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潔芳
(梧州市工人醫院,廣西 梧州 543001)
隨著疾病譜的改變,亞健康人群及慢性病的發病明顯上升,疾病譜的轉變擴增了中醫藥診治的潛在空間,中醫藥“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的疾病防治理念和預防保健方法,在預防、養生、保健、康復等領域應用廣泛,順應了疾病譜變化的新形勢[1,2],給中醫藥帶來了廣闊的發展前景。廣西在中醫藥發展方面具有先天優勢,民族醫藥資源豐富、民族醫藥文化博大精深,同時區位優勢明顯,與東南亞國家相鄰,是東盟重要的交通樞紐,讓中醫藥成為廣西獨具特色的健康服務資源。本文運用數據包絡分析方法對廣西中醫藥衛生資源配置效率進行綜合評價,為政府制定區域中醫藥衛生發展規劃提供參考。
本研究數據來源于2019年廣西衛生健康統計年鑒、2013-2017年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鑒、2018-2019年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
采用數據包絡分析方法(Date Envelopment Analysis,簡稱DEA),對2018年廣西中醫藥衛生資源配置效率進行橫向評價,對2012-2018年廣西中醫藥衛生資源配置效率進行縱向評價。DEA的基本思想是通過觀察到的n個決策單元(Decision Making Units,簡稱DMU)的m項輸入數據和s項輸出數據,由公理假設相應的生產可能集,由判斷DMU是否位于生產可能集的生產前沿面上,以確定該DMU是否有效[3]。目前DEA領域有許多模型,本研究根據廣西中醫藥衛生資源配置的基本情況,采用的是DEA中的C2R模型,C2R評價的是DMU的整體效率,能夠有效處理多投入多產出的效率評價。運用DEA方法評價綜合效率,選取恰當的指標非常重要,DEA模型的樣本需要滿足:樣本容量>2×n×m,其中n為投入指標個數,m為產出指標的個數,滿足DEA模型樣本容量要求。
結合廣西中醫藥衛生資源配置情況、數據的可獲得性以及相關參考文獻綜合考慮,最終選取投入與產出指標各2個,投入指標為中醫藥衛生人力數、中醫藥衛生機構床位數,產出指標為中醫類診療人次數、中醫類出院人數。其中,中醫藥衛生人力主要包括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數和中藥師數;中醫藥衛生機構床位包括中醫類醫院(包含中醫醫院、中西醫結合醫院、民族醫醫院在內)、中醫類門診部以及其他機構中醫類臨床科室床位;中醫類診療人次數包括包括中醫類醫院、中醫類門診部、中醫類診所以及其他機構中醫類臨床科室診療人次數;中醫類出院人數包括中醫類醫院、中醫類門診部以及其他機構中醫類臨床科室出院人數。將2018年廣西14個地市中醫藥衛生資源以及2012-2018年中醫藥衛生資源投入和產出指標進行匯總,采用DEAP 2.1軟件進行數據包絡分析。
2018年廣西各地市中醫藥衛生資源配置投入、產出指標具體數據見表1。從表中可知,投入和產出指標中,投入和產出最多的均是南寧市,最少的是防城港市。

表1 2018年廣西各地市中醫藥衛生資源投入、產出情況
將表1的數據輸入Deap 2.1軟件,得出廣西各地市中醫藥衛生資源配置效率的效益值和各指標的松弛變量,見表2。從表中可看出,廣西14個地市中有4個地市(柳州市、防城港市、貴港市、河池市)的中醫藥衛生資源配置為DEA有效,占全區的28.57%;有4個地市(南寧市、玉林市、來賓市、崇左市)的中醫藥衛生資源配置為弱DEA有效,占全區的28.57%;有6個地市(桂林市、梧州市、北海市、欽州市、百色市、賀州市)的中醫藥衛生資源配置為非DEA有效,占全區的42.86%。

表2 2018年廣西中醫藥衛生資源的效率值和松弛量
2.2.1 DEA有效單元
柳州市、防城港市、貴港市、河池市的綜合效率、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均為1,且松弛變量均為0以及規模報酬不變,提示這4個地市中醫藥衛生資源配置效率為DEA有效,即這4個地市在現有的中醫藥衛生資源配置下,資源的投入得到了充分的利用,達到了相對最佳產出值。
2.2.2 弱DEA有效單元
