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曉芳 吳會娥 陳瑋媛 呂小英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七十三集團軍醫(yī)院檢驗病理科檢驗區(qū)血庫,廈門 36003;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廈門醫(yī)院輸血科,廈門 3605
通信作者:呂小英,Email:1250909181@qq.com
成分輸血是目前臨床最常用的輸血治療方式,主要包括紅細胞、血漿、血小板、冷沉淀等血液制品,其中紅細胞主要用于提升患者的血紅蛋白含量來改善缺氧癥狀,血小板則是主要用于提升患者的血小板計數來促進機體止血和預防出血,從而達到臨床輸血治療的目的[1-2]。輸血療效是衡量輸血治療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之一,臨床上通常以患者輸血前后血紅蛋白或血小板的升高情況作為紅細胞和血小板輸血療效的評估標準[3-4]。研究顯示,輸血治療無效廣泛存在于各類臨床患者中,且不同臨床基礎疾病患者的輸血治療有效率具有一定差異[5]。為進一步提高輸血治療有效率,本研究擬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七十三集團軍醫(yī)院臨床患者紅細胞和血小板輸血療效進行回顧性分析,并探討紅細胞和血小板輸血療效的影響因素,為患者的臨床輸血治療提供參考,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期間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七十三集團軍醫(yī)院進行紅細胞和血小板輸血治療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收集患者輸血治療前、后血紅蛋白和血小板檢測結果等信息,剔除輸血治療過程中可能存在活動性或持續(xù)性出血及數據信息不全的患者。本研究共納入282例紅細胞輸血患者和98例血小板輸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紅細胞或血小板輸血指征,均按ABO 血型和RhD 血型同型輸血,同一患者多次輸血治療僅取第1 次治療數據納入研究。本研究中所有紅細胞和血小板血液制品均來源于廈門市中心血站。本研究系對患者臨床檢測結果數據進行回顧性研究分析,研究過程中已規(guī)避患者個人隱私信息,且不存在其他倫理問題,豁免倫理審批。研究開展前在患者入院治療時已告知患者家屬相關研究內容,并與患者或其家屬簽訂知情同意書。
為進一步分析紅細胞和血小板輸血療效的影響因素,本研究根據患者性別(男性∕女性)、年齡(18~60 歲∕≥60 歲)、輸血次數(<3 次∕≥3 次)和基礎疾病(急性失血性疾病∕慢性失血性疾病∕造血功能障礙性疾病)對患者進行分組比較,其中急性失血性疾病主要包括創(chuàng)傷性出血性疾病,慢性失血性疾病主要包括各種病因引起的慢性貧血性疾病,造血功能障礙性疾病主要包括再生障礙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和地中海貧血等血液性疾病。
采集患者輸血前和輸血后24 h 內EDTA2K+抗凝全血,采用邁瑞B(yǎng)C-6800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檢測樣本血紅蛋白濃度和血小板計數,采用凝聚胺法或抗人球蛋白微柱凝膠法進行輸血前交叉配血試驗。
通過計算患者輸血前后血紅蛋白濃度和血小板計數升高結果,若達到或超過預期值,則為輸血有效;若低于預期值,則為輸血無效。
⑴血紅蛋白濃度升高預期值估算方法如下,其中輸血量以全血量為標準,1 U 紅細胞換算全血量為200 ml即0.2 L;0.085 為患者體質量和血容量的換算系數;90%為檢驗誤差。因無法獲知每袋紅細胞對應獻血者的性別和血紅蛋白濃度,本研究引用馮濤等[6]對江蘇地區(qū)獻血者血紅蛋白濃度的研究結果,默認獻血者性別比例為1∶1,獻血者血紅蛋白平均濃度為138.35 g∕L。

⑵校正后的血小板計數增加值(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CCI)估算方法如下,其中輸血后血小板計數是指在輸注濃縮血小板后1 h 或24 h 內復查的血小板計數。體表面積=0.006 1×身高(cm)+0.012 8×體質量(kg)+0.0152 9。CCI 的判定標準:若輸注血小板1 h 后CCI<7.5 或輸注血小板24 h后的CCI<4.5,則判定血小板輸血無效[7]。

