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摘要】根據歷史文獻并參考其他學者論著,從傳播學的角度,論述了宋朝邸報的傳播功能、傳播影響力、對其他傳播載體如“小報”的影響等,并對宋朝邸報的快速發展、媒體屬性、社會影響力、歷史作用、文化特點等,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分析和評價,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試圖對現代媒體的管理、傳播、變革等方面,提供多元化認知。
【關鍵詞】邸報;媒體屬性;社會功能;邸報詩;小報
在宋朝時期,統治者高度重視信息傳播的重要性,他們逐漸強化了信息管理手段,形成了比較專業的邸報管理制度。這一時期的邸報,由于社會快速發展,受眾大幅度增加,傳播效果十分明顯,具備了現代媒體的部分屬性。可以這樣說,作為一種媒體的雛形,邸報從宋朝開始有模有樣。所以深入研究宋朝邸報,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報紙媒體在中國的發展規律,并增加我們對新時代報紙媒體在管理、傳播、變革等方面的多元化認知。
一、為統治者服務的邸報
邸報是中國本土最早的報紙,但宋朝之前并不叫邸報,邸報這一叫法,是后來研究者為了論述方便而創造的。一般認為邸報起源于西漢初期。它的傳播方式是在“邸”這個地方,把地方官吏的奏章呈遞給中央,下情上達,幫助統治者提高統治效率。漢朝的邸報并沒有現代新聞媒體的明顯屬性,研究者一般認為,唐朝的開元雜報,才是中國最早的報紙。唐朝晚期,孫樵在《經緯集·讀開元雜報》中記載,“樵囊于襄漢間,得數十幅書,系日條事,不立首末”。文章還記載了開元年間如“某日皇帝親耕籍田,行九推禮”,“某日百僚行大射禮驚天動地安福樓南”,“某日諸蕃君長請扈從封禪”等朝廷政事。可以看出,孫樵所讀到的“開元雜報”①是唐代開元年間,朝廷每日分條發布的有關皇帝與百官動態的朝政簡報,相當于現在的工作簡報。這種簡報被抄寄外地,因而使朝廷動態在全國各地更廣泛地傳播。
和漢朝相比,唐朝邸報的管理制度和傳播有了明顯變化。唐代各地派駐京城的官員稱為邸務留后使,他們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負責傳發邸報,邸報的內容和漢朝大致相同。唐代宗大歷十二年(公元777年),邸務留后使改稱“進奏官”,在進奏院的統一管轄下,從事邸報的發布工作,所以邸報在唐朝被稱為進奏院狀。現在英國倫敦不列顛圖書館還保存有敦煌歸義軍《進奏院狀》,內容是通報歸義軍節度使的使臣到朝廷索要符節的經過。這說明,邸報在唐朝已經有了統一的管理部門,發布內容也有了基本要求,具有了媒體的個別屬性。
到了宋朝,商業科技進步,文化藝術繁榮,社會對信息傳播的需求十分旺盛,同時統治者也充分認識到了邸報的信息傳播對專制統治具有重要作用,為了強化統治手段,朝廷逐步形成了比較完備的邸報管理制度和基本固定的傳播方式。《宋會輯要稿》記載:“國朝置進奏院于京都,而諸路州郡亦各有進奏吏,凡朝廷已行之命令,已定之差除,皆以達于四方,謂之邸報。”[1]由宋朝始,作為報紙,邸報這一名稱也逐漸被公眾認可。
明清時期統治者繼承宋朝邸報的管理制度,形成了中國專制社會媒體管理的基本形態。清朝后期,新思想新理念進入中國,具有現代意義的報紙媒體被公眾接受,邸報式微。隨著清朝滅亡,邸報壽終正寢,退出了歷史舞臺。
