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言
1972年9月29日,中日建交,到2022年迎來了建交50周年這個值得紀念的年份。不過眼下中日兩國政府方面似乎并無舉辦相關紀念活動的計劃,中日關系有些讓人感覺很不正常。
中日建交一直被稱為“中日邦交正常化”。其之前的中法建交、之后的中美建交,好像并沒有使用“邦交正常化”的說法。中日外交關系的確立,與中國和其他國家的交往模式有著很大的不同。
上世紀80年代,筆者見過數位在抗日戰爭中和日本真刀真槍打過仗的領導干部。其中有一位說到了日本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的特殊性,強調“近代日本給中國造成的災難最為慘重”,從這個角度分析中日關系,認為絕對不能允許日本再度發動對華戰爭,中日兩國需要加強往來,共同建設和平、富裕的東亞。
“中日邦交正常化”代表的是中日和平、經濟往來、民眾相互理解。近現代史上,中日關系中出現的“異常”現象主要是戰爭,包括1894年日本發動的甲午戰爭、1931年的全面入侵東北及1937年以后全面入侵中國;其次是和平時期日本在政治、軍事、外交、經濟各個方面與中國的長年對立。
通過確立外交關系來結束戰爭及對立狀態,讓中日走向和解,這便是“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國在1978年開始改革開放后,從日本引進了大量的生產技術及資本,這些大大促進了中國工業化進程;來自日本的家電等,提升了中國民眾的生活水平;大量的現代化設備進入中國,讓我們增加了在自己的家園接觸現代化工業的機會。
等中國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工業制造能力,國內市場逐步壯大以后,在歐美國家的企業走完1945年以后的黃金30年發展期,從1975年開始進入停滯期時,日本由于有中國市場的支撐,直到1993年泡沫經濟發生崩潰現象,經濟發展才停了下來,但中國市場對日本的開放,讓日本社會保持了基本的穩定與發展。
可是,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前后,情況再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首先,在俄烏爆發戰事前,日本已在炒作“臺灣有事”(臺灣發生軍事沖突);俄烏交戰后,日本變本加厲地炒作“臺灣有事”,軍事上介入臺灣問題在其媒體層面已經基本統一了意見。2022年5月22日,美國總統拜登訪問日本時,臺灣問題、在軍事方面共同遏制中國等,成為日美謀劃的重點。
其次在經濟方面,2022年5月日本已經完成了國會對經濟安全保障法案的立法。日本媒體反復報道說,經濟安保法的唯一針對對象就是中國,是要切斷在半導體、電池、尖端醫療及通信等社會基礎設施、重要供應鏈方面與中國的聯系。
再次,中日在釣魚島問題上存在領土爭端,但在過去的50年里,釣魚島問題基本處于可控狀態。中日兩國經濟貿易互補,中國是日本最大的出口對象國,也是最大的進口來源國,中日貿易關乎日本民眾的基本生活,但多年來的民意調查顯示,八成到九成的日本受訪者,連續數年對中國“不抱有好感”。
現在中日關系處于一種很不正常的狀態。日本政治家在軍事上鼓吹與中國對立,在經濟上要切斷與中國在高科技方面的聯系,輿論充斥著“厭華”情緒。重回中日建交的原點,再度實現中日關系的“正常化”,已經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