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著針
摘要:本文在闡述循環經濟內涵及其發展意義的基礎上,分析當前昭平縣林業發展現狀與問題,探討林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提出相關發展對策。
關鍵詞:林業;循環經濟;發展;對策
1 循環經濟內涵及其發展意義
1.1 循環經濟內涵
林業循環經濟是在林業產業范圍內,以循環經濟理論為指導,按照循環經濟的要求,遵循循環經濟的規律,在健全的支撐體系作用下,構建發展循環經濟的多種模式,組織各種生產管理和生活活動,最終建立起相對獨立又對外開放的林區經濟。其目的是實現產業間高度關聯、相互促進、森林資源充分利用和林業生態效益的最大發揮[1]。
循環經濟的實質是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是指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內,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性增長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發展經濟。而林業循環經濟是循環經濟思想在林業產業建設中的應用,是以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經濟效益高為目標,追求林業的可持續發展,通過優化林業產業由生產到消費的整個產業鏈結構,實現物資材料的多級循環利用和生產性活動對環境的危害最小的一種林業產業經營模式,其實質就是要發展環境友好型林業,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實現林業經營活動的生態化[2]。
1.2 發展林業循環經濟的意義
森林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森林具有經濟、社會、生態三大效益。加快林業循環經濟建設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林業循環經濟不同于其他行業的循環經濟,它除了保持良好的內部經濟循環持續發展外,還具有確保關聯密切的外部經濟產業循環持續發展,如水電行業、農業和旅游業等。
1.2.1 發展林業循環經濟是防治污染、保護環境的重要途徑
近百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森林資源無節制地開發和利用,自然災害逐步加劇,地震、洪澇、泥石流、干旱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生態環境惡化,經濟發展面臨著嚴重威脅。面對地質災害、全球變暖等一系列嚴重的后果,發展林業循環經濟已成為必然選擇,循環型林業更注重對自然資源的保護,最大限度減少對自然資源的使用,通過提高自然資源利用率以促進經濟發展[3]。
長期以來,我國解決環境污染的主要方式是末端治理,這種方式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因此,要大力發展林業循環經濟,以最少的資源消耗、最低的環境污染、最高的經濟效益實現經濟持續增長,既保護環境,又發展經濟,使兩者協調統一,互為促進。
1.2.2 發展林業循環經濟是可持續發展、保障我國經濟安全的重大戰略措施
可持續發展理論要求人們既滿足當代人發展的需要,又不對后代發展構成威脅和影響,其本質是運用生態學原理,增強資源再生能力,引導技術革命使再生資源替代非再生資源成為可能。昭平縣處于南亞熱帶氣候區,多年來,利用豐富的水熱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以速生桉為主的短輪伐工業原料林,森林資源成倍增長,年采伐量增長了兩倍多,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林產工業的木材原料需求,使林業生態體系和產業體系初步走入良性循環軌道。目前我國經濟處于快速發展的過程中,資源的大量需求和增長在短時期內很難改變,我國未來對資源的需求量將會更加迫切,因此,發展林業循環經濟對我國資源戰略的實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1.2.3 發展林業循環經濟是延長拓寬產業、實現綠色發展的需要
林業循環經濟具有生產最優、投入最優、廢棄最少的特點,表現為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林業產業的源頭就是培育森林資源,其物質投入是來自于自然界的太陽能、雨水、空氣、土地和人類社會生產的肥料等生產資料,其產品是可再生的以木材為主的林產品和清潔的水、空氣、環境等生態產品,為林業第二、第三產業及人類社會生活提供再生原料和優良環境。同時,利用林業產業類別多樣的優勢,通過延長產業鏈和空間拓展,使林業第二、第三產業生產的廢棄資源在林業系統內部循環利用,達到最大限度地減少林業資源投入和減少廢棄物排放的目的,實現綠色發展。
2 林業現狀分析
2.1 森林資源現狀