二、快速發展的宋朝邸報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高光不斷的朝代,說它是封建王朝的明珠絕不為過。不論是商品經濟、文化藝術、科學技術,還是學術研究、宗教發展等領域,多有“世界之最”“天下第一”。雖然有靖康之恥的國難,但整個宋朝的政治改革、軍事技術、城市發展等均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成就斐然,即使在詩詞歌賦、書法美術這些“輕資產”方面,也達到了至今無法逾越的高度。正如陳寅恪所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2]
正因為有了宋朝社會政治經濟的良好基礎,邸報才能在宋朝快速發展,在發展中形成了媒體的部分屬性。
首先,宋朝邸報形成了龐大的受眾群體,受眾涵蓋了各級官員及士大夫階層幾乎所有知識分子。北宋學者石介(1005—1045年)所寫詩歌《嘉州讀邸報見張叔文由御史臺主簿改著作佐郎》,講自己對好友官職升遷的喜悅與祝賀,在標題中明確使用了邸報這一字眼,而像石介這樣做官研學做教育的士大夫如此認真閱讀邸報,足可見宋朝知識分子對邸報的接受程度。有人認為,宋朝詩歌中第一篇出現邸報字樣的就是石介的這首詩。北宋名臣范仲淹在陜北守邊期間寫信給韓琦,信中也提到邸報:“邸報云,某有恩命改職增秩,貧儒至此,誠為光寵。”[3]范仲淹遠離京城,仍然是邸報的忠實讀者,也可看出邸報的受眾多么廣泛。
其次,宋朝邸報已經形成了不可小覷的影響力。《宋史·曹輔傳》記載:“自政和后,帝多微行,乘小轎子,數內臣導從。置行幸局,局中以帝出日謂之有排當,次日未還,則傳旨稱瘡痍,不坐朝。始,民間猶未知。及蔡京謝表有‘輕車小輦,七賜臨幸’,自是邸報聞四方,而臣僚阿順,莫敢言。”[4]這段話之后,還有曹輔忠言上疏,直諫宋徽宗趙佶,并與太宰余深一眾高官激辯是非的記載。此輿情的形成,皆因皇帝不檢點之事被“邸報聞四方”“雖里巷細民無不知”,邸報影響力之大可見一斑。
三、宋朝邸報的準媒體屬性
現代新聞學給報紙的定義一般為:有固定名稱,以刊載新聞和時事評論為主的定期向公眾發行的印刷出版物。以此來看,宋朝邸報已經有了現代報紙媒體的相似屬性,但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現代媒體的新聞屬性,故稱為準媒體屬性。
首先是名稱。“邸報”“朝報”“邸鈔”“進奏院狀”“狀報”等,都是宋朝報紙的名稱,“邸報”是其最流行的名稱,也可稱為“固定名稱”。其次是內容。“邸報”的內容主要是皇帝的詔書或起居言行,朝廷的命令或法令、公報、軍情和重要事項,官吏任免賞罰的消息,大臣的奏章報告等。雖然和現代意義的“新聞和時事評論”差異很大,但在游離之中,也顯示出一定的準新聞價值和言論性。再次是時效。雖然對邸報是否“定期”尚無定論,但據史料記載,宋真宗確實曾下詔,先要求每五日一次,后要求每十日一次抄發邸報,有一定的時間要求,所以“定期”也算差強人意。還有是受眾。雖然宋朝邸報不是面向社會公開發行,但由于宋朝的政治環境相對寬松,根據史料記載,除去官方在職人員外,官方外圍人員,如官員家人、朝廷基層辦事人員等,基本都能看到,所以,發行受眾與“公眾發行”有相近相似之處。最后是出版。宋朝邸報開始以手抄為主,后來隨著宋朝印刷技術的創新,邸報也出現了雕版甚至活字印刷,所以也與“印刷出版物”這一屬性小有重合。
除去按定義對照邸報摳字眼之外,我們還可以現代報紙的生產流程來對照宋朝邸報的生產流程,即采訪—編輯—出版—發行。對照的結果可以解讀為:所謂采訪基本是沒有的,但凡皇帝批閱過的信息均可發布,必須由門下省編定成樣本,由給事中審查通過,都進奏院抄錄,而后發往全國各州。史料記載,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朝廷設都進奏院專門管理邸報,并遴選一百五十名進奏官負責邸報的采編,將邸報管理權全部收歸中央,整個邸報的生產流程開始受到專制王朝的嚴密控制,“凡朝廷政事施設、號令賞罰、書詔章奏、辭見朝謝、差除注擬等合播告四方令通知者,皆有令格條目,具合報事件謄報”[5]。也就是說,從這個時候起,宋代的邸報由中央政府的專門機構統管,發什么內容,誰來發,怎么發,均有明確規定。
