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夢玲 李良芳 劉冬冬 黃樂珍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乳腺科,廣州 50000;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康復科,廣州 50000;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檢驗科,廣州 50000
通信作者:黃樂珍,Email:huanglezhen@163.com
乳腺癌位于女性惡性腫瘤發病率第1 位,2022 年,預計美國約有287 850 名女性患乳腺癌,占女性新發癌癥的31%[1],預計中國女性新發乳腺癌人數約達429 105 人,約12 萬女性因乳腺癌死亡[2]。目前乳腺癌的主要治療手段包含化療、內分泌治療、放療、靶向治療以及手術等,但化療及內分泌治療能使女性體內的雌激素水平下降,導致部分乳腺癌患者出現骨質疏松和潮熱出汗等癥狀和體征,這些癥候群與圍絕經期綜合征相似。因此,對于圍絕經期乳腺癌患者尤其需要關注其更年期癥狀。現在越來越多的醫患已認識到中醫藥治療的裨益,中醫藥也日漸變為治療乳腺癌及其伴隨癥狀的重要治療手段。體質學說認為,個體對某些疾病有著傾向性或易感性,通過改善體質可以預防疾病發生、發展。本文主要調查圍絕經期乳腺癌患者改良Kupperman 評分及其中醫體質類型的情況,并探討乳癌患者Kupperman 評分與其診療手段間的聯系,進而為后續防治乳腺癌相關圍絕經期綜合征提供一些思路。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2015年在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乳腺科門診就醫的圍絕經期乳腺癌患者,患者均符合納入標準。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的倫理要求。
2.1、納入標準 患者知情同意;病理學確診為乳腺癌;腫瘤無復發轉移;年齡45~60 歲;已完成除內分泌治療外的其他輔助治療。
2.2、排除標準 既往或目前存在精神障礙;存在乳腺癌復發轉移者;年齡低于45歲或超過60歲。
包含調查對象的基本信息(年齡、婚育情況、初潮年齡、是否絕經等);治療手段;改良Kupperman 評分量表;中醫體質問卷調查表。
3.1、改良Kupperma 評分量表 改良Kupperman 量表[3]包含13 種癥狀評分,即眩暈、抑郁疑心、疲乏、潮熱出汗、失眠、骨關節疼痛、情緒激動、感覺異常、性生活、皮膚蟻走感、頭痛、泌尿系統癥狀、心悸。(1)Kupperman 評分=癥狀系數×癥狀程度。癥狀系數固定,潮熱汗出的系數是4,泌尿系感染、失眠、情緒激動、感覺異常、性生活系數是2,余均為1。癥狀程度由輕至重分別對應0~3 分,總分最高63 分,最低0 分。(2)病情輕重分級判斷標準:評分>30 分則判定為重度圍絕經期綜合征;≥15~30 分為中度;6~15 分為輕度;總分≤6分者為正常。
3.2、中醫體質問卷調查表 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的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4]將體質分為9 類,即特稟質、氣郁質、瘀血質、濕熱質、痰濕質、陰虛質、陽虛質、氣虛質、平和質。共有9 個亞量表,量表條目原始最高到最低分別分對應5、1 分。亞量表的各個條目分值相加可算得其原始分數。亞量表轉化分數=[(原始分-條目數)∕(條目數×4)]×100。亞量表轉化分與其體質類型正相關。最終根據得分判定患者的體質。平和質轉化分≥60 分且偏頗體質轉化分<40 分判定為“基本是”,平和質轉化分≥60 分且其余體質<30分,判定為“是”;偏頗體質轉化分30~39之間判定為“傾向是”,轉化分≥40 分判定為“是”。本文為提高檢驗效能,將“是”與平和質的“傾向是”或偏頗體質的“傾向是”均合并為“是”。
科室醫生在獲得調查對象的知情許可后,對其進行一對一提問并填寫問卷。問卷現場發放,現場收回。
采用SPSS 25.0 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的分析及處理。對患者的基本信息、中醫體質類型、改良Kupperman 評分、治療方式應用描述性統計分析的方法;運用獨立樣本t檢驗探討中醫體質與Kupperman 評分之間的聯系;應用秩和檢驗探討治療方式對Kupperman評分的影響。
總計230 例患者,因2 例患者存在復發轉移予以排除,最終納入228 例。調查對象年齡為45~60(52.50±4.75)歲,97.4%(222∕228)都是城市人口;月經初潮年齡為(13.82±1.66)歲,31.1%(71∕228)的患者15 歲之后初潮;尚未絕經的女性僅21.9%(50∕228)。患者均經病理確診為乳房惡性腫瘤,僅50 例(21.9%)接受了保乳術,23 例(10.1%)未行內分泌治療,199 例(87.3%)未行靶向治療,128 例(56.1%)未行放療,29例(12.7%)未行化療。
被調查者體質類型多有相互夾雜,血瘀質116 例(50.9%),氣郁質110 例(48.2%)、陽虛質109 例(47.8%),氣虛質101 例(44.3%),平和質74 例(32.5%),陰虛質66 例(28.9%),痰濕質62 例(27.2%),特稟質25 例(11.0%),濕熱質17例(7.5%)。
調查對象的Kupperman 評分為(19.79±6.96)分,在2~47 分間波動,其中3.9%(9 例)的被調查者未出現圍絕經期綜合征,余患者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圍絕經期綜合征,其中輕度者43 例(18.9%),中度者161 例(70.6%),重度者15 例(6.6%)。如表1 所示,89.0%的患者出現了疲乏,失眠(85.1%)以及情緒激動(85.1%)次之,癥狀出現次數最少的為泌尿系感染,占21.9%。