用SPSS 25.0 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紅細胞輸血有效率采用描述性統(tǒng)計學方法;不同性別組、年齡、輸血次數和基礎疾病組患者之間紅細胞和血小板輸血有效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研究共納入282 例紅細胞輸血治療患者,其中男性136 例,女 性146 例,年 齡18~82 歲,平 均 年 齡52.35 歲。經分析,282 例患者紅細胞輸血治療總有效率為81.91%(231∕282)。經卡方檢驗,18~60 歲患者紅細胞輸血有效率高于≥60 歲患者(P=0.006),輸血次數<3 的患者紅細胞輸血有效率高于輸血次數≥3的患者(P=0.005),急性失血性疾病和造血功能障礙性疾病患者紅細胞輸血有效率高于慢性失血性疾病患者(P<0.001),手術患者紅細胞輸血有效率低于非手術患者(P=0.002)。見表1。

表1 282例紅細胞輸血患者輸血療效影響因素分析
本研究共納入98 例血小板輸血治療患者,其中男性46 例,女性52 例,年齡18~88 歲,平均年齡56.28 歲。經分析,98 例患者血小板輸血治療總有效率為85.71%(84∕98)。經卡方檢驗,18~60 歲患者血小板輸血有效率高于≥60 歲患者(P=0.026),輸血次數<3的患者血小板輸血有效率高于輸血次數≥3的患者(P=0.009),急性失血性疾病和造血功能障礙性疾病患者血小板輸血有效率高于慢性失血性疾病患者(P=0.005),發(fā)熱患者血小板輸血有效率低于體溫正常患者(P=0.004),手術患者血小板輸血有效率低于非手術患者(P=0.015)。見表2。

表2 98例血小板輸血患者輸血療效影響因素分析
臨床上,引起貧血和血小板計數降低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可分為兩大類——紅細胞或血小板消耗過快或生成過慢:消耗過快最常見病因主要包括創(chuàng)傷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消耗性疾病,而生成過慢主要是造血功能障礙性疾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等。當患者血紅蛋白下降而嚴重影響患者組織供氧,或血小板過低而誘發(fā)嚴重出血風險時,往往需要進行輸血治療,為最優(yōu)化利用血液資源,成分輸血已成為目前臨床輸血治療的最推薦方式[8]。然而,影響紅細胞和血小板輸血療效的因素有很多,如誘發(fā)患者貧血或血小板降低的基礎病因和患者之間的個體差異等,從而導致不同患者輸血治療效果存在較大差異。
趙曉姬等[9]研究顯示,不同基礎疾病患者的輸血療效存在一定差異,如白血病和長期貧血等慢性失血性疾病患者輸血療效常常偏低。在本研究中,通過分析我們發(fā)現,“慢性失血性疾病”患者的紅細胞和血小板輸血療效明顯低于“急性失血性疾病”和“造血功能障礙性疾病”(P<0.05)。分析原因,這是因為長期貧血患者體內往往存在自身抗體,能夠結合并破壞輸入的紅細胞或血小板,從而導致輸血療效不佳[10]。同時,本研究還發(fā)現,在不同年齡和輸血次數患者之間紅細胞和血小板輸血療效也存在明顯差異,≥60歲患者紅細胞和血小板輸血療效明顯低于18~60 歲患者(P<0.05),而輸血次數≥3的患者紅細胞和血小板輸血療效明顯低于輸血次數<3 的患者(P<0.05),這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輸血次數的增加,患者接觸外來抗原的頻數逐漸增加,在外來抗原的免疫刺激下,患者體內會產生紅細胞抗體或血小板抗體,進而影響患者的輸血療效[11-12]。此外,筆者還發(fā)現發(fā)熱患者血小板輸血有效率低于體溫正常患者(P<0.05),這與王威等[13]的報道一致,由于患者存在發(fā)熱癥狀,可導致血小板消耗增加,從而降低血小板輸注療效。手術一直是影響患者是否需要進行輸血治療和輸血效果的重要因素;通過本研究筆者發(fā)現,手術患者的紅細胞和血小板輸血有效率均低于非手術患者(均P<0.05),這可能與手術患者存在術中出血或滲血情況有關,從而影響患者的輸血效果[14]。
綜上可見,不同類型臨床患者紅細胞和血小板輸血療效受多種因素影響,臨床上在進行輸血治療時,應嚴格把控輸血指征并在輸血后及時復查血紅蛋白,完善輸血后評價。當患者發(fā)生無效輸血時,不要盲目采取增加輸血次數的應對方式,應積極查找原因,并采取相應解決辦法,從而提高輸血療效,減少血液資源的浪費。然而,本研究尚有不足之處,研究對象相對較少,未能對其他可能影響輸血療效的其他因素如輸血過程中補液量和滲血量等進行分析,對于紅細胞和血小板輸血療效的研究,還需在今后的工作中繼續(xù)擴增研究對象來進行更加充分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