與此同時,隨著邸報的生產管理逐漸流程化,宋朝也建立起了專制王朝最早的新聞審查制度:“判報”“定本”制度。宋朝制度規定,哪些內容應在邸報中抄發,由門下省編定,給事中判報,通過進奏院的各地進奏官“報行天下”,當時將這一工作方式稱為“判報”。到了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皇帝下詔,要進奏院將所供報狀,抄送樞密院,由樞密院最后批準決定是否向各地抄報,稱為“定本”,這一制度持續了整整七十年。由此可以看出,宋朝統治者可能在無意識中做了一件大事:制定出具有現代媒體管理性質的新聞審查制度,這也從側面說明了宋朝邸報所具有的準媒體屬性。
從宋朝邸報的屬性分析可以看出,中國報紙媒體很早就出現了體制化管理的雛形,這種悠久的歷史西方國家難以比肩。但同時,由于漫長的專制統治陰云不散,邸報雖然為當時的讀者提供了大量的政治和社會信息,卻始終沒有擺脫統治者的控制,沒有形成現代媒體的本質屬性——新聞價值,所以不可能發展為現代新聞媒體,只能為近代的新型報紙所取代。
四、從傳播學看宋朝邸報的社會功能
(一)告知重要信息
告知功能應當是宋朝邸報的第一功能。元豐八年(1085年)蘇軾在《辭免翰林學士承旨第一狀》(《東坡全集》卷六十八)中說道:“兼竊睹邸報,臣弟轍已除尚書右丞。”由此可以看出,像蘇轍升官的信息,蘇軾并沒有從朝廷正式文件中獲知,而是“竊睹邸報”得到的。從史料記載中還可以看到,邸報告知的內容比較廣泛,除去官員升遷調動的信息之外,只要是朝廷認為應當讓官員們知道的信息如政情、軍情等,朝廷都會通過邸報向官員們特別是遠離京城的官員們告知。
(二)規范受眾的思想行為
在沒有現代媒體和現代傳播手段的宋朝,怎樣才能讓處廟堂之遠的邸報主要讀者——各級官員們在思想上與統治者保持一致?邸報發揮了很大作用。朝廷的做法如上文所示:一是設都進奏院專門管理邸報;二是建立對內容進行審查的“判報”“定本”制度。這兩項制度的確立,使廣大官員在閱讀邸報時,始終接受著統治者的輿情引導,從而完成思想禁錮的目的。宋高宗時的吏部尚書周麟之,對邸報內容的管理講得十分清楚:“使朝廷命令,可得而聞,不可得而測;可得而信,不可得而詐,則國體尊而民聽一。”(宋·周麟之《海陵集》)
(三)由邸報而衍生出“邸報詩”②
中國古代的官員往往也是詩人,當然詩人很多時候就是官員。宋朝邸報作為一種準媒體,為士大夫階層的讀者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他們讀邸報,論邸報,“詩言志”,從而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詩歌表達方式:邸報讀后感即“邸報詩”。這一類詩歌因讀邸報而發,看邸報所感;或由邸報的信息聯想個人坎坷;或從邸報知曉親朋好友升遷調動感慨萬千;等等,不一而足。
通過查閱《全宋詩》,僅在標題中出現“邸報”的詩歌,就不勝枚舉,如:
郭祥正(1035—1113)的《邸報》,其中“不才思獻賦,天路恐難通”的句子流傳甚廣。
陸游(1125—1210)的《觀邸報感懷》,其中“卻看長劍空三嘆,上蔡臨淮奏捷頻”一句,確能表達其豪放的“感懷”。
在眾多的邸報詩作者中,改革家王安石(1021—1086)也有大作留存。其《鎮南邸報癸未四月作》仍然一如既往,不忘國家大事:“賜詔寬言路,登賢壯陛廉。相期正在治,素定不煩占。”
