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強
3月,走進四川省宜賓市筠連縣的產茶區,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片翠綠的茶園、一棟棟富有川南特色風格的茶山民居。忙碌的采茶人隨處可見,歡聲笑語滿山坡,讓人如同置身于“家園建在茶園中,茶園長在家園里”的美麗畫卷。
茶產業是筠連縣主要的經濟支柱。據史料記載,遠在秦漢時期,筠連已是有名的產茶區,所產茶葉色嫩綠、味醇厚。
1951年,筠連縣因成功研制出“川紅工夫”而成為“川紅工夫”核心產區和優質產區,第一個川紅工夫技術推廣總站也在筠連成立。也因此,“川紅”作為“川”字的詞條之一,被收錄在1980-1983版現代漢語詞典。
近年來,筠連縣委、縣政府以振興川紅、筠紅為己任,立足“川紅工夫”發源地、宜賓早茶主產區優勢,構建了以“川紅工夫”為核心,精制綠茶、苦丁茶為補充的“一紅兩綠”特色產品體系,實現了茶葉產業的快速發展。截至2021年底,全縣茶園面積達28.6萬畝,產干茶19192噸,茶農實現收入10.55億元。
為持續發力振興鄉村,筠連縣搶抓四川打造千億精制川茶產業和宜賓打造世界茶產業發展新高地,以及筠連高速公路通車機遇,高質量推進建設茶產業。
電力先行
產業發展,電力先行。針對近年來筠連縣茶產業發展的用電需求,自2021年底以來,四川能投筠連電力對低壓小微企業用電報裝“零上門、零審批、零投資”服務,進一步強化了對小微企業供電能力的保障水平。
“在協調四川能投筠連電力有限公司后,通過‘三零政策’,也就是用電需求在160千瓦及以下的小微企業,為他們免費提供電力工程安裝,即小微企業用電報裝‘零投資’。”筠連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聶海松說,以前小型加工戶需要自己出錢進行安裝,費用相對較高。現在電力公司通過“三零”服務,在一個區域增加了公共變壓器,解決了農村小微企業的用電之憂。
“現在,電力惠民創業政策真好,免費將動力電牽進了家,為我辦廠用電節約了一大筆資金,解決了我們小戶資金有限的問題。”春風村正強茶廠負責人喜顏悅色地說。
此前,在每年3月前后,是筠連縣春茶全面采摘和加工制作的時期。殺青機、揉捻機、烘干機等一齊上陣,產茶區迎來用電高峰,用電負荷是平時的好幾倍。
去年12月,正強茶廠成為第一批享受“三零”政策的小微企業,解決了動力用電的問題。如今,即使遇到用電高峰期,他們也一點都不慌。
“以前電力帶不動,只能同時運轉五、六臺制茶機器。現在通過‘三零’政策安裝了動力電之后,一個人可以同時管理20臺制茶機器。相對以前,人工費省了的同時,產量還得到大幅提升,收入增加了50%以上。”正強茶廠負責人說。
據了解,正強茶廠所在的茶產區,目前已有6戶小微企業享受了“三零”政策帶來的利好,其他小微企業在今年內,也將陸續申請享受到這項政策的紅利。
智慧茶園
筠連縣巡司鎮銀星村,這個昔日的小山村,如今已成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億元村”。
“銀星村有集中連片生態有機茶園2.2萬畝,共12家茶企,其中規模以上茶企7家。去年銀星村茶葉年產值是3.6億元,茶農人均純收入達到了2.4萬元。”銀星村第一書記李秋燕說,作為川紅小鎮的核心區,銀星村90%以上的村民都在種茶。
資料顯示,2020年銀星村開始啟動建設智慧茶園,在對3000畝茶園實行了智慧管控后,勞動力得到了極大的解放,茶園規模附加值也不斷得到提升。
在智慧茶園的基礎上,還構建了開放式云平臺,利用大數據分析決策技術,建設大數據中心,將管理、營銷、數據資源及報表數據通過專業化分析,助力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有了數據支撐,銀星村的茶企可以更好地了解茶產業發展態勢和市場變化趨勢。”李秋燕說,這樣就便于當地茶企結合上下游相關生態鏈,有效做好營銷決策。
拓展網購
從市場營銷的角度,隨著“網購”對消費者消費方式的改變,筠連縣的茶企這幾年也開始不斷拓展新思路,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尋求產品營銷的突破。
“越來越多的茶三代、茶四代,以及當地的一些茶企業,通過互聯網將筠連的茶葉銷往宜賓以外的市場。”筠連縣農業農村局茶技站相關負責人說。
筠連當地茶企四川鳳鳴茶葉有限公司總經理文燕說:“通過直播的方式,可以讓更多的消費者了解我們,這讓我們有了做自己的品牌的機會。”
事實上,筠連縣茶企的所為,也是響應筠連縣“抓準‘市場鏈’,增強產業發展原動力”號召的真實體現。在筠連縣一份關于茶產業發展的文件中,明確指出在茶產業的發展上,需要進行“市場拓展強外鏈”。
為此,筠連縣在陜西、江西、青海、成都等地開設“筠連紅茶”體驗店115家,“筠連紅茶”銷售專柜98個,并在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開設筠連紅茶專營店21家。
據了解,筠連縣將以建成“中國紅茶第一縣”為目標,計劃通過“國資+龍頭企業+專合社”的新方式,逐步整合區域內中小微企業資源,建立筠連茶業公司、醒世聯合體等企業綜合體,預計到2025年可實現年產值3億元以上,為實現川茶振興貢獻筠連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