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作為國內最早種植和加工咖啡的地區之一,海南咖啡有近百年歷史。它是當地人不可或缺的日常飲品,也是外地游客喜愛的伴手禮。預計到2025年,我國將發展成為萬億元級規模的咖啡消費市場。近年來,海南多措并舉,推動咖啡產業提質升級。
談到海南咖啡,當地人多會露出自豪的神情,底氣十足地表示:“我們海南咖啡不輸任何一種知名品牌。”
這種底氣源于自然條件賦予海南咖啡的獨特口感。海南處于全球咖啡最佳種植緯度區域內,火山質土壤為咖啡生長助力不少。這樣的氣候環境、土壤條件與世界著名的藍山咖啡產地牙買加相似。
近年來,海南有關部門不斷加強頂層設計、強化資金支持,推動良種良苗繁育基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基地建設,在咖啡產業和旅游業的交叉點上謀求新發展模式,力求讓海南咖啡在全國乃至國際咖啡市場中爭得一席之地。
守住中老年市場
海南咖啡有著深厚的咖啡文化淵源。1935年,歸國華僑從海外將咖啡帶回海南開始咖啡種植加工,近一個世紀的歷史為海南咖啡增加了文化厚重感,也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咖啡老饕”。他們種咖啡、喝咖啡、懂咖啡,扎根在當地市場“用腳投票”,倒逼海南咖啡口感和質量穩定提升。
萬寧興隆鎮康力咖啡廠老板娘鐘秀紅一家三代都在和咖啡打交道。她的一天從早上7點開始,打包裝箱、回復電話、接待客人、外出寄送……忙得片刻不停。十幾平方米的臨街小店是這家咖啡廠的主要出售端口,咖啡豆、咖啡粉由此出發,抵達興隆十余家咖啡店和當地“老饕”們的杯中。
多年來,鐘秀紅家經營的咖啡加工廠,只選用“粒粒紅”咖啡豆,他們沿用老一輩傳下來的加糖、加海鹽、加牛油的做法,堅持柴火加熱、人工翻炒,保證佐料均勻包裹每一粒豆子。“100多攝氏度高溫,兩三個人不停翻炒40分鐘才能炒完一鍋。”鐘秀紅說,隨著技術發展,咖啡生產加工的一些環節雖有調整,但涉及品質的部分絕不敢有任何懈怠。
在常住人口僅3萬余人的興隆,分布著15家咖啡加工廠、200余家咖啡店,每年人均消費咖啡200杯以上,是全國咖啡平均消費水平的40倍。鐘秀紅覺得,海南咖啡的特點就在于扎根當地市場,當地人口感很刁,只要味道上有不滿意,馬上就會退貨。
對于市場規模更大、產量更高的萬寧福山咖啡來說,品質的把控在于建立嚴格的標準線,并細化到咖啡生產的各個環節。海南澄邁福山咖啡聯合有限公司董事長徐世炳介紹,經過多次對比實驗,福山咖啡確定了木炭烘焙的加工方式。但是木炭無法像電、熱風、煤氣烘焙一樣可以隨時調節溫度,他們就給一線工人制訂了嚴格的加工步驟,一分鐘應該升溫多少,兩分鐘溫度達到多少,用標準化曲線保證口感穩定。
前段時間,有消費者反映線下咖啡店的產品口感變淡,經過層層溯源,徐世炳發現,是因為煮好的咖啡在保溫桶里放置時間過長。為此,他重新明確標準,“磨豆機上的咖啡豆每次不能多于300克,咖啡超過15分鐘不能再出售給消費者”。為了保證咖啡從種子到杯子每一道環節的質量不打折扣,福山咖啡還成立了咖啡技術培訓學校,為線下咖啡店輸送了2000余名高質量咖啡師。徐世炳說:“無論在什么時候,品質都是我們海南咖啡的立身之本。”
打造年輕人樂園
在興隆咖啡谷共享農莊,綠葉掩映,白色的咖啡花競相綻放。游客在園林中觀賞游玩之際,還能體驗咖啡種植、采摘、加工、研磨全過程。不遠處的小洋僑旅游度假區,則致力于為年輕人打造一個咖啡樂園。除參觀體驗外,游客可以進行雨林騎行、徒步野營,嘗試皮劃艇、槳板瑜伽等戶外運動,玩累了還能入住森林木屋或現代化帳篷。