南寧市、玉林市、來賓市、崇左市的中醫藥衛生資源的純技術效率均為1,但是綜合效率和規模效率均小于1,且松弛變量均為0,因而是弱DEA有效,提示對于這4個地市本身的技術效率來講,既不需要減少中醫藥衛生資源投入,也不需要增加中醫藥衛生資源產出,造成綜合效率和規模效率沒能達到有效值是因為它們的規模和投入產出不相匹配。此外,南寧市和玉林市的規模報酬遞減,提示當前這2個地市現有中醫藥衛生資源規模相對于其他地市偏大,投入的增長速度大于產出的增長速度;來賓市和崇左市的規模報酬遞增,提示這2個地市現有的中醫藥衛生資源規模較小,需要加強資源和規模的投入以實現相對有效。
2.2.3 非DEA有效單元
桂林市、梧州市、北海市、欽州市、百色市、賀州市這6個地市的中醫藥衛生資源配置效率為相對無效,其綜合效率、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均小于1,且松弛變量不全為0,其中,桂林市、北海市規模報酬呈遞減狀態,梧州市、百色市、賀州市規模報酬呈遞增狀態,欽州市規模報酬不變。從綜合效率來看,綜合效率最低的是欽州市,為0.796,提示相比其他資源配置有效的地市,它只發揮了79.6%的效率水平,最高的是賀州市,為0.972,提示相比其他資源配置有效的地市,它發揮了97.2%的效率水平;從純技術效率來看,純技術效率最低的是欽州市,為0.796,最高的是桂林市,為0.994;從規模效率來看,規模效率最低的是北海市,為0.950,最高的是欽州市,為0.999。
根據廣西14個地市投入、產出的效率值和松弛量,可計算出各個地市中醫藥衛生資源投入和產出的目標值,并根據目標值進一步的調整,以實現最佳的投入和產出。從投入方面看,6個非DEA有效地市均是在中醫藥衛生人力方面投入冗余,其中,桂林市、梧州市、北海市、欽州市、百色市、賀州市中醫藥衛生人力分別冗余221人、172人、84人、35人、9人、67人,過剩比例分別為9.92%、13.64%、11.04%、3.56%、1.08%、9.30%。從產出方面看,6個非DEA有效地市均存在產出不足的情況,其中,桂林市的中醫類診療人次數和中醫類出院人數不足分別為2.49萬人次、1.01萬人;梧州市的中醫類診療人次數和中醫類出院人數不足分別為16.66萬人次、0.69萬人;北海市的中醫類診療人次數和中醫類出院人數不足分別為12.97萬人次、0.84萬人;欽州市的中醫類診療人次數和中醫類出院人數不足分別為35.02萬人次、2.24萬人;百色市的中醫類診療人次數和中醫類出院人數不足分別為4.04萬人次、0.27萬人;賀州市的中醫類診療人次數和中醫類出院人數不足分別為1.41萬人次、0.06萬人,見表3。

表3 相對無效地市中醫藥衛生資源投入產出的實際值與理想值對照表
2012-2018年廣西中醫藥衛生資源配置投入、產出指標具體數據見表4。
將表4的數據輸入Deap 2.1軟件,結果如表5所示。2012年、2013年、2014年、2018年的中醫藥衛生資源配置效率為DEA相對有效,且其規模報酬不變,規模報酬不變,提示與其他年份相比,2012年、2013年、2014年、2018年的衛生資源投入得到了充分的利用,達到了相對最佳產出值。2015年、2016年、2017年的中醫藥衛生資源配置效率為DEA弱有效,且其規模報酬遞減,說明未達到最佳規模狀態。

表4 2012-2018年廣西中醫藥衛生資源投入、產出情況

表5 2012-2018 年廣西中醫藥衛生資源配置利用效率情況
橫縱向分析的結果表明廣西中醫藥衛生資源配置綜合效率較高,這可能與廣西政府對中醫藥衛生資源發展的重視程度有很大關系。為促進本地區的中醫藥發展,廣西政府出臺了多項政策,比如2011年出臺的《廣西壯族自治區壯瑤醫藥振興計劃(2011-2020年)的通知》(桂政發〔2011〕61)、2016年出臺的《廣西中醫藥壯瑤醫藥發展“十三五”規劃》(桂發改規劃〔2016〕1415號)和《廣西中醫藥壯瑤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6-2020年)》(桂政辦發〔2016〕59號),要求加大對中醫藥發展的扶持力度,促進中醫醫療資源增長,合理配置中醫醫療資源,提高中醫服務能力。此外,廣西中醫藥“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鼓勵舉辦只提供傳統中醫藥壯瑤醫服務的中醫壯瑤醫門診部和中醫壯瑤醫診所”,因此中醫類門診部和中醫類診所在2015-2017年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中醫類門診部從2014年的4個增加到2017年的29個,中醫類診所從2014年的1292個增加到2017年的1431個,而2015-2017年規模報酬遞減,表明投入過大,這或許跟當時大幅度增加的中醫類門診部和中醫類診所有關。
