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瑋
摘 要:聲樂是一種歌唱的方式,有著漫長的演變歷程。音樂表現主要取決于人的聲音,而人的聲音并非是影響音樂表現的唯一原因,而音樂情感才是影響音樂表現的核心,唯有把良好的聲音訓練與充沛的情感相結合,才能歌唱出優美的音樂作品。在審美素養得到越來越多人關注的現代社會,大學音樂教學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為此,大學音樂教師在課堂上應當創新音樂教學的內容與形式,給學生的音樂學習提供新的發展方向,讓他們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掌握音樂基本技能,而且可以提高個人的審美能力。但是在現階段,許多教師并沒有關注到音樂教學中學生情感培養的重要意義,這影響了學生音樂綜合能力的提升。本文分析了大學聲樂教育中的情感培養可行途徑。
關鍵詞:大學;聲樂教育;情感培養
1.發揮引導作用,培養音樂素養
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思想和情感往往會左右著大學生的學習效果,一旦教師的思想和情感情緒低落,表現生硬,將無法引起大學生的關注,也無法實現與大學生的情感共鳴,甚至可能會削弱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所以,教師就必須發揮自身的領導功能,用豐富多彩的面部表情來向大學生展示豐富的思想和情感,以充分調動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訓練大學生的審美意識和音樂鑒賞能力,并提高大學生對音樂創作的理解。同時教師也必須盡力形成開放、民主的師生關系,合理介紹大學生聲樂理論知識、指導音樂藝術,以提高大學生對音樂課程的學習積極性。同時,由于音樂課程有著強烈的情感感染力,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充分發揮大學生音樂作品的情感特色,并進一步發掘大學生音樂創作中的情感要素,以揭示其中的寓意與含義,從而影響大學生的學習情感。同時,教師還應該針對大學生的年齡特征、興趣特點等,認真選取幾個音樂主題,并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以充分體現大學生音樂創作的情感特點,指導大學生運用不同情感來表演不同的音樂藝術作品,從而提高大學生的聲樂表演水平。因此,在大學音樂課堂上,教師要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調動學生的思想和情感,讓他們能在積極主動的狀態下跟隨教師學習音樂知識,最終獲得音樂鑒賞能力及審美能力的提升。從當前階段大學音樂課開展了現實情況來看,一些學生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表現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強,究其原因,部分學生對音樂學習不感興趣,而另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教師在音樂課堂上并未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因此,大學音樂教師在課堂上要調動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可以與教師和其他同學溝通交流,通過集體表演等活動形式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使班級內的學生都能在音樂課堂上展現出個人的主動性,認識到自己在音樂學習方面是有優勢的,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音樂學習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找到自己未來發展的方向。
2.利用多種情境來培養大學生感情
情境的創設是表達情感和體會情感的直接方式,大學音樂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通過語言講解引導學生感悟歌曲背后的內涵,也要通過情境創設的方式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和感知能力,讓學生通過課堂上的音樂學習,可以對音樂作品的內容有初步的認識,強化個人的理解。大學生的音樂表演有了特定的思想感情,音樂作品才能夠具有特定的生命力,才能夠觸動聽眾,從而引發觀眾的興趣。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通過設置不同的情景使大學生仿佛置身其境,這樣教師才可以更好地調動大學生內在的情感,以及把音樂內容的情意體現出來。比如,在一段愛國主義音樂中,教師就能夠給大學生講述音樂背后所隱藏的故事,又或是教師運用多媒體技術給大學生觀看一些有關愛國主義方面的教育視頻,這樣才可以更好地調動大學生內在的愛國主義情感,也才可以使大學生在進行演出的時候表現出自身的真情實感。同時,教師在課堂中還需要主動觀察大學生在聆聽過程中產生的反饋信息,這將有利于教師及時發現問題,并及時改進大學生在聲樂教學中的問題。
