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子芯,張崇楷,原 彰,2
(1.廣州中醫藥大學公共衛生與管理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2.廣東省中醫藥健康服務與產業發展研究中心,廣東 廣州 510006)
目前我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1.9億人,占總人口的13.5%,中國人口老齡化呈現出規模龐大、進程明顯加快等特點[1]。老齡化加劇,慢性病和癌癥的發病率逐年上升[2,3],但我國生命末期的善終服務體系仍處于起步階段,死亡質量相對較低。研究顯示,我國近四成老年人痛苦逝世,超過八成的老年人臨終前未得到專業人員的照護[4]。在2015年經濟學人智庫發布的全球死亡質量指數中,我國位于全球80個國家和地區中的倒數第十[5]。
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提高生命質量,2017年10月國家衛生計生委辦公廳下發了《關于開展安寧療護試點工作通知》(國衛辦家庭函〔2017〕993號),決定在北京市海淀區、吉林省長春市、上海市普陀區、河南省洛陽市、四川省德陽市5個市(區)開展全國首批安寧療護試點工作[6];2019年5月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印發《關于開展第二批安寧療護試點工作的通知》(國衛辦老齡函〔2019〕483號),決定擴大安寧療護試點范圍,開展第二批安寧療護試點工作,確定上海市為全國安寧療護試點省(市),71個市(區)為安寧療護試點市(區)[7]。
老齡化越嚴重的城市對安寧療護的需求越大,在安寧療護試點工作中面臨著更大的挑戰。因此,本文通過對老齡化水平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即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為13.5%)的省份內已開展國家級安寧療護試點工作的部分城市進行研究,探析我國安寧療護試點現狀、問題,并提出對策與建議。
自我國在76個市(區)開展國家安寧療護試點以來,各地方政府依據《安寧療護中心基本標準和管理規范(試行)》的要求積極設立試點單位。據《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統計,2019年我國設有臨終關懷(安寧療護)科的醫療機構有354個[8],2020年我國設有臨終關懷(安寧療護)科的醫院有510個[9]。服務主體涵蓋醫院、醫養結合機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護理院等多個試點單位(見表1)。部分試點地區提供了多層次、多樣化的安寧療護服務模式,即醫院、社區、居家、醫養結合和遠程服務5種模式[10]。

表1 我國部分安寧療護試點城市服務主體
四川省德陽市主要采用住院安寧療護模式,將醫院設立為安寧療護試點單位,并將安寧療護質控中心掛靠在德陽市人民醫院。截至2021年9月13日,德陽市14家開展安寧療護的機構僅設置床位198張。上海市采用以社區服務中心為重點服務主體,以居家和機構為聯動服務主體的安寧療護服務模式[11]。2020年底,上海市實現246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部開展安寧療護服務。截至2018年底,上海共有安寧療護機構床位900余張,居家床位700余張[12]。采用社區和居家安寧療護模式能夠大大增加安寧療護床位和服務供給,但社區和家庭缺少專業的醫療設備,藥物的使用也受到嚴格的管控,導致醫護人員難以處理復雜病例或嚴重的癥狀[13]。吉林省吉林市積極推進將安寧療護融入醫養結合的模式,《吉林市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融合發展的實施方案》中規定“養老機構可按相關規定申請開辦臨終關懷機構”[14]。該模式能夠為老年人提供便捷醫療服務,滿足臨終老年患者醫、養、護服務需求”。然而醫養結合機構存在醫保定點率低、安寧療護服務內容未納入醫保報銷范圍等,導致安寧療護服務面臨報銷困難或無法報銷的問題[15]。北京市提出要積極探索“互聯網+安寧療護”服務新業態,通過網上預約、在線問診等服務為老年人提供遠程安寧療護服務,幫助居家老年人實現“足不出戶”享受服務。然而,目前我國遠程醫療在居家安寧療護中的應用尚未普及[16]。