我國仍然是一個森林缺乏、生態脆弱的國家,森林覆蓋率遠低于世界31%的平均水平,人均擁有森林面積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均蓄積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7,森林資源相對不足、質量不高、分布不均的狀況還未得到根本改變,林業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挑戰。
昭平是廣西林業大縣。根據2018年森林資源二調更新數據,全縣土地總面積322369hm2,其中林地面積282463hm2,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87.62%。有林地中,生態公益林面積58599hm2,天然林33333hm2,商品林190539hm2。人均擁有商品林0.43hm2,居廣西前列。商品林中,用材林173076hm2,包括短輪伐期林33137hm2、速生豐產林2576hm2和一般用材林137363hm2;經濟林26545hm2、主要包括果樹林539hm2、食用原料林20927hm2、林化原料林95hm2和藥用林 656hm2。林種結構趨于合理,商品林比例較高,但單產水平仍較低。如用材林單位面積蓄積量為71.5m3/hm2,低于全國平均78.0m 3/hm2 的水平。
2.2 林產工業發展現狀
昭平縣現有木材經營加工企業60余家,規上企業6家,其中中高密度纖維板3家年生產能力38萬m3,膠合板3家10萬m3。年生產木質產品約75萬m3,產值10.08億元,在中高密度纖維板、膠合板、單板等生產上形成傳統優勢,同時積極開展拼板、高端木地板、家具、樂品等新產品研發、探索,促進了林產加工業升級。全縣林業總產值由2015年的49.79億元增長到2020 年的63.29億元,其中:第一產業產值21.93億元;第二產業產值25.72億元;第三產業產值15.64億元。3408FD3C-A3EC-48C7-9162-523C43B32A7D
2.3 森林旅游業發展現狀
昭平“山清水秀生態美,鎮古茶香人長壽”,被譽為遺落在珠江上游的香格里拉,山林連綿,江河清澈,空氣香甜,有自然保護地5個,有七沖原始森林、桂江、仙女湖、南山茶海、黃姚古鎮、走馬觀花、富羅溫泉、甘甜泉礦泉水等優質旅游資源。
森林旅游康養產業成為林業第三產業最大的增長點,昭平經濟新的戰略性產業。近年創建國家自然保護區1個,國家濕地公園1個,自治區級森林公園2個,森林康養基地、森林特色康養小鎮、森林人家等規劃建設正大力推進,依托林下經濟活動開展康養旅游繼續發展,2020 年實現產值1.74億元,成效初步顯現。
3 林業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3.1 以木材為主的原料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嚴重制約林產工業發展
我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同時又是森林資源比較匱乏的國家,人均擁有蓄積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7。為加快地方經濟發展,滿足社會生產生活的需要,各省區不斷引進林產品加工項目并相繼建成投產,年加工能力不斷增加,致使多數大型林產加工企業原材料供應緊張,嚴重制約林產工業發展。昭平縣雖是廣西林業大縣,森林資源比較豐富,但這種現象依然明顯存在。
3.2 資源培育投入不足,集約經營程度不高,單產水平普遍偏低
長期以來,受傳統粗放經營思想和自然林業習慣的影響,我們對森林資源培育在人力、物力、技術及管理等各方面的投入嚴重不足,造成林分質量低,單產水平低,輪伐周期長,原材料供應總量增長緩慢,與發展林業循環經濟要求相差甚遠。
3.3 資源利用率低,產品成本高,市場競爭力弱
由于企業的生產設備技術落后,一直以生產初級產品為主,科技含量低,同時產業鏈短而面窄,致使對原材料的利用水平普遍低下,產品成本高,市場競爭力弱,既造成資源浪費,又污染環境。這與綠色環保的發展要求極不相稱,轉型升級、循環發展是其提高市場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3.4 林業政策法規不夠完善
我國相繼制定了《林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節約能源法》《環境影響評價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資源的節約和合理利用,但仍不夠完善和健全。目前,制約林業發展的體制性障礙還沒有徹底清除,現有的一些政策法規和管理體制已無法適應現代林業發展的要求,適應發展林業循環經濟的政策法規還需要進一步完善[4]。
3.5 生態旅游資源有待進一步開發利用
昭平縣林業一、二、三產業產值占林業產業總產值的比例分別為35%、41%、24%,第一、二產業產值占林業產業總產值的比例過大,第三產業有待大幅提高。森林旅游、休閑養老等林業新興業態正在起步,眾多森林旅游地有待開發。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森林旅游區、景觀大通道剛開始規劃和初步建設,引擎作用尚未得到發揮。通過森林人家和森林休閑游等形式開展的生態旅游,涉及森林2.04萬hm2,年產值約1億元,總體上尚未形成規模,生態旅游產業弱小,對GDP貢獻還較小。