從中醫藥衛生資源配置效率橫向評價來看,2018年廣西14個地市的中醫藥衛生資源配置平均綜合效率為0.925,平均純技術效率為0.968,平均規模效率為0.956,總體上表現出廣西中醫藥衛生資源配置效率比較好,從綜合效率來看,12個地市的綜合效率均在0.9以上;從縱向評價的綜合效率看,2012-2018年綜合效率均在0.9以上;從這7年的數據分析結果來看,2012年、2013年、2014年、2018年的中醫藥衛生資源配置效率為DEA相對有效,2015年、2016年、2017年為DEA弱有效。
雖然廣西中醫藥衛生資源配置綜合效率總體較好,但具體分析來看,14個DMU中,僅有4個DEA有效,4個DEA弱有效,6個非DEA有效,提示廣西地市間中醫藥衛生資源配置效率水平差距比較大,中醫藥服務的資源和能力存在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這是廣西面臨的一個巨大挑戰,也是廣西中醫藥“十三五”規劃中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其中,6個非DEA有效的地市不同程度存在投入過剩或產出不足的情況。從投入、產出指標的投影分析結果可看出,非DEA有效地市的投入指標都達到或超過了目標值,但產出指標中均沒有達到目標值,表明非DEA有效地市中醫藥衛生資源配置明顯增多,但中醫藥衛生資源利用效率不足,這種高投入低產出未能有效發揮中醫藥“簡、便、驗、廉”的特色優勢。
造成中醫藥衛生資源利用效率偏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還是與廣西整體中醫藥服務能力薄弱有關,中醫藥的發展與百姓的需求仍存在較大差距。比如,中醫醫院基礎設施相對滯后,業務用房布局不合理,配套設施不完善,專病門診、中藥飲片室、中成藥調劑室、中藥煎藥室等功能科室尚未達標,難以體現中醫藥特色服務,故難以吸引群眾使用中醫藥服務。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礎設施建設尚未完善,中醫業務用房緊缺、中醫醫師匱乏,難以開展中醫藥服務。具體到各地市來看,也存在類似的問題,比如,桂林市基層醫療機構中醫藥服務能力不強、中醫醫師缺乏、難以提供中醫藥服務;梧州市綜合醫院多,“虹吸”患者,而中醫醫院中醫高層次人才匱乏,財政投入不足,難以吸引患者選擇中醫藥服務;欽州市的市、縣區中醫醫院基礎設施相對滯后,業務用房布局不盡合理,配套設施不夠完善,高學歷高職稱的中醫藥人才不足。此外,中醫人力資源分布是否均衡,會影響中醫衛生服務的質量和中醫藥事業的發展[4]。廣西中醫藥衛生人力資源主要集中在中醫醫院,優質中醫醫療資源過度集聚,容易造成優質中醫醫療資源短缺和浪費并存的結構性矛盾。
國務院《關于印發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中提出“改革完善中醫藥發展體制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拉動投資消費,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更好發揮政府在制定規劃、出臺政策、引導投入、規范市場等方面的作用”的基本原則[5]。通過政府引導,打破配置失衡,優化配置工作向薄弱環節傾斜[6]。同時,要積極發揮市場在中醫藥衛生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是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對醫療衛生的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市場決定作用的主要方面體現在衛生資源的生產和配置的效率上,具體在于引入供需機制、價格機制、競爭機制和風險機制,完善機構建設,促進資源流動,提高資源利用率和規范配置主體的行為[7]。通過市場的作用,不斷激發中醫藥發展的潛力和活力,促進中醫藥衛生資源合理流動,優化中醫藥衛生資源配置和提高其利用效率。