為積極推動安寧療護服務體系的建立,國家頒布了《關于安寧療護中心的基本標準和管理規范(試行的通知)》《關于印發安寧療護實踐指南(試行)的通知》,對安寧療護中心的基本標準、服務管理和服務實踐進行規范。部分試點城市參照國家通知要求,并制定服務規范地方標準進一步加以落實。安寧療護服務主要是由專業醫師、專業護士、心理咨詢師等人員對收治患者進行癥狀控制、舒適護理、心理疏導與人文關懷,具體服務內容及服務流程詳見表2。

表2 我國部分試點城市安寧療護服務流程及內容
目前,我國安寧療護處于試點階段,部分試點城市對安寧療護服務對象收治準入標準做出了規定。遼寧省沈陽市的服務對象收治標準較為寬泛,認為患有診斷明確的不可治愈疾病且預期生存期小于6個月的患者、包括但不限于終末期惡性腫瘤患者和臨終非惡性疾病患者、臨終患者家屬及監護人均納入服務對象范圍[17];上海市考慮到評估的科學性,采用卡氏功能評分量表(KPS)和姑息功能量表(PPS)對明確診斷的疾病終末期患者或老年患者進行評估,KPS≤70分且預期生存期≤6個月的患者收治為居家安寧療護服務對象,KPS≤50分且預估生存期≤3個月的患者收治為住院安寧療護服務對象[18];安徽省蚌埠市為規范安寧療護對象的收治準入標準自制評估單,根據《蚌埠市安寧療護病人病情(生存期)評估單》及《Karnofsky功能狀態評分標準》對診斷明確且病情不斷惡化,現代醫學不能治愈,屬于不可逆轉的慢性疾病終末期,預期存活期小于6個月且同時符合規定病患條件之一者進行評估,原則上得分小于50分者可收治進入醫療機構病房[19];南京市制定《南京市安寧療護服務規范》征求意見稿時,在上海市采用KPS和PPS量表評估的基礎上增加了采用姑息預后指數(PPI)對患者預計生存期評估,更具科學性[20]。
目前許多試點城市將安寧療護納入醫保結算范圍,主要采用的是按床日付費、單病種定額付費、按床日付費與單病種定額付費相結合及與正常住院標準一致付費4種支付方式。四川省攀枝花市和德陽市、河北省邢臺市、安徽省蚌埠市、湖南省株洲市均已實行由醫保統籌基金按床日付費方式結算安寧療護費用,并明確了支付標準(見表3)。吉林省吉林市對醫療保險晚期癌癥患者住院安寧療護采用單病種定額付費的醫保支付方式,城鎮職工和城鎮居民晚期癌癥患者安寧療護單病種每人次醫療費最高支付限額分別6000元和5500元[21]。為進一步完善安寧療護支付方式,長春市采用定額結算和按床日付費相結合的方式,將晚期癌癥患者安寧療護付費方式調整為按床日付費,減輕患者負擔[22]。遼寧省沈陽市采用與正常住院收費標準一致的安寧療護收費標準進行醫保結算,同時積極探索安寧療護專項醫保。

表3 我國部分試點城市安寧療護按床日付費標準
目前,我國安寧療護發展呈現碎片化現象,主要體現在76個試點市(區)均依照不同的安寧療護工作方案開展工作,無統一的方案。首先,各試點城市在設立安寧療護試點單位時,各有不同的方向,全國的服務主體未有一個明確的方向。有的試點城市偏向于在社區開展安寧療護,如上海市;有的試點城市偏向于在醫院開展安寧療護,如德陽市。其次,不同城市制定不同模式的服務規范,有住院安寧療護、居家安寧療護、社區安寧療護、醫養結合安寧療護等不同模式的相關文件對安寧療護試點工作進行規范[18,23,24]。除此之外,付費標準不統一,例如四川省德陽市與攀枝花市按床日付費的費用不同,每人每日在三級醫院的床日結算費用分別為320元、400元;支付方式不一,部分城市采用醫保支付方式,如河北省邢臺市、安徽省淮北市、四川省攀枝花市等,另一部分城市未采用醫保支付方式;支付方式較為復雜,將安寧療護納入醫保的城市采用多種不同的醫保支付方式結算安寧療護費用,如湖南省株洲市采用按床日付費方式、吉林省吉林市采用單病種定額付費方式。在此現狀下,如過度擴大試點會導致國家難以協調各試點市(區)的安寧療護工作,對我國統一制定安寧療護國家標準造成困難,影響我國安寧療護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正處于試點探索發展適合國情的中國特色安寧療護服務體系階段,安寧療護模式和經驗相對欠缺,大多數試點城市將三級醫院作為示范單位,在一級、二級醫院開展安寧療護試點工作。
