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興利 黃家偉
源遠流長的茶文化、蓬勃發展的茶產業以及不斷創新的茶科技,三者將茶葉這一極具中國特色的飲品推向世界。在惠及萬眾的同時,成就了產業,富裕了百姓,鞏固了脫貧攻堅成果,推動了鄉村產業振興。
從谷雨至立夏,升高的不止是溫度,還有逐漸“熱”起來的茶葉市場。茶樹經過了漫漫冬日的休養生息,加之“貴如油”的春雨,產出的春茶芽葉肥碩、質地柔軟。此外,春茶由于茶樹營養物質豐富,故而芳香物質和維生素含量較高,滋味鮮爽,香氣強烈,外形條索緊結重實。基于此,每年春茶入市時分,都會為茶產業帶來一股新鮮勁兒。
火熱的春茶市場只是我國茶產業蓬勃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茶產業在滿足飲茶需求的同時,也成為脫貧致富、鄉村振興的好幫手。下一步,如何激發市場潛力,將綠葉子變為致富金葉子,是茶產業未來發展的關鍵。
習近平總書記對茶產業發展高度重視,多次作出重要指示。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安吉考察時指出,一片葉子,成就了一個產業,富裕了一方百姓。2021年3月22日,正在福建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武夷山市星村鎮燕子窠生態茶園,察看春茶長勢,了解當地茶產業發展情況。習近平總書記對當地鄉親們叮囑道,“過去茶產業是你們這里脫貧攻堅的支柱產業,今后要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要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
離不開文化的茶
通常而言,能被稱之為文化,首先要有深厚且悠久的積淀,這種積淀既體現在時間上,也體現在人文中,茶文化便是如此。
茶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栽培歷史,在人們生活中具有特殊地位。中國作為茶的故鄉,是世界上最早發現中國茶樹、利用中國茶葉和栽培中國茶樹的國家,一幅承載了千年歲月的“中國茶畫”也由此展開。
歷經千年滄桑變化,如今的茶已經成為人們引以為豪的世界級飲品。而其間沉淀升華的過程,離不開愛茶之人的傳承、發揚和創新。茶與文化的碰撞交融,主要體現在茶詩、茶作之中,因為,歷朝歷代的愛茶之人對于茶的喜愛和追捧是那般相似。
唐代崇尚飲茶,并種植茶樹,制定茶禮,設茶堂、選茶頭,專主茶事活動。據了解,當時的茶道分為宮廷茶道和文人茶道等。在士大夫和文人雅士飲茶過程中,很多茶詩隨之創作,僅在《全唐詩》中,流傳至今的就有百余位詩人創作的四百余首佳作。
另據相關資料記載,陸羽和皎然等人非常重視茶的精神享受,講究飲茶用具、飲茶用水和煮茶藝術,并與哲學思想交融。陸羽所著《茶經》三卷十章七千余字,分別為:卷一: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卷二:四之器;卷三: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茶經》是唐代及唐以前有關茶葉的科學知識和實踐經驗的系統總結,涵蓋了茶葉的生長、種植、采摘、制造、品鑒,以及煮、飲茶的器皿和技藝。陸羽之前,茶寫作荼,有藥之屬性,而陸羽在《茶經》開篇就將茶作為主體,其對茶葉發展做出的貢獻難以估量。
宋代崇文,茶業得到較大發展,也進一步促進了茶文化的繁榮。當時,文人中出現了專業品茶社團,有官員組成的“湯社”等。宋太祖趙匡胤在宮廷中設立茶事機關,當時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茶逐漸成為宋代社會的“剛需”,有人遷徙,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同房時,要“合茶”。
明代和茶有關的傳世之作頗多,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當時茶的品類日益增多,泡茶的技藝也逐漸豐富。
時至今日,茶葉融合了幾千年文化精髓,在現代社會新的內涵和活力加持下,其表現、傳播形式不斷豐富,影響力、覆蓋面不斷擴大。如今,中國茶文化走向世界,結合世界各國獨特的民族風情和人文歷史,已經形成各具特色的茶道體系、流派和禮儀,如英國茶文化、日本茶文化等。通過梳理茶文化的發展脈絡,我們不難看出,茶文化的發展核心并不局限于傳承,更重要的是傳播和創新。
產業圖強正當時
伴隨我國茶產業穩健發展,中國茶在世界飲品之林的地位愈發穩固。如今,茶產業已經成為關乎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民生產業,對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我國茶產業的發展有目共睹。有數據顯示,2020年,毛茶產量約占世界產量的50%;全國茶葉消費總量超過世界茶葉消費總量的40%;茶葉出口量居世界第二,出口額居世界第一。另據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茶園面積約為4800多萬畝,茶葉產量306.32萬噸,出口總量36.94萬噸。目前,我國茶葉種植面積、生產總量、消費總量、出口額均位居世界第一。
