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受認知能力和道德發展水平的影響,幼兒更容易接受道德行為和道德情感的體驗。基于生態體驗開展幼兒德育,即讓幼兒在感受生命和經歷生命成長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幼兒園要創設全息式、浸潤性的生態體驗環境,構建貼近生活的生態體驗德育課堂,拓展生態體驗德育資源與途徑,并加強對生態體驗德育過程的評價,引導和激勵幼兒德性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道德教育;生態德育;道德體驗
中圖分類號:G6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2)05A-0047-05
生態體驗作為幼兒德性養成的重要方式,順應了課程改革變化的要求,是幼兒園實施德育教育的必然選擇。張家港市金港中心幼兒園秉承“生態體驗”教學理念,將“真、善、美”的德育活動理念與實踐有機結合,打破原來的固化模式,把德育目標與生態課堂、區角游戲、戶外游戲、社區活動、節日活動等相結合,在幼兒園各項活動中進行情感體驗,引發幼兒對生命的感動和思考,最終以自己良好的道德修養反哺社會。經過多年的研究,探索出“經歷—理解—表達—喚醒—行動—反省—領悟—立德”的德育模式,實現生態體驗德育課程的深度融合,促使教師與幼兒將正確的價值觀內化于心。
一、生態體驗德育的背景
(一)基于園所文化與課程建設的傳承
2014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發表演講,在講到價值觀養成的重要性時說:“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樣,如果第一??圩涌坼e了,那么剩余的扣子就都會扣錯,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痹缭?005年,張家港市金港中心幼兒園就開展了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新課程背景下生態課堂案例研究”的子課題“生態課堂下幼兒園體驗式教育案例的研究”,依托“三重生態”的理念,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關系中,探索體驗式教學活動的研究路徑。此后,課題研究逐步深入,生態體驗理念逐步清晰并內化為金幼人的思索方向;同時發展核心素養的提出、江蘇省學前教育課程游戲化建設的大力推進,對幼兒園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基于目前幼兒園德育教育的現狀
德育是教育的靈魂,也是教育的瓶頸。兒童道德的發展是有一定規律的,體驗能夠引導兒童逐步形成發現道理與道德意義的敏感性和能力[1]。隨著社會的發展,較快的生活節奏影響著教育的步伐。另外,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出現了幼兒沉迷于手機、電腦游戲等現象,他們的社會性發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2]。當前幼兒園習慣于把德育等同于集體教育,將德育的目標指向結果,淡化了道德體驗過程,忽視幼兒的個性發展,違背了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生態體驗德育課程把德育視為一種實踐活動過程,讓孩子去體驗、去感悟,注重在道德情感的培養和道德認知的發展中實現道德行為的轉化。
二、生態體驗德育的培養路徑
(一)打造生態體驗德育環境
環境具有無聲的育人功能,教師在精心創設、環境的過程中,實踐著“真善美”的理念,涵養幼兒的德性。
1.親近自然的長廊環境
