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晨
在疫情、戰爭、蝗災與氣候變化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糧食供給問題正成為世界各國的難題。近日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發出警告:人類正在面對“二戰后最大的糧食危機”。即使是在糧食儲備相對充足的中國,前陣子的青貯小麥風波也引起輿論爭議。圍繞著全球糧食問題,蔓延著一股緊張的氛圍。
“糧食危機”對于塔利班執政的阿富汗更是雪上加霜。在俄烏戰事還未爆發之前,經濟蕭條與糧荒就已經在摧殘阿富汗人的生活。今年年初的新聞指出,有些貧困民眾不得不出賣腎臟以活下去,當地販賣人口的情況也在惡化。
雖然阿國目前可以依靠從巴基斯坦、印度進口糧食,不需要直接從俄國或烏克蘭購買,但俄烏戰事仍然會使得國際糧價大幅上漲,而世界糧食計劃署每個月要花更多經費采購糧食,也會因此被迫縮小援助的覆蓋范圍。
伊朗今年的收成欠佳,更是直接依賴俄烏的出口,但政府顯然已經無力控制民生物價。官方原本有多種用來抑制糧食價格的補貼,但許多這類補貼都在近期被新總統萊希撤除。近兩個月來,伊朗糧食價格不斷調升,民眾先是減少食肉以節省開銷,到了現在連一般面食的價格都不斷上漲,奶蛋一類的價格可達原本的300%,民怨四起。
許多西亞與非洲國家也依賴俄烏的農產品。阿拉伯國家的小麥人均消費量特別高,埃及是世界最大的小麥進口國,約有70%的輸入來自俄烏;2020年發生港口谷倉爆炸的黎巴嫩,甚至有高達90%的小麥及食用油來自俄烏。這些國家試著改從印度或其他國家進口糧食,所以不像伊朗那么受困,然而糧價仍難以避免上升。即使如西非的尼日利亞在飲食上并不那么依賴小麥,也會感受到各類食品的漲價。
過去一年多來,東非的埃塞俄比亞陷入政府軍與反抗軍“提格雷人民解放陣線”的內戰。最近雖然戰事已然稍歇,不過沖突焦點的提格雷地區距離恢復正常生活仍有相當距離。遭到破壞的經濟生產與民眾的流離失所,使得整個地區必須繼續依靠外來的糧食援助。目前,中央政府不再像交戰期間那樣阻止援助進入提格雷地區,但全球糧食供應的短缺勢必加大援助工作的壓力。
在糧食危機沖擊下,世界各國都將更加重視“糧食安全”或“糧食主權”,然而這并非對所有國家都同樣容易,也可能引發爭奪糧食的敵意情緒。雖然人們有必要更加重視以本地為基礎的糧食生產,但是在這一基礎之上仍然需要仰賴國際性的糧食交換體系。真正的難題是如何基于各自的生態基礎,與遠方的人們和平合作、解決難題。3月初時,聯合國宣布將明年定為“國際雜糧年”。這是因為在現代農業的發展歷程中,很多更能提升糧食安全的傳統雜糧作物不受重視,世界各地的谷物多樣性迅速喪失,讓位給農產品的商業化與單一作物產業。
現代技術革新雖然提升了主流作物產量,養活了大量人口,但小眾谷物其實在健康、營養成分及促進糧食安全上都有其優勢,受關注的程度已在與日俱增。從美洲原住民的藜麥與莧米、非洲的苔麩及福尼奧米,到國人更加熟悉的高粱等作物,各地的農業開始再次重視雜糧,并且也成功在國際上推廣,或許能帶來更多元的糧食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