關梅林博士
“道”是事物發展的根本、本源和機理。婚姻看似簡單,卻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夫妻想要擁有幸福婚姻,悟道是前提……
婚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作男”“作女”:
他們任性、蠻橫、不講道理,還對自己的過分行為振振有詞,“你要是愛我,就應該包容我的一切。”“我要不是因為愛你,怎么會對你有要求。”別說,這樣的說辭還真激發了不少人的保護欲。“只折騰你一個人”的做法,確實會讓一些伴侶感覺自己夠特別,滿足了他們的“排他性”需要。只不過時間久了,當伴侶被“作”得精疲力竭,婚姻就變成一地雞毛。
“作男”“作女”有時也很疑惑:自己平時待人接物成熟冷靜,為何在婚姻中就控制不住地想“鬧一鬧”呢?
大家可能都很熟悉一個詞——安全感。安全感高的人,在人際交往中比較自信,也容易信任他人,情緒穩定,認知合理,能夠與他人良好地合作。安全感匱乏的人,往往悲觀消極,遇事習慣往最壞的方面想,自我否定,對人非常不信任。他們在人際交往中會感覺自己不被接納,被冷落了,因而經常是焦慮、沮喪和不安的。
一般的人際關系,不會對成人的“問題言行”過度包容,我們都知道對老板、客戶作,后果很嚴重。所以,安全感匱乏的人在社會交往中還是比較克制的,會小心地把焦慮、懷疑隱藏起來。
但是,這種克制讓他們消耗很多能量。所以,一旦回到婚姻這樣的親密關系中,他們就既沒有力氣,也沒有意愿去克制自己的焦慮和不安,于是便順從本能地展現自己的內在需要了。
“作男”和“作女”的心路歷程通常是這樣的:我沒法相信你是真心對我好,是能夠愛我一生的,是覺得我很珍貴的,所以,你得時時向我保證你不會拋棄我,經常向我證明你只愛我一個人,否則我就會陷入胡思亂想。如果我發現你有一些蛛絲馬跡,比如更注重外表,加班多了,和異性交往,我就要擔心死了。所以,我更得不斷和你確認我的地位。我特意做些過分的事情,看你到底能不能包容我……
這些尋找安全感的行為往往是無意識的,所以“作男”“作女”才會不明白為什么自己會有這樣的舉動。
那么,這種不安全感又是從哪里來的呢?心理學研究認為,如果新生兒或者幼兒在成長過程中,能夠得到父母尤其是母親成熟的愛,就會形成與母親的安全依戀。成熟的愛表現為:能及時、準確、穩定地回應孩子的需求,持續地對孩子展示積極的情感等。這種安全依戀會延伸出孩子對他人及世界的信任,同時也會形成自尊、自信的人格,以及對現實和未來世界的希望感和可控感。
如果母親的回應是不及時、不穩定、不準確的,孩子可能會感到不確定性帶來的焦慮感,同時認為不被回應是因為自己沒有價值、不夠好,因而形成焦慮矛盾型的依戀關系。特別想親近他人,但又害怕被拒絕,這種焦慮的人際模式也會被帶到未來的婚姻中。
那么,這種來自原生家庭的創傷能否在婚姻中被撫平呢?其實,大部分婚姻都沒有做好這樣的準備。我們的心理沒有強大到能像治療師一樣,去理解和幫助有創傷的伴侶;而且,很多人也沒有意愿做這樣的工作,他們希望在婚姻中被公平對待,希望婚姻也能滿足自己的情感需要,所以這樣的互動讓很多伴侶不堪重負,最后大家只能分道揚鑣。
因此,將拯救自己人生的希望完全寄托于婚姻可能是不現實的。當然,不排除有些人運氣特別好,找到一個非常有安全感且有療愈能力的伴侶,得以重建安全感,但這樣的案例畢竟是少數。
所以,每個成年人都要學會自我負責,承擔起自我療愈和成長的責任,幫婚姻減負,最終創造幸福美滿的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