在引領海南咖啡“走出去”這條路上,小洋僑咖啡已小有成就。2019年,有留學經歷和咖啡生豆貿易經驗的王天巳看中了興隆咖啡深厚的文化和醇香口感,在海南扎下根來。幾年間,他帶領平均年齡不足30歲的5人初創團隊,先后推出了咖啡豆、速溶咖啡、極溶咖啡等多個品類。在尋找目標受眾上,“我們走中高端發展路線,以緩解原料不足的問題。同時兼顧年輕人市場,簡化配料表,推出便捷款咖啡,通過線上銷售抵達廣泛的年輕群體。”王天巳說。
海南咖啡產業的發展需要國際化視野和年輕化思維,自貿港建設背景下,越來越多目光集中在海南,越來越多像王天巳一樣的年輕人陸續投身于此。去年,小洋僑年輕的研發團隊推出了沖浪、騎行、滑雪三款主題便攜紙咖機,包裝新穎,只需撕開包裝后加上適量的水,便可以掛在脖子上隨時享用,深受年輕人喜愛。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冬奧會張家口賽區已有小洋僑咖啡線下售賣店的身影。王天巳為自己能帶著海南咖啡走向更大的市場開心不已,國產咖啡和海南特色的加工工藝,得以展現在世界面前。
不過,海南省咖啡企業散、小、弱等問題仍然突出,加之地方企業長期堅守傳統工藝,服務于當地中老年群體,對國內其他地區咖啡市場缺乏了解,不重視線上銷售和營銷推廣,海南咖啡長期“養在深閨人未識”,無力與雀巢等國際知名品牌競爭,也難以滿足年輕人的消費需求。
“通過招商引資引入龍頭企業,引領帶動咖啡產業高質量發展,是我們接下來的發展方向。”興隆華僑旅游經濟區管理委員會工作人員曾一山介紹,去年,正大萬寧興隆咖啡城項目正式開啟,借助正大集團跨國企業的品牌優勢和國際資源整合能力,興隆咖啡市場有望進一步擴大。
開拓國際化路線
口感獨特、質量過硬的產品自然經得住大浪淘沙,受到消費者青睞。社交媒體上,對海南咖啡的討論越來越多。但是,很多外地消費者走進當地商超,或是打開電商平臺才發現,可供他們選購的海南咖啡十分有限。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受原料限制,海南咖啡很難進行規模化生產。徐世炳體會過很多次類似的遺憾。對于業內人士提出要將咖啡打造成海南的“第四棵樹”,進軍國內甚至國際市場的想法,徐世炳心有疑慮:“原料不足,怎么生產?怎么占領市場?”
在海南省農業農村廳種植處負責人林仕文看來,海南咖啡原料不足的問題,主要受到土地面積的限制。當前,海南全省咖啡種植面積約為1.4萬畝,收獲面積3000畝,年產量只有400余噸,難以滿足快速增長的市場需求。更重要的是,咖啡種植成本高,鮮果收購價格較低,導致農民種植積極性不高,化肥、人工、基礎設施等加起來每畝成本大概3000元,除去成本后,每畝僅收益幾百元甚至不掙錢。所以農民更愿意種收益高、見效快的其他經濟作物。
為了解決咖啡行業的原料之困,除了鼓勵農戶嘗試間種、套種,利用房前屋后進行種植外,海南各地還通過多種方式為咖農保駕護航。比如,萬寧興隆計劃針對咖農實行保價收購,確保鮮果收購價不低于每斤6元,并發展“企業(合作社)+農戶”的訂單農業模式,政府為企業和農戶牽線搭橋,通過訂單式生產解決農民的后顧之憂。
“我們必須在海南咖啡種植現狀基礎上,制定相應發展策略。”曾在海南省農業農村廳負責過多年農產品市場監管的工作人員王綏大認為,海南咖啡的優勢是品質上乘,在規模上不足以和咖啡種植大省云南比肩。因此可以走精品化路線,服務中高端消費者。同時,也可以利用海南自貿港的進出口優勢,發展來料加工。當然,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地方標準,防止品牌濫用。
據了解,下一步,海南省計劃建立4個以上咖啡初加工基地,3家到5家精深加工基地,提升精深加工技術水平,重點研發溶冷萃、熱帶特色果味、風味茶等適合不同人群的具有典型海南特色風味的烘焙咖啡豆,加快建設海南咖啡加工國際中轉基地、交易中心、定價中心和價格指數交易中心,借“船”出島,擦亮海南咖啡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