發揮市場在中醫藥衛生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并非否定或忽視政府作用,而是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通過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各自的優勢,真正實現中醫藥衛生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提高衛生服務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針對廣西中醫藥衛生資源利用效率偏低的問題,各地市亟需構建完善中醫藥服務體系,特別是非DEA有效地市更加需要加強中醫藥服務能力建設,不斷提升中醫藥服務利用水平。自治區政府應做好頂層設計,將中醫藥發展納入市、縣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加大對中醫藥事業經費的投入,對中醫類醫療衛生機構基礎設施建設給予財政扶持,夯實中醫藥服務基礎,完善中醫藥服務體系;充分發揮各地區中醫藥民族醫藥事業發展領導小組作用,理順中醫藥管理體系機制,建設和完善中醫藥管理組織機構;有了專門的中醫藥管理組織機構,要充分發揮政府在中醫藥統籌規劃、合理配置中醫藥衛生資源方面的作用,加強政策導向,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引導中醫藥人才向經濟較落后的地區流動,促進區域中醫藥衛生人力協同發展。此外,利用好區位特色優勢發展中醫藥,充分發揮廣西面向東盟的重要地理位置,實施中醫藥“走出去”戰略,深化中醫藥國際交流合作,推動中醫藥“一帶一路”建設;中醫藥處在參與醫改攻堅期,需要圍繞醫改總體目標,確保中醫藥在深化醫改工作中“不缺位、有特色、見實效”,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深化醫改中的特色優勢,促進醫改目標的實現。
由于廣西的中醫藥衛生資源較多的集中在中醫醫院,而市、縣級中醫醫院是當地中醫發展的龍頭,因此需要充分利用好中醫醫院資源,優化中醫醫院診療環境,大力推廣實施中醫醫療技術,加強推拿科、針灸科等中醫特色專科建設,提高中醫優勢病種診療能力和綜合服務能力[8],大力提升其服務能力,輻射帶動當地中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對中醫藥服務的需求,從而推動中醫藥服務利用水平的提高。
從橫向看,造成部分地市DEA相對無效的原因是中醫藥衛生人力投入過剩;從縱向看,2015-2017年規模報酬遞減,也是提示投入過大,不能一味追求規模的擴大,而應該充分利用好存量,努力發揮現有配置的中醫藥衛生資源,提高其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發揮已有資源的功效[9]。具體到各個地市來說,要結合各地市的實際情況擴大或縮小中醫藥衛生資源配置規模。比如根據2018年各地市的規模報酬來看,南寧市和玉林市的規模報酬遞減,表明當前這2個地市現有中醫藥衛生資源規模相對于其他地市偏大,投入的增長速度大于產出的增長速度;來賓市和崇左市的規模報酬遞增,提示這2個地市現有的中醫藥衛生資源規模較小,需要加強資源和規模的投入以實現相對有效;桂林市、梧州市、北海市、欽州市、百色市、賀州市的中醫藥衛生資源配置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并未達到最佳的規模狀態。鑒于此,應根據各個地市中醫藥衛生資源配置基本狀況、中醫藥衛生服務需求情況、經濟發展要素及配置標準,對中醫藥衛生資源進行科學調配,確保合理有效的利用現有中醫藥衛生資源,避免出現中醫藥衛生資源閑置和浪費[10],逐漸提高配置效率。
加強中醫藥知識宣傳,由自治區統一創作一批科學準確、通俗易懂、形式多樣、體裁豐富、貼近生活的中醫藥文化系列科普圖書、影視、音像等多種形式的中醫藥文化精品[11],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中醫藥宣傳活動,提高群眾對中醫藥的知曉率,形成百姓相信中醫、應用中醫藥服務的良好局面;探索開展“互聯網+中醫藥”,以提升中醫藥服務質量為突破口,建立廣西中醫藥服務質量評價體系,初步開發適合廣西中醫藥統籌管理的信息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