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華
押題理由
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觀點,強調詩禮樂對人格培養的作用,也體現了對審美教育的重視。蔡元培先生也曾大聲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礎的人生觀教育。”《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中,明確規定了要考查學生高雅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意識,要求考生在生活中能夠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以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育人目標。關于審美的討論,歷來都是高考考查的重點,如2021年新高考卷Ⅱ作文題“書法對人生的啟示”,就涉及對審美與人生的探討。
命題趨勢
1.理解和尊重文化藝術的多樣性;
2.發現、感知、欣賞、評價美;
3.健康的審美價值取向;
4.藝術表達和創意表現的興趣和意識;
5.在生活中拓展和升華美。
押題方向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寫作。
和氏璧和隨侯珠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美玉、珍珠,韓非子在他的《解老》中,就用了和氏璧和隨侯珠做比喻,來說明內在和外在的關系。他說:“和氏之璧,不飾以五采;隨侯之珠,不飾以銀黃。其質至美,物不足以飾之。夫物之待飾而后行者,其質不美也。”意思是說:本質美的事物,其他事物不足以用來裝飾;當然,我們也可以理解為本質美的事物,不需要其他事物來裝飾。
以上論述具有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審題立意:
這是一道引語式材料作文題,材料由和氏璧和隨侯珠引出了韓非子的兩句話,意思是:美好的事物不需要其他事物裝飾它,因為其他事物沒有能力裝飾它;或者是因為事物本身就很美,不需要其他事物裝飾。再聯系材料中的“內在和外在”,我們行文需要討論的中心議題應該是“內在美和外在美的關系問題”。
“和氏之璧,不飾以五采;隨侯之珠,不飾以銀黃”,一是因為“其質至美,物不足以飾之”,一是因為其質至美,不需要用其他事物來裝飾。考生要在材料的基礎上展開理性分析、辯證思考。根據“和氏之璧,不飾以五采;隨侯之珠,不飾以銀黃”“其質至美,物不足以飾之”,可以立意為“內在已上佳,外物不足夸”“本質勝過裝飾”“擁有本質美,何須外物修飾”,還可衍生出“外在修飾雖價貴,內在美好價更高”“積極自我提升,展現內在美好”“過分關注外在,不如提升內在”等立意。側重點不同,立意便不同。從內在美入手,考生可以分析外在美與內在美的關系,肯定內在美,無需過分在意外在美;還可以分析外在美以內在美為根,沒有內在美,外在再美也算不得美。總之,不能讓議論有失偏頗,比如完全否定外在美,或者絕對肯定外在美等。
參考立意:內在美勝過外在美;擁有內在美好,何須外物修飾;質美,物不足以飾;重要的是本質,而不是裝飾;不要過分關注外在,重要的是提升自我;積極提升自我,展現內在美好……
例文賞讀
良玉不瑑,自資質潤美
陳曼璐
和氏璧和隨侯珠,不加雕飾而留名千古,究其原因,不過是“其質至美,物不足以飾之”,也自然無需他物以飾之。正如君子懷瑾握瑜,無需“姿容既好”,也無需令名遠揚,方寸之間自見其美。
做一個涵養內蘊的人,讓外在的美好成為人生的圈點批注,而不是枷鎖。
瞻彼前賢,有顏子淵一簞食,一瓢飲,雖過著人不堪其憂的生活,卻不改修身研學之樂;有嵇叔夜傲然一曲廣陵散,視名利甚至生死如浮云。環顧當世,春晚舞臺上孟慶旸一曲《只此青綠》光華難掩的背后,是廢寢忘食,日夜苦練;奧運賽場上蘇翊鳴“一鳴驚人”,背后是一周練壞四塊滑雪板的努力;深水之下何灝浩再現洛神風姿,憑《洛神水賦》爆紅后,她卻說“我只是凡人”,從容轉身投入生活……他們都離名利那么近,精神卻離那些“身外之物”那么遠。正如盛裝和氏璧和隨侯珠的箱篋金銀纏繞,極難保存,可是沒有人會在意其上是否脫落了一縷金絲。名利浮華易逝,唯有美好的內蘊,才能真正獲得人們的贊賞,并在時間長河的沖刷下,愈發光彩奪目。