園所充分利用每一條長廊,挖掘可使用的空間,對環境進行布局,根據幼兒的自然探究活動,呈現他們的作品。如在一樓的“我和動物做朋友”和二樓的“我和植物手拉手”主題長廊中,展現了幼兒對蜜蜂、蚯蚓、蝸牛等小動物以及花、草、樹等植物進行的觀察、探索、調查、繪畫等活動,表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愿景。在體驗場中,我們創設了“快樂涂鴉區”“開心農場”“悠悠休閑場”等場地,增設了熊貓、斑馬、鹿、孔雀等幼兒所熟悉的仿真動物。教師帶領幼兒體驗感知,培養幼兒關愛自然、保護動物、關注生命等良好的道德品質。
2.體現德育的墻面布置
結合閱讀節活動,我園對繪本進行了挖掘和分類,分別為:誠信篇、規則篇、奉獻篇、尊重篇、環保篇等,還開展了“春約春悅”“繪本閱讀,靜待花開”“播種的季節,閱讀的時光”等活動,并呈現在墻面上。班級創設了陶養文化角、“道德陶養”特色環境,開展相應的“道德陶養”特色活動,努力做到讓每一面墻都說話。通過墻面環境的創設,幼兒在潛移默化中涵養了德性。
3.德美同行的戶外環境
為了讓靜態的環境會“說話”,課題組教師和幼兒在戶外游戲過程中,共同創設了大馬路、斑馬線、紅綠燈、有用的標志、交通規則信號牌等,將每一個戶外游戲的公約都生成并呈現出來。在草地上,能看到這些提示牌:“幼兒園是我家,清潔靠大家?!薄肮炝?,怎么沒人摘?原來是給鳥兒吃的?!薄靶〔蓍L高了,怎么沒人踩?原來是給動物藏身用的?!边@樣的提示牌運用了對話的形式,不僅能夠激發幼兒愛護大自然的情感,還能引導幼兒自己去辨別行為的是與非,樹立幼兒正確的價值觀,自覺地規范行為習慣。孩子們在收集、整理、繪畫、制作等環境創設的過程中,懂得了遵守必要的規則,優化了自身的道德行為。
(二)創設生態體驗德育課堂
3~6歲的兒童不是主要通過書本和記憶大量抽象的符號來學習的,而是通過實際操作、親身體驗,去模仿、感知、探究,“做中學”“玩中學”“生活中學”不斷積累經驗,逐步地建構自己的道德認知[3]。因此,我們通過生態體驗式策略(營造體驗環境+生態體驗課堂+多方參與協同),創造生態的德育環境,利用有生命感動的體驗活動和有效的教學活動做支撐,引導幼兒進行開放式對話,不斷激發幼兒道德學習的愿望,努力健全幼兒人格,展示出生態體驗德育的魅力。
1.依托生態課堂,創設情境
我園秉承生態教育理念,借助情境體驗,引發幼兒情感的共鳴,激發他們內在的道德潛能。如:在大班“狐貍爸爸鴨兒子”這一活動中,老師巧妙截取了繪本中的某個縮影或寫照,通過創設“孵蛋”和“騎馬”的體驗情境,讓幼兒體驗到了父母平時照顧寶寶的艱辛,從而激發幼兒學會感恩的道德情感。
2.打造特色活動,引發情感共鳴
我園構建了生態體驗道德體驗場,打造了系列特色活動,以期引起幼兒的情感共鳴。如邀請爸爸們來園和幼兒一起做手工香皂送給媽媽,現場溫情告白,讓幼兒體驗到濃濃的家庭之愛;邀請解放軍來園,舉辦“學做解放軍”活動,通過站軍姿、學敬禮、唱國歌等活動,在磨煉幼兒意志的同時,也在他們的心中種下了愛國的種子。此外,我園還注重儀式教育:小班新生入學第一個月舉辦“我上幼兒園了”活動,讓幼兒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獨立跨出人生第一步;中班開學舉辦“我是哥哥姐姐了”活動;大班畢業時舉辦“畢業成長季”活動等。每一個特色活動,教師都和幼兒共同商討,并制定了“一月一周一日”不同的特色活動形式,有閱讀月、感恩周、節水日等。不同的主題活動,開展的時間長度也不同。
3.巧借社會資源,體驗共情
我園充分利用寶貴的社會資源開展生態體驗式德育,確立與幼兒園德育目標相一致的社會實踐基地。如:福利院、老年人活動中心、英雄紀念碑、蔬菜生態基地等。利用這些社會資源,我們組織幼兒走進社會、了解社會,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德性特征,包括信賴、敬重、責任、關懷、寬容、禮貌和同情等,從而更好地實現對幼兒的品行培養。如在“與您同行·感恩之心”活動中,幼兒走進敬老院送溫暖,讓關愛、孝親根植內心;在“護綠小天使”活動中,幼兒走進香山,進行現場護綠行動;在“小小雷鋒日”活動中,幼兒在幫助他人的過往中增加社會責任感和服務意識。這一系列的體驗對于他們來說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推動著他們在發展“真、善、美”的道路上繼續前行。
