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樂,杜 穎
(湖南中醫藥大學,湖南 長沙 410208)
隨著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城鎮化、老齡化進程加快,衛生人力資源已成為一國人民健康福祉的重要指標。衛生人力資源指一定時期內具備所需專業技能的各類衛生人員的數量和質量之和,其配置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全體人民的生活質量與健康水平[1]。本文主要對湖南省2014-2019年衛生人力資源狀況進行描述性分析,并結合洛倫茲曲線和基尼系數對2019年衛生人力資源的公平性進行分析評價,找出差距,為湖南省進一步完善衛生人力資源改革規劃、促進衛生人力資源配置的公平性提供參考。
從2014-2019年《湖南省衛生健康統計摘要》中提取湖南省各類醫療衛生機構之間以及各地級市之間的衛生人員數、執業(助理)醫師、注冊護士、醫護比,以及湖南省以及省內各地區常住人口、地理面積等數據。
1.2.1 描述性統計
從資料中篩選出2014-2019年湖南省衛生人力資源以及省內13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衛生人力資源的相關數據,對其進行描述性分析。
1.2.2 洛倫茲曲線
經濟學中,洛倫茲曲線(Lorenz Curve)主要對財富分配的不平等進行分析與評價[2],曲線分布趨勢可以直觀地體現出所研究問題的公平程度,近年來廣泛運用在衛生領域中。曲線的X軸代表各地級市人口(或面積)的累計百分比,Y軸為對應的各地區衛生人力資源量累計百分比,其彎曲程度常被專家學者們用于評價衛生人力資源配置的公平程度。一般,洛倫茲曲線越彎曲,即與絕對平均線(過原點的45度線)之間差距越大,代表不公平程度越高,反之則較為公平[3]。
1.2.3 基尼系數
基尼系數由意大利著名學家Gini 依據洛倫茲曲線的特性提出,是反映居民之間貧富差距的重要指標,其大小可以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財富分配的平等程度[4],以此警示相關部門采取適當的措施及時制止,避免貧富兩極分化現象的發生,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認同和普遍應用。其表達公式如下:
G為基尼系數,Pi為各地區人口/地理面積占總人口/總地理面積的比重,Yi為各區衛生人力資源占總衛生人力資源的比重,Vi為各區按人均衛生人力資源從小至大排序后Yi的累計數,即Vi=Y1+Y2+Y3+…+Yi。根據聯合國組織相關規定,基尼系數的區段劃分一般為:小于0.2表示收入分配絕對公平,0.2~0.3表示比較公平;0.3~0.4表示收入分配相對合理;0.4~0.5 表示貧富差距較大,處于警戒狀態;大于0.5則代表高度不公平,差距懸殊,即危險狀態[5]。
2014-2019年,湖南省衛生人員總量持續增長,2019年衛生人員總數為618,401人,較2014年增加155,702人,每千人口衛生人員總數為8.9人,5年間年平均增長率為6.00%;2019年末衛生技術人員數502,399人,較 2014年增加160,991人,每千人口衛生技術人員增長至7.26人,年均增長率為8.09%;執業(助理)醫師總量由2014年的133,376人增加到2019年的190,528人,年均增長率為7.43%,每千人口執業(助力)醫師2.75人,為全國平均水平的99.28%(2019年全國平均水平為 2.77人);注冊護士數有大幅的增長,2019年末增長至 240,570 人,年均增長率為12.38%,每千人口注冊護士數達3.48人,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19年全國平均水平為 3.18人);鄉村醫生和衛生員數量逐年遞減,年均增長率-5.32%,2019年鄉村醫生和衛生員數量占衛生人員總數的5.88%,其他技術人員占3.23%,管理人員占4.0%,工勤技能人員占5.64%。見表1。

表1 2014-2019年湖南省衛生人員情況 單位:人
從衛生人員機構類別來看,2014-2019 年,湖南省醫院擁有的衛生人員數逐年增加,2019年湖南省醫院共有衛生人員363,092 人(占 58.71%),年均增長率8.48%,每千常住人口醫院衛生人員數由2014年的3.49人增加至2019年的5.24人;基層衛生醫療機構衛生人員數量呈上下波動狀態,2019年衛生人員數增加至188,106人(占 30.42%),增長率為4.34%,每千人口基層醫療機構衛生人員數增加到2.72人,但需要注意的是,除2019年外,其他年份每年的基層衛生機構衛生人員數增長率處于不斷下降狀態,2015年為3.92%、2016年為2.62%、2017年為1.46%、2018年為-0.15%;專業公共衛生機構衛生人員數量在不斷減少,由2014年的50,441人減少到2019年的 47,324人(占 7.65%),增長率為-2.35%,2019年末每千人口專業公共衛生機構人員 0.68人。見表2。