做一個精神高尚的人,絕不困于稻粱之謀、名利之爭,懷揣良玉,便以良玉之潤澤溫暖世人。
“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華坪女高校長張桂梅,用一生托起大山的希望,恰如良玉,其質潤美,何須外物裝扮雕飾。她的玉質蘭心,在女學生們的瑯瑯書聲里,在辦公室秉燭工作的背影中,在纏滿繃帶的十指間,散發出明晰潤澤的光……張桂梅校長的大愛無私、溫暖純良,正是她懷揣的和氏之璧、隨侯之珠,那溫潤的光澤指引了山里多少女孩的未來啊!再多裝飾,在那溫暖潤澤的光下,都顯贅余。我們也應該如張桂梅校長一般,懷揣美珠良玉,恒久地散發出珠玉溫潤的光,點亮自我,也照亮他人。
縱然我們中的大多數人,無法舍棄那些人生的“裝飾”,況且我們也不能對那些裝飾——容貌、聲名、榮譽——嗤之以鼻甚至過分鄙棄。但我們無法否認,至純至美的精神高地,往往不需要外物裝飾,甚至很多時候,外物不足以點綴那自成高格的內在美——何等精致的金銀裝飾物,才有資格來傍佐和氏璧和隨侯珠呢?
良玉不瑑,自資質潤美。何不忘卻所謂“裝飾”的煩擾,涵養內蘊,自成高格?
【湖北遠安縣第一高級中學】
[評析]
本文圍繞“裝飾”和“內蘊”的關系展開,以韓非子的論斷切入,并以對韓非子論斷的解讀,來強調“質美,物不足以飾”。考生注意有針對性地寫作,對“內在和外在的關系”進行了辯證分析,貼近現實生活,所感真摯,所論有力。
延伸訓練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美無處不在。孔子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他認為美的不一定都是善的,要盡善須用“禮”來約束,使之趨向“仁”,即所謂盡善盡美。莊子說:“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他推崇自然與簡樸之美。孟子云:“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他認為美需要高揚人的主體力量,美好顯露于外,強調內在品質與外在形式的統一。
美育的形式多樣。“樂行而志清”(因音樂的流傳而使人志趣清明)是藝術之美的體悟,“清輝能娛人”(山水景色如同清靈的光芒讓人愉悅)是自然之美的觀照,“以文化人”是美的熏陶與化育,等等。
上述材料給你怎樣的思考與啟示?作為一名高三學子,你心中的“美”和“美育”是怎樣的?團委邀請你在周一升旗儀式上,為高一的學弟學妹們談談你的理解。請你結合實際寫一篇國旗下的講話稿。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審題立意:
這道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題所供材料第一段談的是不同的人對“美”有不同的認識。孔子認為,美的不一定都是善的,要用“禮”來約束它,使之趨向“仁”,達到盡善盡美;莊子推崇自然與簡樸之美;孟子則更注重人的主體力量,強調內在品質與外在形式的統一。材料第二段談“美育的形式”,可以通過音樂等藝術形式來體悟,可以通過自然之美來觀照,可以通過文章等熏陶與化育。總之,“美育”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作文任務是談你心中的“美”和“美育”是怎樣的,不能偏頗其一。另外,文題要求寫一篇講話稿,考生除了要注意發言稿的格式外,還要有身份意識、對象意識,要引導學弟學妹感受美,主動接受美育。寫作時,可以先從感受身邊的美寫起,啟發學弟學妹去尋找生活中的美;然后論述“美”的多種表現形式,尤其注意“美”并非盡善盡美,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中發現美,美更多來自人自身,因此要不斷錘煉自己的品質,達到內在品質與外在形式的統一;接著可以論述通過什么方法進行“美育”。最后號召學弟學妹們通過“美育”完善自我。
參考立意:感知多樣的美好;美是世界的鏡子;主動尋找美,讓人生更多彩;用美育涵養“美麗心靈”……F9ABC1E5-C17C-4E0D-B5A2-A1862E8222C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