4.牽手幼兒家庭,構建網絡
“家庭教育”對幼兒的影響深遠,課題組把幼兒德性的養成與幼兒的家庭進行對接,構建了學校、社會、家庭一體化的德育網絡,開展“德性養成在家庭”主題活動。我們將適合學齡前幼兒的家務列成清單,讓幼兒在家庭中進行打卡。幼兒可以在日常勞動中,獲取到很多寶貴的知識和經驗,這些都是幫助幼兒健康成長的財富。
三、生態體驗德育課程與評價
生態體驗德育是以人的德性養成與周圍生態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規律為基礎,摒棄單一的道德說教模式,轉而從人發展的核心素養出發,通過創設適宜的道德情境,增加幼兒的道德體驗,在體驗中實現幼兒德性養成的德育理念與方式。本園以生態體驗德育理念為指引,將幼兒的道德體驗放在首位,注重幼兒一日生活中的德育浸潤與幼兒道德行為的養成,從而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一)構建生態體驗德育的課程體系
基于生態體驗德育的基本主張和理念,綜合考察幼兒園教育實踐,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幼兒園形成了以15個德育項目為核心、覆蓋大、中、小班的德育課程。在此基礎上,把尊重幼兒發展規律與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相結合,合理地選擇教育內容、形式手段和方法,科學地組織活動,生成了生態體驗德育課程的實施策略,進而構建了完整的生態體驗德育課程體系(如圖1)。
針對設計的課程框架,按照不同年齡層次的幼兒的發展需求,我們進一步完善了課程,并在課程實施中努力培養幼兒以下觀念:“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的共生觀,意在培養幼兒分享、利他、公正、尊重、誠信、奉獻、感恩等品質;“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選擇”的自主觀,意在培養幼兒寬容、自律、勤勞、主動、積極等品質;“保護好環境,不踩踏花草”的生態觀,意在培養幼兒環保、責任、合作的品質。
依托以上觀念,我們對每一個項目進行了橫向的定位,體現“一日活動皆課程”的理念,把社會要求的道德規范與幼兒的生活世界密切融合,讓幼兒在真實的學習生活中獲得成長。
(二)梳理了生態體驗德育課程的路徑
幼兒園將幼兒的德育活動和周圍生態環境結合起來,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從全面發展的角度開展“德育之美、德育之行、德育之悟”等活動。按照“激發興趣—制定計劃—實踐體驗—交流分享—優化實踐”的實施步驟,讓幼兒通過身體感知、心靈感知、分享交流、共享資源,獲得認知、技能、情感等方向的發展。
我園挖掘生活教育素材,聚焦生態體驗課堂,以生態體驗課堂為主陣地,明晰德性養成路徑,規劃課程實施框架結構。我們發現幼兒的生活需要,構筑全景式生態體驗課堂樣態,改進課堂教學,激發幼兒自身內在的道德潛能,提高幼兒的學習效能。
我園以節慶活動文化為關鍵點,根據各個節慶活動特點,與幼兒對話,共同商討節慶活動內容,為各個節慶日制定各不相同的節慶主題形式,形成“童心節”“樂活節”“成長節”“溫暖節”的園本四節。
我園以社會家庭生態為拓展線,積極拓展幼兒園德育資源和德育渠道,充分利用幼兒園周圍的社會和生態資源開展生態體驗德育活動。幼兒園通過組織幼兒走進社會、走進自然的實踐活動來幫助他們形成積極的道德價值觀念,讓家長、社會等主體積極參與對幼兒的道德教育。
(三)提煉了幼兒生態體驗德育課程的評價方法