表2 2014-2019年湖南省各類醫療衛生機構衛生人員數 單位:人
首先按照每千人口的擁有量將各地級市衛生人力資源(衛生技術人員數、執業(助理)醫師、注冊護士)從小到大進行排序,計算整理出各自的累計百分比,將各市區常住人口累計百分比作為橫坐標,衛生人力資源累計百分比為縱坐標進行曲線繪制(見圖1),最后根據各自累計百分比計算出相對應的基尼系數。2019年湖南省衛生人力資源按人口分布的基尼系數分別為:執業助理醫師G=0.082、衛生技術人員G=0.083、注冊護士G=0.101,均小于0.2,提示按人口分布的衛生人力資源均處于高度平均狀態,且執業助理醫師公平性高于其他指標。

圖1 2019年湖南省衛生人力資源按人口分布的洛倫茲曲線
2019年末湖南省各城市中僅長沙市、湘潭市、常德市的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高于湖南省平均水平(2.75人)及全國平均水平(2.77人),長沙市最高(3.85人),邵陽市最低(2.21人);長沙市、衡陽市、懷化市、婁底市和湘潭市的每千人口注冊護士數高于湖南省平均水平(3.48人)和全國平均水平(3.18人),長沙市最高(4.88人),張家界市最低(2.73人)。
在醫護比指標上,2019年湖南省為1∶1.26,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1.15),但部分地區,如張家界市、岳陽市、常德市的醫護比尚未達到湖南省和國家的平均水平,其中常德市醫護比最低,不足1∶1,處于嚴重的醫護比倒置狀態。見表3。

表3 2019年湖南省各地區衛生人力資源配置情況
將每平方公里的衛生人力資源數按照由小到大的順序排序(見表4),計算整理出各自的累計百分比,以各市區的土地面積累計百分比作為橫坐標,衛生人力資源累計百分比為縱坐標進行洛倫茲曲線繪制(見圖2),進一步根據公式計算出相應的基尼系數。數據結果顯示2019年湖南省衛生人力資源按土地面積分布的基尼系數分別為:衛生技術人員G=0.279、執業助理醫師G=0.281、注冊護士G=0.292,提示按土地面積分布的衛生人力資源均介于0.2~0.3,處于比較公平狀態。