宋朝的邸報詩存量很多,內容涉及政治、軍事、社會、文化,等等,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邸報豐富的內容和有力的傳播效果。同時,由邸報而形成詩體,無心而為,卻顯示了邸報的又一社會功能。
(四)催生出民辦報紙“小報”
宋朝邸報的快速發展和驚人的社會影響力,使很多人看到了商機,一種民間報紙“小報”應運而生。宋朝小報發起于北宋,風行于南宋。內容以獵奇為主,根據史料記載,“小報”偏愛刊登審查沒有通過的消息,有時也發表朝廷異聞、宮廷八卦,甚至要求抵御金兵入侵的議論等,很受市井歡迎,“傳之四方”“流布近遠”。同時按時發布,時效性強,后期甚至還出現了印刷版本。
但由于“小報”內容未經審查,甚至涉及不準公開的朝廷機密事件,違反了宋朝的報紙管理制度。如宋光宗紹熙四年(1193)十月,有臣僚上言:“國朝置進奏院于京師,諸路州郡亦各有進奏吏,凡朝廷已行之命令,已定之差除,皆以達于四方,謂之邸報,所從久矣。而比來有司防禁不嚴,遂有命令未行,差除未定,即時謄播,謂之小報。始自都下,傳之四方。甚者鑿空撰造,以無為有,流布近遠,疑誤群聽。”[6]這段記載說明了“官媒”邸報和民辦報紙“小報”的區別,并站在統治者的立場上,指出了“小報”對朝廷的危害。從側面說明了在宋朝,邸報已經具有了啟迪人們媒體意識的功能。但“小報”由于“疑誤群聽”,不符合專制王朝的愚民政策,受到朝廷打壓,一直在灰色地帶中生存。清代晚期,現代意義的報紙出現,“小報”和邸報一樣銷聲匿跡了。
宋朝在漫長的君主專制社會中,還算是比較開明,所以有了邸報的快速發展,主要體現在機構管理、長期發行、廣泛傳播及社會功能明顯等幾個方面。但宋朝仍然是典型的君主專制社會,所以對統治者的新聞意識不能抱有幻想。雖然邸報擁有龐大的讀者群和精英化的受眾,但作為統治手段的邸報,僅僅能做到有輿論無監督,有價值無新聞,有傳播無大眾,這些決定了它只能成為統治者有力的工具,但永遠不能成為真正的新聞媒體。
注〓釋:
①開元雜報被認為是中國古代報紙的又一名稱,但也有人認為這是孫樵自己的“命名”。
②“邸報詩”叫法何時出現,無法確切考究。見于正式論著的,應當是劉大明先生的《媒介與詩歌:宋代邸報詩的新聞傳播活動價值》一文。但叫法是否準確,也有不同意見。
參考文獻:
[1]徐松.宋會輯要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8353.
[2]陳寅恪,鄧廣銘.《宋史職官志考證》序《金明館叢稿二編》[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277.
[3]范仲淹.與韓魏公書(一一)[M]//全宋文:第18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346.
[4]脫脫,等.宋史:卷三百五十二,第32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7:11128.
[5]徐松.宋會輯要稿(職官二):第5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3020.
[6]徐松.宋會輯要稿(刑法二):第14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8353.
(作者為經濟日報社海南記者站站長)
編校:鄭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