在培養學生情感的過程中,音樂教師首先要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熱情。許多大學生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不夠主動,這是音樂教師就應當突出音樂的情感價值,強調音樂的情感魅力,讓學生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能找到音樂與個人情感上的共鳴之處,這有助于激發學生音樂學習的主動性。音樂作品作為創作者情感表達的方式之一,其中不僅滲透著創作者個人的生活經歷,也是創作者情感態度的體現。為此,音樂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就應當挖掘音樂作品的情感魅力,實現情感的講解與闡述,為學生音樂學習能力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其次,音樂教師應當創設多元化的活動情境。在學生音樂學習的整個過程中,情境創設與他們思維能力的發展和學習積極性的提升有緊密的聯系。這就決定了音樂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課堂講解的基本內容創設教學情境,通過音樂與舞蹈的結合,音樂與樂器的結合,提高學生參與音樂課堂的主動性,讓他們能找到音樂學習的獨特之處。這種多元化的音樂學習形式和音樂教學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掌握音樂學習的基本技巧,也可以讓學生在音樂學習的整個過程中感受到音樂的魅力,讓音樂課在他們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3.培養大學生的演唱技巧
首先,培養基礎氣息運用。基礎氣息是大學生在演唱過程中正確發聲的基礎驅動力,同時也是大學生在實際過程中所必須熟練掌握的基本技能。在演唱過程中,大學生能否發音正確、能否引發聽眾的興趣并且清晰地傳達出作品中所要表達的情感,和基礎氣息運用能否正確使用是密不可分的。通常,在歌手表演的整體流程中,對基本氣息的運用主要和以下幾個方面密切相關。第一是在準備流程中,歌唱開始以前就需要對基本氣息進行調節與掌控。第二,在整個歌唱過程中還需要通過不斷地對自身的基本氣息做出適當的調節,確保自身的基本氣息平穩順暢。第三,還需要通過自己對曲譜特點的理解,來對氣息做出合理的詮釋。
其次,培養大學生基本咬字的能力。歌聲中的語言,是能夠展現出對聲樂的思想與情感的最直接方法。而聽眾們在鑒賞同一部聲樂作品的時候借助語音,可以比較直接的認識到聲樂中需要表現的中心思想。所以在聲樂的表演過程中,大學生們需要具備較為堅實的咬字功底。一旦大學生在實際表演過程中的咬字或讀音搞不清,將會直接影響聽眾對原作內容的正確理解,這也就無法使聽眾進行良好的共鳴了。因為音樂本來是創作語言在通過藝術化的方法處理過后,而取得的結果。在大學生的實際表演過程中,咬字對創作語言本身的氣息掌控也是有著一定的影響的。唯有當大學生在實際表演過程中咬準了漢字,才可以把這個創作中的思維與情感表達出來,以便做出最標準的藝術表達。
4.讓大學生了解作品創作背景
要使大學生更好地掌握在音樂創作中的思維和情感,就必須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因為音樂創作中常常帶有強烈的時代氣息,而其中蘊含著作者的個人情感。在音樂課程中,音樂教師把”了解創作背景”當作教學任務,由大學生自身進行探索,通過查閱有關資料,了解音樂作品的創作時間、社會歷史背景及其創作家生平。并且根據音樂創作的具體內容,站在作家的視角上考慮事情,把自己”置身”在當時的環境中,可以幫助其比較深刻地認識創作中的情感內容。在音樂課堂中,教師們可以運用多媒體資源,開展音樂創作欣賞活動。在紀錄片、影視作品的播放中,講述音樂作品的寫作背景,并分析創作的情感。通過音樂課上歌曲獎授予作品創作背景,結合學生可以在了解創作背景和創作者情感的基礎之上嘗試著去演奏音樂作品,從而提高個人的審美能力。由于大學生已經具備了較高的審美能力和認知能力,教師如果能采取這樣的方式開展課堂教學,就會讓學生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有更多的收獲。
例如:在教學《我和我的祖國》的過程中,學生能夠了解作者秦詠誠的生平。正因生長在海濱,秦詠誠認識海洋、喜歡大海,而正是海洋改變了他的性情,使其具有更寬闊的情懷。而當時的我國正處于改革開放初期,祖國也正在迅速、穩定的成長中。關于祖國未來的昌盛、復興,他總是滿懷著憧憬。他以海洋的每一朵浪花,比喻著祖國和自己。他是祖國的赤子,而祖國又是自己的精神依托,就是因為如此強烈而熾熱的情感,使他創造了這樣充滿深情的歌曲。當學生對這首歌進行傳唱著時,盡管和他所身處的時代和歷史條件有所不同,但與他一樣具有相當濃烈的愛國主義情感。而對于日漸強盛的祖國,我們也同樣深感驕傲與自豪。學生能夠通過自身愛國之情的認識與感受,把愛國情感融入歌曲演繹當中,表達出自己對中華民族七百年的滄桑巨變的感慨和作為華夏文明子女的驕傲、自豪之情。
5.結語
綜上所述,情感表現在音樂表演中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與實用價值,可以充實歌曲內容,同時體現個人風格。在情感語言表達技能練習中,要使大學生更加熟悉音樂的創作背景,并進一步了解其中的思想和情感,從而提高其情感素養,進一步增強其音樂理解能力與藝術鑒賞能力。同時進行歌唱技藝和情感的有機融合,提高歌唱技藝和情感表達能力,從而全方位提高大學生的聲樂表演水準與藝術表現力,并使學生逐步發展成為一個出色的歌者。
參考文獻
[1]閆佳偉.聲樂教學中情感與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分析[J].北方音樂,2019,39(11):202-203.
[2]汪荻.淺析聲樂教學中情感與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J].藝術評鑒,2019(17):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