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從周 張淑媚




山林的脈搏,被田草聽見;田草的心跳,被泥土聽見;泥土的呼吸,被江湖聽見;江湖的行動,被“三調”聽見:150名工作人員,1000個日日夜夜,通過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以下簡稱“三調”),泰和縣全面查清了每一宗地的權屬、界址、面積和用途等基本情況,“三調”成果已初步應用于國土空間規劃編制、鄉村規劃編制、自然資源確權登記、生態保護紅線調整等領域,為政府加強宏觀調控、推進科學決策,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現鄉村振興提供重要依據。
自然資源是生產之要、生存之本、生態之源、自然之基。“三調”工作是極其重要的基礎性國情國力調查,是各項專項調查的“底圖”,為泰和的未來十余年的自然資源管理和經濟社會發展加油助力,增光添彩。
整合優化,好山好水好效益
泰和縣為江西省吉安市所轄,位于贛中南的吉泰盆地腹地,橫跨贛江兩岸。“泰和”之名寓“地產嘉禾,和氣所生”之意。全縣面積2660.08平方公里,中部是平緩的贛江河谷平原,東部與西部則是山地和丘陵地區。全縣人口52.6萬,轄16個鎮、6個鄉,有22個居委會、290個村委會。
在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成果基礎上,泰和縣全面細化和完善全國國土基礎數據,掌握翔實準確的全國國土資源現狀和變化情況,進一步完善國土調查、監測和統計制度,實現成果信息化管理與共享,做好生態文明建設、空間規劃編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宏觀調控、自然資源管理體制改革和統一確權登記、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等各項工作。泰和縣“三調”總面積為399.01萬畝,其中:農用地面積364.39萬畝,占國土調查總面積的91.32%;建設用地面積21.78萬畝,占國土調查總面積5.46%;未利用地面積12.84萬畝,占國土調查總面積的3.22% 。
此前,泰和縣自然保護地管理、生態保護紅線劃定都取得非常不錯的成績,但受歷史條件、認識水平等因素制約,部分自然保護地及生態紅線存在錯劃漏劃、交叉重疊、界址邊界不清等問題。此次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堅持“保護面積不減少、保護強度不降低、保護性質不改變、保護能力不減弱”,科學評估泰和縣生態保護情況,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科學推進自然保護地范圍劃定和功能分區。為耕地后備資源調查評價圖斑是否方便到達耕種,是否可持續利用以及附近是否有河流、溝渠、坑塘等地表灌溉水源,提供了有利依據。
創業創新有平臺,鄉村振興顯身手。劉豐春,蘇溪鎮村民,中共黨員。2008年組織成立“泰和縣豐穎稻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吸收發展社員達346戶,稻田面積擁有優質稻種植基地面積12500畝。在國家工商總局成功注冊了“豐穎”牌商標。合作社糧食產地被認定為江西省第四批無公害農產品產地,準許使用“江西省無公害農產品產地”名稱。
泰和縣是江西省糧倉。但是,“種糧不賺錢”的現實一直困擾著有志于農業生產特別是稻谷生產的人們。劉豐春深知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是一份責任;讓農民種糧特別是種稻致富,是一份擔當。一路走來,他成為了愛思考、愛調研的農民。依據《泰和縣村莊規劃永久基本農田劃定不實地類分析圖》,劉豐春“把小丘變大丘,統分結合增效益”“多機變一機,不讓鐵牛空閑置”“線下加線上,不找鄉長找市場”等課題作為自己的調研內容,并且有了初步成果。
泰和縣與其它縣(市、區)一樣:當初分責任田,為了體現公平,一塊大田分成了好幾塊;如今機耕機種,田小難調頭,如何小丘變大丘?在上木橋自然村,劉豐春通過村民入社當社員的辦法,讓原來屬于50多家的2000畝水稻田流轉讓到了合作社,小田成了大田。但是有幾戶人家不愿流轉,幾塊小田嵌在大田中間。別說地上的耕整機進出不方便,就連天上飛翔的無人機,噴藥時浪費藥不說,還容易因品種不同,生長情況不同,噴藥無效,甚至產生藥害。2022年3月,劉豐春來到幾戶農民家中,向他們宣傳合作社章程,講解合作社的分配方式,宣傳水稻良品種。終于,兩戶農民同意流轉3.5畝土地,剩下幾戶不肯流轉的,也答應種合作社提供的品種,由合作社用最優惠的價格代耕代種。劉豐春利用當地優勢資源,發展優質水稻產業,分別和上宏村、芫背村、石陂村、三居村、橫塘村、模山村等幾個村委會簽訂一村一社一基地產業扶貧協議,使每個村每年增加1.2萬元村集體收入。合作社提供技術指導和無人機噴藥、集中育秧、測土配方施肥、安裝太陽能殺蟲燈防治蟲害、機耕、機收、機烘干等社會化服務,指導貧困戶改變觀念,生產標準化稻米,簽訂高價回收訂單合同,幫助貧困戶增加務農收入。對沒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則把土地入股合作社,由合作社托管,吸收貧困戶務工等方式幫助貧困戶增加收入。
生態修復,節本增效創優質