與癥狀控制、護理照料等常規安寧療護項目相比,患者及其家屬對心理關懷、哀傷輔導等精神照護服務項目同樣有較大需求,但存在難以設置收費標準的成本壓力和難以向患者及其家屬收取費用的道德壓力。另一方面,醫院對安寧療護專業人員的培訓及薪酬待遇、安寧病房的裝修裝飾、專用設備的購置等也是一筆較大的支出。機構運營成本高,服務項目收費低的問題導致開展安寧療護的醫院經常出現入不敷出的狀況[25],即使部分試點城市已率先將安寧療護納入醫保支付范圍內,但醫保結算安寧療護費用往往采用醫院預付,再由醫保統籌基金撥付的結算方式。因此,安寧療護納入醫保雖在一定程度上可減輕醫院入不敷出的問題,但服務主體開展相關服務的運營成本仍然較大,難以調動更多的醫療機構提供安寧療護服務。
在醫院開展安寧療護試點工作不僅會導致醫院運營安寧療護成本大的問題,也會加劇醫療衛生資源的緊張,因此過于依靠住院安寧療護并不利于試點工作的長期推進,應積極發展社區、居家安寧療護。然而,我國居家安寧療護發展剛剛起步[26],存在制約其發展的諸多問題。試點單位未統一明確居家安寧療護服務項目的收費標準、提供服務的團隊人員質量參差不齊,居家安寧療護服務規范和居家醫療設備的缺乏、空巢老人無人照料等客觀原因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居家安寧療護服務的發展。
我國發布的相關國家標準政策文件中仍未對安寧療護服務對象的收治準入標準作統一規范,部分試點城市根據自身情況探索制定服務對象的收治準入標準[27],從而出現試點城市之間的收治標準參差不齊,較為散亂的現象。
目前,造成我國不同試點城市之間的安寧療護服務對象收治準入標準有較大差距的主要原因,一是收治患者病種的不同,沒有統一標準規范;二是收治評估方式不一,評判標準有差別,如安徽省蚌埠市根據《蚌埠市安寧療護病人病情(生存期)評估單》及《Karnofsky功能狀態評分標準》對患者進行評估,上海市采用卡氏功能評分量表(KPS)和姑息功能量表(PPS)對患者進行評估。考慮到各地開展安寧療護試點情況不同,同樣條件的患者,在一些城市可進入安寧療護服務,在另外一些城市卻因收治標準不一無法進入安寧療護服務,造成待遇差異化問題。
在安寧療護服務中,心理的支持與疏導十分重要,但醫療機構大多將工作重心放在患者癥狀控制與護理照料,易疏忽對心理層面的關注。就患者及其家屬而言,現有安寧療護收治準入標準中缺少對患者心理的評估與疏導,對患者家屬的精神撫慰、哀傷輔導的實踐情況較差。陳蜀惠等人對上海市社區安寧療護服務困境研究中有醫生表示對癌癥患者的心理問題除了盡量安撫外,無能為力,并且也難以與家屬溝通[13]。除此之外,對醫護人員的心理關懷也是我國目前試點工作中較為缺乏的環節,孟玲等人對貴州省安寧療護調查研究顯示,受訪的1306名醫護人員中有78.3%的人認為照顧臨終者不僅會使他們感到身心疲憊,還會產生較為強烈的負面情緒[28]。若醫護人員的心理狀況不能得到積極的調節,無疑會對安寧療護的工作造成一定的影響。
我國的安寧療護的服務團隊主要由醫生、護士、護工等專業人員組成。然而,由于我國安寧療護的相關教育培訓相對欠缺,導致領域專業人才供應不足,服務團隊組建困難,難以滿足我國日益增長的照護需求,有礙我國安寧療護的健康發展[29]。目前,我國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已開展安寧療護培訓,致力于培養安寧療護專業人才,但仍有許多地方有待改進。馬麗莉等人對北京市部分從事安寧療護的照護人員進行訪談,結果反饋我國安寧療護的培訓存在專業深度不足,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結合欠佳,相關教育體系缺乏層次性的問題,以致部分護士認為培訓效果甚微[30]。相較于安寧病房,大多數患者家中并無專業的醫療設備,因此對居家安寧療護的照護人員的專業能力要求更高。然而由于目前我國安寧療護教育體系有待完善,大部分居家照護人員的綜合素質還不能令患者及其家屬滿意。因此,建立科學、完善的安寧療護專業培訓體系是我國安寧療護良性、持續發展的緊要任務。