表1 228例乳腺癌被調查者Kupperman量表癥狀分布情況[例(%)]
如表2 所示,根據患者Kupperman 分數顯示,79.4%的化療患者出現了中重度的圍絕經期綜合征,而非化療組只有62.1%患者出現,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3)。與未經化療的患者相比,化療組Kupperman 評分癥狀更輕;余4 種乳腺癌醫治手段對患者Kupperman 評分程度差異的影響均無統計學意義。

表2 228例乳腺癌患者治療方式與其Kupperman評分的關系
經正態性檢驗后發現,不同體質類型分組的Kupperman 分值滿足正態分布或近似正態分布。對方差齊的分組采用t檢驗,否則行t’檢驗。如表3所示,當判定為偏頗體質時(除外特稟質),患者Kupperman 分值更高,而被判定為平和質,Kupperman 評分更低,P<0.05。平和質是更年期癥狀的保護因素,特稟質對Kupperman 評分的影響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余7種偏頗體質則是其危險因素。

表3 228例不同體質乳腺癌患者的Kupperman評分情況
國際公認的生殖衰老分期[5]將圍絕經期定義為出現絕經趨勢[如卵泡刺激素(FSH)升高、月經紊亂]直到月經停閉后1 年的這段時期。而絕經的表象為月經永遠停止,其最終本質是卵巢功能的衰竭[6]。但是由于化療使卵巢功能受損,內分泌治療降低雌激素水平,致使部分患者在經過治療后呈現圍絕經期癥狀。Nabholtz 和Gligorov[7]的研究發現,依西美坦、來曲唑、阿那曲唑對雌二醇(E2)的抑制程度分別達92.2%、87.8%、84.9%。在一項中國研究中,280例年齡<45 歲的絕經前女性經過化療后,91.1%出現了閉經,研究結束時48.9%的患者出現了絕經[8]。乳腺癌患者服用他莫昔芬能使30%~60%的患者出現類更年期綜合征[8]。體質對疾病的發生、發展、轉歸、預后都起了重要作用,對患者進行體質的干預,有利于患者及時調節體內氣血陰陽,增強體魄。
從本次的調查結果來看,接受過化療的患者圍絕經期癥狀更重。張旭等[10]的研究發現,檢測圍絕經期三陰性乳腺癌患者的FSH、E2 及抗苗勒氏管激素(AMH)水平,化療后70%患者FSH 達絕經標準,E2 亦顯著下降。劉雅等[11]的研究發現化療后圍絕經期綜合征發生率(88.4%)較化療前(51.0%)顯著增加。因此,醫務人員應做好化療患者的健康宣教工作,除了救治患者身體外,更要關心患者的心理狀態,并鼓勵患者家庭給予其更多關心,營造溫馨和諧氛圍。
乳腺癌屬中醫的“乳巖”“乳石癰”等范疇。既往中醫古籍中的記載均指出乳房疾病與肝脾相關,尤其與肝關系密切。郁怒之氣傷肝,氣機條達不暢,氣不行而血不利,久則致瘀血內結。這與本次調查發現圍絕經期乳腺癌患者體質最常見的為氣郁質及血瘀質相符合。本次調查發現陽虛質的患者也很多,可能與手術損傷正氣、加之化療藥物苦寒損傷陽氣相關。2020 年另外一項研究顯示,乳腺癌患者常見中醫體質為氣郁質、陽虛質,這與我們的研究結果相似[12]。另外本研究通過統計學發現,“平和質”是被調查者出現圍絕經期綜合征的保護因素,而除了特稟質以外的其他7 種體質則是危險因素。有研究表明,調節體質不僅改善了患者陽虛質體質,也緩解了患者的更年期癥狀[13]。馮喆瑾[14]發現,與其他體質相比,陽虛質的乳腺癌患者在化療后更易出現骨髓抑制(60.9%)。楊潔青和胡劍鳴[15]將220 例住院化療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觀察組通過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中醫體質理論指導膳食,發現觀察組滿意度更高,生活質量分數更高。
體質對疾病的發生、發展、轉歸都起著重要作用,從中醫“未病先防”和“已病防變”的角度來說,調整中醫體質對于乳腺癌的防治都有著積極作用,對乳腺癌患者更年期癥狀的改善也能發揮作用,改善體質使患者氣血調和,情志暢達,最終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