在開展生態體驗德育的過程中,幼兒道德成長的相關評價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評價的過程不僅能夠讓教師和家長及時了解幼兒道德發展的基本狀況,而且還能夠讓家園一起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來調整相應的策略,以便進行更適宜、更有效的生態體驗德育活動。構建德育評價體系要遵循教育性、科學性等原則,其基本框架包括對學前兒童品德的評價、對教育者的評價、對學前教育德育工作過程的評價[4]。
1.基于視頻、圖片、錄播評價,改進行為
幼兒是學習的主人,應多給幼兒參與評價的權利,充分發揮幼兒的自主性。應讓幼兒以評價主體的身份參與到德育評價實踐之中,幼兒通過自評與互評的方式,獲得情感體驗,形成良好的品德行為。在體驗式德育開展的過程中,每次活動都有一個主題或活動重點。當活動結束,教師會以圖片、視頻等形式再現活動場景。師幼共同觀看、討論。幼兒找尋其中的優缺點,教師適時引導,為下次活動的有效開展打好基礎。如:大3班幼兒在建構活動中,很多時候表現的是一種無意識的合作。男孩A和男孩B自己的作品還沒有搭建完成就去幫男孩C搭建了,他們在構建過程中沒有明確的合作意識,隨意性很大,有的合作僅僅局限在好朋友之間,對其他幼兒的介入斷然拒絕。師幼通過一起觀看視頻,討論分析,找出其中的問題,進一步探討在接下來的活動中應該如何加強合作。
2.基于問題導入新活動,進行跟蹤觀察
評價既是激勵也是為了更好的導向,從而促進幼兒得到更好的發展。還是以上述建構活動中的合作能力為例,由于之前已經經過一系列關于合作的指導,結合教學活動和幼兒生活經驗,師幼共同探討、制定了合作公約。如將“蓋房子”活動目標確定為:結合生活經驗,了解蓋房子的基本步驟;嘗試用不同的材料蓋出造型獨特、穩固、數量多的房子;小組之間通過分工,提高交往、合作能力。我們將幼兒分成兩組(幼兒自由組合而不是教師指定分組),鼓勵幼兒大膽創新,看哪一組能更好地完成合作目標。幼兒積極討論如何建房子才會堅固,并能認真商量分工,明確責任,有競爭意識,有小組榮譽感。
3.基于過程評估,持續累加評價
在幼兒道德發展的過程中,教師應對幼兒行為及時進行反饋,利用集贊卡、獎勵游戲“錢幣”、蓋章等方式來記錄幼兒的發展過程,及時地給予表揚和鼓勵,提高幼兒的興趣,激勵幼兒道德的進一步完善。如在每天的德育體驗活動結束之后,我們會讓幼兒對樂于幫助、主動分享、禮貌待人等行為進行評價和分享,以此作為獎勵和改進的標準,好的行為會獲得“錢幣”作為獎勵。每周五下午開展周小結的主題活動,幼兒可根據自己這周的表現和獲得的獎勵評出每周之星。每月又會在每周之星的基礎上評選出每月的“綠色寶寶”,讓評價成為幼兒成長道路上的“催化劑”,從而引導他們不斷向著正確的方向健康發展。
在生態體驗德育課程的實施中,我們一直在邊嘗試、邊調整,以課程游戲化為載體,倡導生態體驗的德育途徑,引導幼兒在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中引發生命感動。我們還將不斷地深化生態體驗德育路徑,使得生態體驗德育課程更具適宜性、浸潤性和發展性。
參考文獻:
[1]沈麗萍.在主題探究活動中引領兒童道德成長[J].上海教育科研,2018(5):60.
[2]盧素芳,顧紅云.幼兒園生活化德育體系的建構與實施[J].學前教育研究,2018(4):64.
[3]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43.
[4]吳新穎,何長山.構建學前教育德育評價體系的思考[J].學前教育研究,2005(4):37.
責任編輯:趙赟
*本文系江蘇省第十一期教研立項課題“以生態體驗活動為中心的幼兒德性養成的實踐研究”(2015JK11-L095)的研究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22-04-12
作者簡介:黃靜,張家港市金港中心幼兒園黨支部書記、園長,正高級教師,江蘇省教育家型教師創新培育計劃培養對象,江蘇省教育系統先進個人,蘇州市姑蘇教育青年拔尖人才,蘇州市學科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