我國現階段關于安寧療護發展的專門的政策文件數量較少,仍缺乏來自國家層面的統籌規范,整體發展藍圖較為模糊,頂層設計有待完善。針對目前安寧療護發展呈現碎片化現象的問題,宏觀上,我國應首先制訂安寧療護的發展藍圖,為安寧療護未來發展的1~5年、6~10年等制定階段性目標,從整體上規劃我國安寧療護試點工作,加強相關體系的頂層設計,為安寧療護發展提供明確的指導方針;微觀上,我國應加強對各安寧療護試點城市的工作情況做總結及分析,總結推廣成功經驗,分析存在的問題,不斷完善我國安寧療護的政策規劃,協調各試點城市之間的發展步伐,逐步統一。此外,我國可通過制定標準的居家安寧療護服務規范;依據醫護人員安寧療護能力評定等級分配相應照護難度的患者;完善相關的法律保障,防止醫護人員在提供居家安寧療護服務過程中出現患者死亡而引起的醫患爭議等措施推動安寧療護服務模式居家化。
目前,我國安寧療護的服務主體主要依靠公立的三級、二級醫院,主體較為單一。隨著安寧療護不斷發展,公立醫院的醫療資源難以滿足我國安寧療護的潛在需求,必須拓寬服務主體的范圍,加快居家安寧療護的發展。我國臺灣地區經過多年實踐,形成以公立醫院、民間財團法人醫療機構為主的服務主體形式,其中民間私立醫療機構在安寧療護服務供給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截至2020年底,我國臺灣地區共有安寧病床888張,非公立醫院的病床數量達到521張,占全省的58.67%[31]。借鑒我國臺灣地區的發展經驗,政府可通過政策引導、鼓勵我國企業家投身于安寧療護的建設中,注入商業力量,發展“公立+商業”的多元服務主體,緩解我國公立醫療資源緊張的問題。
目前,我國暫未從國家層面對安寧療護服務對象的收治標準作統一規范,各試點城市間的準入條件有所不同,患者平等享受安寧療護的權利難以保障。而我國長期護理保險的發展也曾面臨失能等級評估標準不一的類似問題,為穩步推進長期護理保險的試點工作,2021年8月,國家醫保局辦公室及民政部辦公廳出臺了《長期護理失能等級評估標準(試行)》,正式對各試點地區的失能評估作出統一規范。學習長期護理保險的發展經驗,我國應頒布相關政策規范安寧療護的服務對象,統一患者的收治標準,鼓勵各試點城市在國家統一收治標準的基礎上,根據當地患者需求對準入條件做適當幅度的調整,形成符合地方特色的收治標準。經調查研究,南京市在制定《南京市安寧療護服務規范》(征求意見稿)中除了分別采用KPS、PPS、PPI量表輔助評估患者是否滿足收治標準,更考慮到使用心理痛苦溫度計及評估問題表對患者的心理狀況進行評估,該試點經驗值得借鑒推廣。
在提供安寧療護服務的過程中,照護人員不僅需要提供身體護理,而且需要關注、開導患者及其家屬的心理。然而,我國目前的試點工作卻很少關注照護人員的心理狀況。因此,需要開展相關安寧療護培訓,在幫助照護人員掌握心理咨詢的技能,學會關注患者及其家屬的心理狀況的同時,還需引導照護人員處理好自己在工作中積壓的負面感受,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28]。此外,安寧療護機構可通過組建專業的心理咨詢團隊的方式,一方面分擔安寧照護人員對患者及其家屬的心理輔導工作;另一方面加強對安寧照護人員心理狀態的關注,提供全面的人文關懷。
建設科學的安寧療護教育體系,提高安寧療護的服務質量,加大相關專業的人才儲備是我國安寧療護發展的重要任務。為有效解決安寧療護在我國護理學教育中較為薄弱的問題,我國應加強安寧療護的課程建設,在相關專業中積極增加安寧療護的必修課,通過病例分析、臨床實踐等方式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培養專業服務人才。可參考借鑒美國在安寧療護教育領域的建設經驗,美國的ELNEC課程體系不僅針對不同群體需求開設兒科課程、老年病課程等,且規范了課程主題模塊[32],教育體系較為完善。結合我國國情及安寧療護的發展情況,目前我國應制訂統一的安寧療護課程規范,如疼痛管理、癥狀管理、醫患交流等,并打造“層級化”的安寧療護培訓制度,分別規范初級、中級、高級安寧療護培訓的內容,加強安寧療護教育培訓的頂層設計,并向全體社會群眾開放等級考試資格。同時,將安寧療護的考核納入相關職稱評比,鼓勵專業服務人員積極參與安寧療護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