4 林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為推動林業走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的產業發展道路,形成既節約資源又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和增長方式,必須把循環經濟理念引入到林業產業綠色發展模式中,結合實際,選擇能發揮優勢、有特色的林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通過構建循環經濟模式,以信息化為先導,以先進的科學技術為支撐,只要技術革命和效率革命到位,在資源消耗相同的條件下實現財富多倍增長,或在經濟成倍增長的同時資源消耗減半是可能的[5]。
國外的循環經濟主要有四種典型模式,即企業內部循環經濟的杜邦模式、工業園區模式、德國的再回收利用體系和日本的循環型社會模式。國內形成的獨特循環經濟模式是企業層面的小循環、區域層面工業生態園區的中循環、在社會層面上進行循環型城市和省區建立的大循環以及廢物處理和再生產業。
4.1 林業產業一體化聯動循環模式
立足森林資源優勢,建立適度規模的林板、林具(家具)一體化產業循環發展模式,使林業的第一產業與第二產業緊密相連,形成資源培育、竹木加工、廢棄物再利用的林業產業鏈。按照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原則,一方面通過采用良種良法,在保證林地資源永續利用的前提下,大力培育速生豐產林,滿足林產品加工業的原料需要,一方面通過引進先進加工工藝技術和設備,培育竹木、油茶等龍頭加工企業,不斷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和產品市場競爭力,有效帶動第一產業發展,實現一、二產相依聯動、互為促進、產業強大的產業循環發展目的。這是產業層面的小循環。
4.2 以竹木加工為主的多產業生態鏈工業園區循環模式
多產業生態工業園區就是使園區內以竹木加工為主的一個企業生產的副產品或剩余廢棄物可作為另一個企業的原材料,在產品、剩余廢棄物供需中構建生態產業鏈,達到基礎設施共同使用、階段剩余廢棄物循環回收利用、污染物低排放的目的。通過對剩余廢棄物的供需交換、廢棄物循環回收利用、清潔生產等環保措施,在最大限度地降低生態環境不良影響的同時,達到減少剩余廢棄物產生、實現資源綜合利用價值最大化的目標。這是循環經濟的典型實現形式,為中級階段。
4.3 森林生態功能循環模式
昭平縣森林資源豐富,覆蓋率高達87.6%,是廣西林業大縣,充分發揮森林的水源涵養、調節氣候、林下環境和森林景觀等特殊功能,為水電水利、林下經濟和森林旅游發展提供條件,實現森林和水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減少和預防自然災害發生,加快林下經濟和森林旅游產業發展,有效促進廣大林農增收。
4.3.1 林水互補模式
通過森林將降水涵養在林地里,林地里的水源源不斷下滲流動到小溪小河里,為水電站發電提供豐富的水資源,促進水電事業發展。
4.3.2 林下經濟模式3408FD3C-A3EC-48C7-9162-523C43B32A7D
充分利用林下環境及其資源,大力發展林下經濟。以林下中藥材和林下食用菌種植、林蜂和林下畜禽養殖等發展模式,尤以林蜂養殖、林藥種植為主攻方向,擴大經營規模,提升經營水平,促進林下經濟向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和產業化發展。引導林下經濟產業合理布局,整合資源,突出區域特色;強化科技支撐,探索林下種養、旅游、加工多業態融合的循環經濟模式,推進林下經濟復合經營、多業態融合發展模式,走“森林—畜牧、林藥、林蜂—肥料—林菌—森林”良性循環之路,著力打造昭平藥材、昭平菌菇、昭平蜂蜜等專項品牌,培育昭平特色的綠色有機生態林產品系列品牌,提高品牌影響力,使林下經濟發展成為林區廣大林農新的經濟增長途徑。
4.3.3 森林旅游模式
依托昭平森林資源、生態環境優勢和長壽之鄉、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和毗鄰大灣區優勢,抓住昭平大生態、大健康產業發展機遇,大力發展森林旅游、健康旅游、森林康養產業。做優做強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和濕地公園生態旅游,建設與儲備一批國家級森林康養基地,發展一批縣級以上森林特色康養小鎮,開發森林康養產品,打造“長生福地”森林旅游品牌,建成大灣區森林康養旅游首選地、中國康養林業目的地。
4.4 社會共享林業循環模式
任何個人消費、企業生產以及區域共生企業的循環經濟都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循環,其生產活動仍然要享用公共資源產品和排放廢棄物,同時林業循環經濟的森林生態產品具有外溢的公共產品屬性,及具有社會共享屬性。社會共享林業循環模式必須以地方政府為主導,組織相關部門為共享林業循環經濟提供社會化服務,包括務林惠農技術服務;完善生態補償機制,逐步提高補助標準,激勵生態林業建設,使生態與經濟兩個系統相依共存;引導綠色消費,扶持生態、清潔生產和廢棄物回收再利用技術開發等[6]。
5 發展林業循環經濟對策
5.1 更新觀念,全面提高人們對發展循環經濟重要性的認識
