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浩軍 黃汝紅 姜海紅
“人行步道就是親水生態綠道,我們每天都愛到恩江河畔散步。”漫步在恩江濕地公園的市民李靈笑著說。春暖花開時節,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恩江城區河段兩岸綠意蔥蘢,清香四溢,河水清澈,蜿蜒流淌,白鷺翩躚,呈現一幅“城水共生、人水和諧”的秀美生態畫卷。
近年來,永豐縣堅持以水生態文明建設統領水利改革發展,保護水資源、改善水生態、優化水環境、防治水災害。通過統籌推進精準治水,先后獲得全省河長制工作考核優秀縣、全省水利改革發展考核優秀縣等榮譽。
系統治水,清水長流。在綜合治理前,恩江堤岸塌陷,河中棄砂堆積,河灘滿目垃圾,河水不清。近年來,通過水系聯通、清淤疏浚、河堤加固、岸坡綠化等系統治理,如今的恩江水清岸綠景美,濕地公園、濱江公園成了網紅打卡地。

▲鹿岡鄉芮源村
以永豐南部山區孤江流域列入生態紅線為契機,堅決關閉取締孤江河上的4家砂場,投入資金5000余萬元對君埠、龍岡、潭頭河段進行綜合整治。
持續開展鄱陽湖流域建設行動、清河行動,縣河長辦重點協調開展工業污水、生活污水、畜禽養殖污染、農業面源污染、河湖違建整治,深入開展山塘、水庫、湖泊水質專項整治,采取控源截污、庫底清淤、全面換水、收回水庫承包權、取締肥水養魚、拆除畜禽養殖設施等措施,全縣河湖水質明顯好轉。
長效護水,河長發力。進入2022年汛期后,永豐縣委書記、縣級總河長、全國優秀河(湖)長鄒衛梅帶隊沿著恩江河開展巡河調研,在巡河路上現場查找問題、研究措施、提出要求。這是縣級河長高位推動水利工作的縮影。
創建“河道+警長”“河道+檢察長”“河道+企業河長、民間(鄉賢)河長”等機制。在村小組一級設立河長,消除巡河管護盲點死角,每座水庫山塘、每條河道溝渠都有人管護,實現水域全覆蓋。
高效節水,監管提效。持續推進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落實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2021年,全縣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2020年降幅為74%,萬元GDP用水量降幅為5.8%。嚴格取用水管理,加強對重點用水戶、特殊用水行業用水戶監督管理,規范開展水資源論證審查、取水許可審批、驗收、發證等工作。
筑牢防汛安全堤。曲水抱村流,藤田鎮老圩村水景風光宜人。“河道安靜了,水流暢了,堤防加固了,大雨天不再提心吊膽了。”河流整治讓當地農民王福星幸福感滿滿。

▲潭頭鄉樟樹埠村
永豐縣同步推進五河治理、圩鎮防洪等項目建設,全縣堤防保護農田21.8萬畝,保護人口38萬人,流域防洪工程體系日臻完善。同時,強化科技引領,推進建設數字流域,全面提升了監測預報預警和水旱災害防御現代化調度指揮能力,保障了度汛安全。
保障農業生產用水。連日來,梅林水庫治理工程現場,挖機、裝載車來回穿梭,工人們有條不紊地施工。入春以來,加快推進梅林等6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及配套灌溉水渠等工程建設,保障庫區下游農田春耕灌溉。
修復水毀灌溉設施,常態化檢查和維修養護灌溉渠道、取水泵站、引水涵閘等灌溉供水設施,不斷提高水源利用率,確保各類水工程抗旱效益充分發揮。
按照“標準化、規范化、信息化、社會化”的四化理念持續推進灌區現代化建設,為糧食安全、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灌溉保障。同時,深入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
守護綠水青山。天有四時,地有四方,無論是春風裁出的翠竹古樟、夏雨嬌艷的荷塘美景,還是壓彎秋枝的黃桃、冬日的茶油飄香,都是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一個縮影。
加大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在鄉村建立水土流失綜合防護體系,采取封禁治理、植樹造林、硬化排水溝等水土保持措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把水土流失治理與群眾增收致富產業發展結合一起抓,走出了一條生態恢復、生產發展、生活改善、生態與經濟良性互動的可持續發展新路子。

▲企業河長在合力巡河護水、清理垃圾
群眾喝上放心水。走進石馬鎮院前村一戶人家,只見自來水管連接到了廚房灶頭。“我們村在10年前就建好了農村飲水工程,去年又對工程進行了提升改造,進一步保障了供水可靠率和飲用水水質安全,不僅徹底告別了過去取水肩挑手提、用臟水渾水的日子,身體健康水平也隨之提高。”戶主劉正庚樂呵呵地說。
2021年,永豐縣對17個脫貧村飲水安全工程進行提升改造,對全縣脫貧戶及監測對象飲用水進行檢測,檢測結果全部合格。推進農村飲水安全水源地保護,劃定9座“千噸萬人”以上農村飲水安全集中供水工程水源地保護區,通過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標準化建設,減少飲用水源地環境污染,提升鄉村生態環境,保障全縣居民喝上干凈水、放心水、安全水。
水潤鄉村助振興。“水閘一開,豐收之水暢流田間,農業耕作灌溉用水無憂。”正在忙于栽插早稻秧苗的沙溪鎮長譚村的村民吳東明說。這幾年,整修山塘、建提灌站、疏通渠道,進一步保障了農業生產用水,長譚村水稻、茶油、燈籠椒等產業發展如火如荼,村民腰包越來越鼓。這是永豐縣民生水利惠澤鄉村經濟振興的一個縮影。
以水造景,積極推進“水生態文明示范村”創建,打造“水美鄉村”。從農村河塘溝渠治理、河道清淤、水系連通入手,著力改善鄉村水生態環境、農村人居環境,建設長廊涼亭、生態休閑碧道等景觀,形成了一條條秀美的水風景長廊,全縣共有4個鄉村被評為“省級水生態文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