表4 2019年湖南省按土地面積分布的衛生人力資源配置狀況

圖2 2019年湖南省衛生人力資源按土地面積分布的洛倫茲曲線
截止2019年底,湖南省衛生技術人員、執業(助理)醫師、注冊護士的數量分別為50.24萬人、19.05萬人、24.06萬人,較2014年分別增長了16.10萬人、5.72萬人、10.43萬人,提示衛生技術人員、注冊護士數量增長較為明顯,執業(助理)醫師數量處于穩步增長狀態,其中注冊護士年均增長率最快,為12.38%。這得益于湖南省《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中提出要重視衛生事業的發展,致力于協調好人民健康需求與衛生資源供給不足之間的矛盾[6],但數據顯示衛生資源的配置還有一定的欠缺,表現為鄉村醫生和衛生員的數量逐年遞減,年均增長率為-5.32%,管理人員、工勤技術人員所占比例較低,這可能是因為近年來城市化進程加快、大型醫院快速擴張等,導致醫療衛生人力資源、衛生人員不斷奔向中心城市,嚴重阻礙了基層衛生改革作用的發揮[7]。隨著健康中國行動的進一步提出,湖南省政府及衛生部門應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號召,制定與湖南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相吻合的衛生資源配置標準,加強精細化管理,加大衛生資源投入力度,增強各城區衛生服務能力;其次采用以區域性醫療聯合體為特征的縱向醫療資源整合模式,使基層醫療機構和大型綜合性醫療機構相互配合,實現雙贏[8];同時加強供給側改革力度,提高鄉村居民就醫的便捷性,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建設健康湖南。
近年來湖南省政府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貫徹醫改精神,創新人才培養使用機制,啟動實施湖南省醫學領軍人才培養工程,使注冊護士和醫師的數量得以快速發展,2019年末湖南省每千人口注冊護士數達3.48人,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2.75人。但區域間衛生人力資源還存在發展不平衡的現象,如張家界市、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益陽市、常德市的每千人口注冊護士與湖南省和國家平均水平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時湖南省內多個地區醫護比例較低,如常德市醫護比僅1∶0.91。分析其原因,一是這些地區經濟水平、文化教育水平較為落后,導致大量衛生人才流入到經濟發展較好、待遇更高、發展機會更多的地區;二是政府對經濟較落后地區財政支持力度不夠、衛生人才引進、培養和激勵措施等方面比較薄弱,相關政策文件落實也不到位[9]。《全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醫護比應當達到1∶1.25。因此湖南省政府、醫療衛生單位應該根據各地區經濟發展、人口數增長等因素合理補充衛技人員,尤其是要補充全科醫師及注冊護士的人數,改變“重醫療、輕護理”的觀念[10]。此外開展人才引進戰略,落實醫學生就業指導政策,擴大醫療衛生人才隊伍,重新審視護理高等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護理人才知識、技能、素質整體教學體系,全面提高護理的服務與質量;加強經濟較落后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增加衛生財政投入,嚴格制定醫療衛生人才培育計劃,改進醫師培養機制和就業指導政策,鼓勵醫護人員流入和留住優秀人才,滿足人民所需、社會所需[11]。
從不同機構類別來看,近60%的衛生人員分布在醫院內,醫院每年的衛生人員數持續增加,衛生人員隊伍不斷增強,其年均增長率為8.48%。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占比相對較低,2014-2019年其衛生人員數一直處于上下波動中,2019年數量有所增加,但其余各年增長率均在不斷下降。此外,僅有8%左右的衛生人員數分布在專業公共衛生機構,且2019年末衛生人員數與2014年相比有所減少,每千人口專業公共衛生機構人員僅 0.68 人。這主要是由于職業發展、財政投入、個人收入等原因,衛生人力資源更多地向綜合性醫院流動,同時政府部門對大醫院投入大量的資金,而對基層衛生機構扶持力度不足,基層醫療機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面臨著各種衛生資源不足的局面,醫療衛生服務水平進一步降低,衛生發展不協調、不同步現象較為嚴重[12]。建議政府部門加大對基層醫院的扶持力度,及時更換老舊的醫療設備,加強醫療技術的更新,并積極號召醫學院校加強與基層醫療機構之間的協調與配合,通過制定一些激勵政策,如提高薪資待遇、健全職稱制度改革、增加學習培訓機會等吸引鼓勵醫療衛生人才向基層機構以及專業公共衛生機構靠攏,以確保整體醫療機構的服務能力水平的提升[13]。
2019年湖南省衛生資源按人口分布的基尼系數都在0.2以下,并且從洛倫茲曲線分布中可以看出,其與絕對公平線之間距離較小,提示按人口分布的衛生人力資源公平性較高;但按土地面積配置的衛生人力資源,其洛倫茲曲線與絕對公平線之間存在一定的間隙,公平性還有待進一步提高,這可能是因為新醫改以來衛生行政部門致力于考慮人均規劃,穩步推動了醫務人員的合理流動,卻忽視了對資源的地理分布約束,并且由于各地區間地理風貌的差異以及經濟發展水平失衡、政府衛生投入力度的不同等[14]。湖南省內經濟較發達地區(長沙、邵陽、衡陽)成為人口的聚集地,地廣人稀且經濟較落后的地區(張家界市、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湘潭市)共占人口百分比的10.22%,不足長沙(12.13%)單個城市所占人口百分比,出現了湖南省衛生人力資源按地理面積配置的公平性較弱于按人口分布的情況,這與其他研究的結果相同[15,16]。因此為解決不同轄區間衛生資源配置不公平及效率低下問題,政府部門應強化其在衛生資源配置上的主導責任,結合湖南省內實際情況,統籌兼顧人口因素、地理因素、空間分布以及各地級市經濟發展水平[17],注重布局合理、結構均衡和域內的配置的公平性[18],此外加大對經濟落后地區的財政扶持力度,引導過剩地區的資源向不足地區傾斜,實現資源共享,以縮小各地區間衛生人力資源配置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