土地,財富之母。在耕地后備資源中,泰和縣利用“三調”數據按縣、鄉(鎮)、村為單位匯總統計“三調”未利用地的數量、結構、分布等數據;并根據上一輪耕地后備資源調查成果,結合耕地后備資源數據、土地開發整治數據等開展新增耕地潛力分析與規劃工作,包括生態、氣候、土壤、區位等方面10項指標,生態條件、地形坡度、年積溫、年降水量和灌溉條件、土壤質地、土壤重金屬污染狀況、鹽漬化程度、土壤ph值、土層厚度、耕作便利度。調查評價中,將水資源作為重要約束性指標,按照“以水定地”原則,對縣域內水資源尤其是農業灌溉用水進行評價分析,作出是否適宜墾造耕地的明確判斷。
在耕地后備資源中,以其它草地、鹽堿地、沙地、裸土地以及標注“工程恢復”屬性的種植園用地、林地、坑塘水面為評價對象,逐地塊開展調查評價,形成集面積、類型和分布于一體的全省耕地后備資源潛力數據,并與國土調查數據庫實現集成,為科學合理開發耕地后備資源、規范耕地占補平衡管理提供支撐,摸清可墾造耕地、建設用地復墾、旱改水地塊等各類后備資源類型、面積、分布等詳細情況,從數量、類型、分布、立地條件、開發適宜性、開發時序等方面進行評價,探明耕地后備資源開發潛力。
“田成方、渠相通、路相連、澇能排、旱能灌,巧利用、優結構、壯產業、提效益、促增收”。如今一幅幅高標準農田建設綠色生態畫卷,正在嘉禾之鄉——泰和大地繪就。泰和縣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嚴把建設標準,加強建后管護,突出高效利用。全縣已完成項目投資5.023億元,建成高標準農田17.37萬畝。項目的實施,有力地推動了鄉村產業發展,促進了農民脫貧增收致富。
三年來,泰和縣在萬合鎮華蓋山村等12個貧困鄉村建設高標準農田1.73萬畝。在項目設計上,泰和縣充分尊重群眾意見,堅持高標準定位,嚴格控制設施和硬化路面占地比例,因地制宜實施小塊耕地歸并平整,建設宜機化農田,并在部分標段引進推廣滴灌、微灌技術,打造與現代化生產相配套的節水灌溉格局。同時,泰和縣充分挖掘和利用項目區內非耕地、荒蕪園地及廢棄地等資源,提高項目新增耕地率。三年中,項目區新增耕地1200畝。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基礎,管護是關鍵;建管、開發與利用并重并進。泰和縣引導項目區農民充分利用良好的農業基礎條件,大力發展雙季稻種植,進一步鞏固糧食主產區地位。2022年全縣落實水稻種植面積128萬畝;加大土地流轉力度,培育壯大農業經營主體,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做大做強綠色有機農業。截至目前,全縣已流轉土地14.76萬畝,建立了5個萬畝綠色水稻基地、3個千畝有機蔬菜基地、4個百畝特色中藥材基地。在螺溪鎮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區成功打造了萬畝稻蝦基地。2021年基地畝產龍蝦425斤,一季晚稻單產1100斤,比種植雙季水稻每畝增收4500元,實現了“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稻蝦雙贏”。通過示范引導,帶動全縣發展稻蝦綜合種養2.6萬畝。2021年,該基地被評為省級優秀現代農業示范園。
天眼天網,節約保護重懲戒
“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泰和縣按照國家、省統一部署和要求開展“三調”工作,“三調”的過程就是學法、普法、用法的過程。歷時三年多,投入調查人員150名,共調查27萬個地類圖斑,全面查清了全縣國土利用狀況。本次調查以國家下發的優于1米分辨率衛星遙感影像和江西省統一組織采購全域0.2米高分辨率航空遙感影像作為調查底圖,廣泛應用互聯網、云計算、無人機等新技術,全程嚴格實行質量管控,確保調查數據真實、準確、可靠。“三調”中,泰和縣通過夯實基礎保障、加強全流程質量管控等方式,高標準部署,高質量推進,查清了全縣國土利用狀況,建成了集影像、地類、范圍、面積、權屬和相關自然資源信息為一體的“三調”數據庫。通過不斷創新在統一底圖底版、構建共建共享機制應用等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三調”形成了現狀數據成果和分析數據成果,滿足了自然資源高效化、精細化管理需求。目前,泰和縣“三調”成果已應用到了國土空間規劃編制、耕地后備資源、自然資源資產清查、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土地衛片執法等多項工作中。
泰和縣石山鄉合清養殖場老板劉某非法占用林地,其所經營的養殖場審批面積為6畝,但經其不斷毀林擴張,實際占用面積已達近40畝。2021年4月12日,石山鄉政府在對劉某違法毀壞占用林地作出了行政處罰,處罰面積3700平方米,罰款37000元,并責令三個月內恢復林地原狀。但是,衛星圖片顯示,處罰后至今劉某并未按期恢復林地原狀,也未補辦使用林地審批手續。對劉某在“鋼盆簸箕口”山場違法毀壞占用林地和在“流光坪上”山場毀壞占用林地建養豬場附屬設施的行為,泰和縣林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已立案調查,并聘請了吉安安平司法鑒定中心進行司法鑒定,案件在進一步查處中。
2021年6月底,泰和縣公安局森林分局就陸續接到泰和縣林業局反饋稱:全縣有多個機磚廠、建材廠、采石廠和養殖場存在嚴重的侵占林地行為,且面積均在10畝以上。接到報案后,森林分局經批準后,立刻向辦案部門下達“作戰命令”,各辦案單位結合“三調”初步成果及變更影像對全縣侵占林地的行為進行摸排并從嚴打擊。經過60多天艱苦奮戰,森林分局共破獲了泰和縣某機磚廠、泰和縣某建材有限公司等非法占用林地的刑事案件11起,涉嫌非法占用林地嫌疑人趙某、郭某等17人被采取刑事強制措施。
作者簡介:黃從周、張淑媚,泰和縣自然資源局。
責任編輯:曹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