通過加大國家發展循環經濟的法律法規和扶持鼓勵政策的宣傳力度,全面提高人們對發展循環經濟重要性的認識。讓人們充分認識利用資源是發展經濟、創造財富的一種途徑,保護資源是更好發展經濟、創造財富的一種途徑,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從而去除人們落后而頑固的生產、生活和消費思想行為,樹立綠色生產、綠色生活和綠色消費的環境友好觀念。
5.2 建立完善的產業發展政策
發展林業循環經濟將不僅使整個區域的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而且還可以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因此,上級和地方政府必須給予高度的重視,在發展林業循環經濟建設項目上加大資金投入支持力度,尤其是在改善林區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給予足夠的資金支持,形成有利于資源培育和林產品采伐運輸的林區交通網,降低木材等林產品生產成本,促進林業循環經濟發展。按照循環經濟促進法,制定出更為科學合理的產業發展扶持政策,根據企業對社會經濟發展或對環境保護影響的貢獻程度調節財政補助資金和政策扶持力度。
5.3 健全科技服務體系,引進先進技術成果,助推產業循環發展
發展林業循環經濟,必須以先進的科學技術為支撐,只有運用先進技術、設備和工藝等技術成果,才能實現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循環發展目標。一是健全科技服務體系,大力推廣普及速生豐產營林技術,縮短森林資源培育周期,提高單位時間、單位面積產出量,使林木資源越采越多,為林產工業提供充足的原材料。二是引進竹木等林產品加工最新科技成果及設備,使林業循環經濟建立在先進技術基礎之上,有技術保障。同時,與相關科研院所加強對接合作,不斷提高科技水平。
5.4 引進竹木加工龍頭企業,建立多產業集群的生態工業園區
生態工業園區就是將一定區域范圍內的多種具有不同生產目的的產業,按照物質循環和產業共生原理組織起來,構成依賴一個資源原點的具有完整生命周期的產業鏈和產業園,是林業循環經濟的典型實現形式。昭平縣森林資源豐富,年產木材蓄積77萬多m3,毛竹篙竹0.8萬多hm2,在縣內建立一個以竹木原料為主的生態工業園,把膠合板、纖維板、制漿造紙、活性炭、有機肥與食用菌培養基等集中到一個園區里,使加工剩余廢棄物和林區采伐剩余物全部得到回收利用,在園區基本實現“零廢物”生產,形成資源共享、互利共生、環保增效的林業循環產業鏈。
5.5 利用林下環境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林下特色經濟
以龍頭企業為主導,通過公司加基地加農戶的合作方式,大力大力發展林菌、林藥、林蜂等林下特色經濟產業,由龍頭企業統一技術指導、統一回收產品,帶動林下特色經濟產業發展。
5.6 利用森林和桂江山水景觀優勢,大力發展森林旅游業
發展林業循環經濟,除了高效利用林木資源生產林產品外,還要充分利用其生態景觀資源,大力發展森林旅游產業,使森林生態資源變成經濟資源,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不斷提高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貢獻率,有效促進區域內林農增加收入,增強人們保護和建設生態林業的信心和決心。重點做好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和桂江濕地公園生態旅游區建設與開發,以此輻射帶動鄉村特色旅游景點建設,使森林旅游產業成為昭平縣鄉村振興的重要產業,實現環境保護、產業發展、群眾增收的目標。
6 結語
大力發展林業循環經濟是現代林業產業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必然選擇,充分利用昭平豐富的森林資源,按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循環發展原則,全面推進林業循環經濟建設,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互為促進、林業大縣向林業強縣轉變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李爾彬.林區發展循環經濟模式及支撐體系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2008.
[2] 陳寶剛,劉愛華,李朝暉.關于發展林業循環經濟的探討[J].防護林科技,2012(1):120-121.
[3] 曲姍姍.我國林業循環經濟發展問題及對策研究[J].學理論,2016(2):104-105.
[4] 王濤,陳方.關于發展云南省林業循環經濟的思考[J].全國商情·理論研究,2010(3):17-19.
[5] 李爾彬.林區發展循環經濟模式及支撐體系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2008.
[6] 黃道京.廣西林業循環經濟現狀及發展模式探討[J].福建林業科技,2011(3):163-166.3408FD3C-A3EC-48C7-9162-523C43B32A7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