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曦 李永鋒 楊樂樂


“爺爺,這是什么藥,可以用來治什么病?”
“這是能治牙疼能止血的泡泡葉,這是能治高燒和利尿的鳳尾草……”
5月27日課后服務時間,藍山縣楠市中心小學中醫藥興趣小組36名孩子簇擁著89歲高齡的民間老中醫黃順發,來到學校后山,采集野草,不斷詢問。老中醫娓娓道來,為孩子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俯身勞作,“舞”出精彩,埋頭編程……2021年以來,藍山縣教育局創新做好勞動教育、特色文化、科創教育三個“加法”,打造多彩優質課堂,助推“雙減”政策提質增效,走出了一條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藍山路徑”。8萬學子正在藍山大地上蓄力飛翔。
勞動教育,為“雙減”添色
“看,那是我曾剪過枝的苦瓜苗,現在已經結出這么大的苦瓜啦!”“今年的橘子又大又甜,這里面也有我的一份功勞呢。”楠市中心小學的種植基地,承載著學生的美好勞動記憶,他們在這里撒下蔬菜種子,見證它們破土而出,茁壯成長。
勞動教育,是近年來藍山縣培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該縣編制出臺《藍山縣中小學生勞動教育實施方案》,強調宣傳勞動精神,開發勞動課程,培養學生勞動素養,養成良好勞動習慣。
對標而行!各學校利用國旗下的講話、班團活動、各類知識競賽等,廣泛宣傳勞動精神,聘請本地蔬果種植專家開設種植講解課程,把農耕文化、種植養殖知識以及農業產業創業致富的故事帶進課堂,滲透到學校的每一個角落。一年來,各學校自主開設廚藝、勞技等課程22592節次。
同時,該縣充分挖掘鄉土資源,選定26個果園、農場、養殖場作為學生勞動教育實踐基地,指導學生掌握修枝、除草、施肥、剪枝等技能。一年來,開展實踐活動共計850余次,參與人數達56300余人次。
該縣還將勞動教育積極向家庭延伸,累計為家長印制各年齡段勞動技能清單12萬余份,鼓勵家長組織指導、學生自主參加家庭勞動,掌握必要生活技能,并將此納入學期綜合素質評價,每學期評選一批生活技能之星,以榜樣帶動身邊人。
特色文化,為“雙減”賦能
“‘雙減’的核心是‘兩減一增’,增的就是課后服務。”藍山縣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陳賢楚說道,該縣要求各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積極探索,創造條件,挖掘特色課后服務課程。
武術課是藍山四完小的校本特色課程,孩子們在少年拳、徒手操、扇子操等武術基本技能課中領略武術魅力,培養勇敢、堅毅、競爭與合作的精神及耐挫力。
一校一策,因地制宜。近年來,在藍山縣教育局的牽頭之下,國學經典誦讀、中醫藥、傳統體育、民間美術等特色校本課程在各中小學校逐步盛行。還邀請老中醫、武術教練、書畫家、民族文化傳人、民間藝人等入校擔任特色課程導師,為課程添彩。藍山縣舞獅專業團隊為大橋學校舞獅社團傳授專業的訓練動作和技巧;匯源中心小學則邀請瑤族傘舞第五代傳人趙金付入校授課,讓瀕臨失傳的長鼓舞、傘舞等民族文化在校園里開花結果。
此外,該縣各中小學校還依托少年宮、體藝活動室等開設戲曲、詩歌朗誦、合唱、器樂、剪紙、特色體育項目等各類社團245個,參與學生達3.5萬名,促進了特色教育的蓬勃開展。
去年以來,藍山縣教育局也先后開展了大課間比賽、中小學生藝術展演、紅色教育、非遺文化“進校園”、課后服務特色評比等特色活動70余場次,學生參與度達100%,在舞臺上展現個性,展示自我。
科創教育,為“雙減”增質
今年4月,永州市開展中小學生信息素養提升實踐活動,參賽項目從以往的1項拓展到7項,涵蓋人工智能優創未來、履帶式行走機器人、空中飛行器、創意智造等。藍山縣18支隊伍參賽,12支隊伍脫穎而出,顯示出超強的創新意識、動手實踐能力和團隊精神。目前正著手準備省級競賽。
“我第一次參加機器人比賽,從組裝到編程、從試機到正式登上賽場,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和隊友順利完成了比賽。這也讓我意識到了團隊協作的重要性。”四完小參賽學生楊學智說到。
數據顯示,2021年以來,該縣600余名師生在市級以上科技類比賽活動中獲獎。
喜人成果折射出藍山教育人不懈的創新與付出。
據悉,該縣積極融入“互聯網+教育”大平臺,近5年投入5000多萬元大力發展創客教育和智慧校園建設,探索人工智能教育試點。全縣26所中小學充分依托“少年硅谷創客教室”、創客室、操作室,成立創意工坊和機器人編程興趣小組,組織開展木工、3D打印、機器人編程等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科技創新能力。
此外,藍山縣還堅持“以賽帶練”,每學期都組織各類科技創新賽事,學生在獨立完成組裝、編程、試機和實操中,全面提升數字創作、計算思維、科創實踐技能。
“局黨組高度重視‘雙減’工作,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斷深化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豐富課后服務供給,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陳賢楚表示,藍山一定能乘著“雙減”的東風,逐浪前行,實現新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