茶產業快速發展過程中,較具代表性的問題日漸凸顯,需要引起業內重視。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陳宗懋指出,2021年國內直接茶葉飲用年消費量約為230萬噸,出口量目前最高年份約為36萬噸。茶葉深加工消費量約為20萬噸,總計消費量約為286萬噸。由此可見,我國茶葉消費需求增速慢于產能增速,產品供求結構性失衡。另有調研顯示,現有茶園除被動棄采外,部分地區也存在受市場效益影響而主動棄采的現象。2019-2020年,61%的產區存在采工短缺問題,55%的產區采工短缺比例在10%以上。這說明機械化程度低、人工成本持續上漲。
茶產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需要行之有效的措施精準狙擊。2021年9月,《農業農村部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 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關于促進茶產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的發布,既對我國茶產業現存的典型問題制定了具體可行的解決措施,也為我國茶產業發展指明方向。
從源頭提高茶葉質量
任何產業發展的基礎都是產品質量,茶葉質量直接關系到產業根基。不同茶葉適宜不同的地理、氣候、土壤環境,茶葉在適宜的條件下種植才能確保產品質量。72F67A59-73D8-4305-9349-CA36023DC7D4
《指導意見》指出,在長江流域優勢區,特別是南嶺以北、長江以南,重點發展綠茶,兼顧發展黑茶;在浙南、閩南、閩北及粵東等優勢區,重點發展烏龍茶、白茶;在滇西滇南、黔中黔東南及桂西南等優勢區,重點發展紅茶、特種茶和綠茶。
此外,要推廣優良無性系良種和加工專用品種,提高茶園良種率和專用化水平。
多角度優化加工過程
茶葉精深加工是拓寬銷售面、擴大市場規模的有效途徑,品種多樣的深加工產品為茶產業帶來了更多可能和活力。但是,我國茶葉精深加工領域卻面臨著市場熱度低、產品創新性不高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使茶葉在精深加工領域的發展受到了一定阻滯。
《指導意見》指出,支持加工企業新建或改造茶葉精深加工生產線,提高加工品質和生產效率。引導加工企業開發抹茶、茶菜肴、新式茶飲、含茶食品、調味茶、保健品、化妝品等精深加工產品,滿足多樣化消費需求。研發推廣夏秋茶高效加工技術,提取茶多酚、茶多糖、茶色素等功能成分,推進茶產品深度開發,拓展茶產品功能用途。推進茶枝、茶花、茶籽、茶渣等副產物回收利用,利用超微粉碎、超臨界萃取、生物發酵等技術,開發茶花粉、茶籽油等食品(含保健食品),以及基料、肥料、新型材料、清潔燃料等新產品,變廢為寶、化害為利。
《指導意見》從加工水平、生產效率、研發技術、回收利用等方面為茶葉精深加工領域指明了多條通路。
建標準 引人才 強融合
沒有標準,茶產業的發展難免磕磕絆絆;缺少人才,茶產業難以做大做強。當下,健全茶產業標準體系是重中之重。需按照“有標貫標、缺標補標、低標提標”的原則,完善產地環境、品種種苗、投入品管控、產品加工、分等分級、儲運保鮮、包裝標識、物流運輸等關鍵環節標準的制修訂,加強產業計量測試體系建設,推進建設布局合理、指標科學、協調配套的全產業鏈茶產業標準體系。
人才培養建設工作對于各行各業來講都是核心要素,人才缺失或將導致產業止步不前。《指導意見》指出,指導各茶區成立專家顧問團,為茶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支持科研人員以科技成果入股茶企,建立健全科研人員校企、院企共建雙聘機制。加強茶產業推廣技術人才培養,舉辦茶加工職業技能大賽,建設一批應用技術實訓基地。引導各類主體在茶產業全鏈條創業創新,引入現代管理、經營理念和業態模式,培育一批茶產業領軍人才、技術團隊和企業家。
當下,產業融合已經成為謀求進一步發展的主要途徑。《指導意見》指出,支持茶企同業整合、兼并重組,推動股份制改造,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上市融資,打造一批競爭力強、市場占有率高的茶產業領軍企業。鼓勵發展大型茶企牽頭,合作社、家庭農場跟進,茶農積極參與的茶產業化聯合體,加強產銷銜接和利益聯結。開發“茶旅+民宿”“茶旅+研學”“茶旅+康養”等茶文旅融合新業態,打造茶旅精品線路、精品園區和特色小鎮。
重視品牌建設
茶產業的發展除了取決于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建設、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水平外,還與品牌建設息息相關。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姜愛芹表示,品牌規劃是品牌建設的首要任務,品牌傳播是品牌力塑造的主要途徑,品牌管理則是品牌建設的成敗關鍵。日常品牌管理要堅守品牌定位,做好全面的品牌運營,注意品牌保護,如商標、專利、版權等,要做有意義的品牌建設,并注意建立聲望。
“品牌是進入市場的硬通貨,也是茶葉企業、茶葉產區形象的重要標志之一,品牌建設也是當代茶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茶葉區域品牌管理是關系到生產者、經營者、消費者是否齊心協力推進茶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的試金石。”浙江省農業農村廳研究員羅列萬表示。
科技助力? 如虎添翼
加強科技賦能對我國茶產業的發展既迫切又關鍵,品種優化、機械化水平提升、產品質量安全保障、產品交易平臺建設、災害防控等都離不開科技創新的加持。
近年來,我國茶產業科技賦能效果已然顯現。2020年茶葉生產科技貢獻率和重點產茶縣茶園管理機械化水平,均比2010年提高10個百分點。茶樹品種結構不斷優化,全國無性系良種面積占比達62%,比2010年提高17個百分點。茶葉加工清潔化、連續化、自動化水平顯著提高,大宗茶和名優茶加工基本實現機械化。
對于茶產業科技化發展路徑,《指導意見》也指出了明確方向,鼓勵科研機構和企業聯合開展茶樹種質資源保護和新品種培育,建設一批區域性無性系良種苗木繁育基地。促進科研單位、推廣機構和龍頭企業合作,集中攻關高效栽培、品質識別、綠色防治、災害防控等關鍵技術,研發推廣茶園整理、茶樹修剪、高效植保、機械采摘、精深加工等先進裝備,集成推廣一批先進適用的技術模式。
在我國茶產業早期發展階段,采茶效率受到多種因素制約。如今,隨著科技賦能的深入以及機械化水平的提升,這一問題逐步得到解決。據浙江理工大學農業機械團隊專家陳建能教授介紹,以前的采茶機器一般都用“剃頭”式的連葉帶梗一起割下。因此,昂貴的名優茶尤其是明前茶,一直以來都是依賴有經驗的采茶工用手采摘。第三代采茶機器人運用了深度學習的人工智能卷積神經網絡模型,研究人員向系統輸入大量的茶樹照片,經過處理和分析,機器人通過對大量茶樹芽葉圖像數據的深度學習,具有茶樹嫩芽自動識別的功能。同時,研究人員還給這款機器人安裝了厲害的“眼睛”,掃描茶葉使用3D相機實現三維定位,使得采摘機械手能精確對準嫩芽,平均2.5秒就能摘下一顆芽葉。
陳建能表示,隨著城鎮化發展和勞動力成本不斷提高,茶產業的用工矛盾較為突出。因此,應用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技術,研發出替代采摘勞動用工機器人,對茶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和鄉村振興意義重大。
此外,科技特派員制度在推動茶產業發展過程中功不可沒。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把科技特派員制度作為科技創新人才服務鄉村振興的重要工作進一步抓實抓好。”
科技特派員不僅在助推產業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為農村培養出了一批懂技能、留得住的農民和技術人員。隨著科技特派員制度日趨完善,茶產業將得到全方位的科技支撐。在茶葉質量方面,科技特派員對茶葉進行質量評審,對茶葉所含的農藥殘留、污染物、微生物等進行檢測,為茶葉質量安全提供保障。在包裝設計方面,科技特派員以其緊跟市場需求的設計理念,提高產品市場認可度,打開市場銷路。此外,科技特派員可以為產品建立二維碼防偽追溯體系,既能確保產品源頭追溯,也能保障消費者權益。在產品深加工方面,科技特派員可以挖掘當地特色產品與茶葉之間的融合加工可行性,拓寬銷售渠道,從而助農增收。
河南信陽文新茶葉公司董事長劉文新談到茶產業科技創新時表示,從擺脫貧困到鄉村振興的進程中,茶產業因科技生機無限。只有堅持創新驅動,持續提升茶科技,才能讓茶產業插上科技的翅膀。可以派駐科技特派員,開展品種換代,建設生態茶園,推進綠色防控,實行“一品一碼”全程溯源。完善“三茶”融合發展規劃,加快傳統茶企與現代技術的結合,圍繞“產業+科研”“產業+文化”“產業+旅游”等多業態布局,致力提升茶葉區域公共品牌的知名度、影響力和生產力。同時,要注重數字賦能,實施智慧茶園工程,建立茶園物聯網應用基地,推廣5G、智能裝備等現代信息技術,綜合茶葉交易、茶葉大數據、茶產業服務和茶文化推廣功能,整合優質資源,推動線上、線下深度融合,提升現代茶產業核心競爭力。72F67A59-73D8-4305-9349-CA36023DC7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