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莉,程文婧 (四川天一學院 四川綿竹 618200)

書 名:生態、空間與英語教育教學研究
作 者:寧云中
出版單位:中國戲劇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年11月
定 價:52.00元
ISBN:9787104047407
差異化教學作為因材施教理念的延伸和拓展,為高校專業特色化教育開辟了新路線。受到教師英語業務能力水平、學生英語基礎以及學習能力、興趣喜好等因素影響,有的英語教學成效不甚理想。高校英語教育需要探索差異化教學理念,旨在開展英語特色化教育,以學生英語基礎水平、應用能力和目的訴求為出發點,通過差異化教學內容、新穎的教學方式及差異的考核形式,提升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和目標性。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的《生態、空間與英語教育教學研究》,從中學階段英語教師教育與學生學習出發,討論教師實現可持續發展因素和途徑,延伸到中學生核心素養培養方式;剖析高校英語教育生態空間現狀,重點分析互聯網信息技術手段給教育帶來的變革,最后闡述英語教學融合效應。第一章概述了中學英語教師職業發展影響因素;第二章講述了核心素養培養目標下中學英語教學研究;第三章概述了大學英語教育現狀;第四章介紹了英語教學中網絡新技術應用;第五章講述了英語融合教育常用方式。
受到高校教育模式以及英語學科屬性影響,教學內容制定及上課方式選擇完全由高校與教師決定。大學生英語基礎水平參差不齊,應用能力不盡相同,同時目標訴求因人而異,故應進一步改善當前英語教學模式。
首先,課堂教學內容單一,缺乏差異性。傳統大學英語教育采用大課堂方式,學生人數眾多,有利于教育資源充分利用和教學目標順利完成。隨著對大學生英語知識和應用能力要求逐漸提升,無差異性英語教育的短板日益顯現。教學內容同一性,對于不同英語能力學生體驗不同,勢必造成兩極分化。一方面基礎好的學生掌握起來游刃有余,謀求更高水平英語教學或將多余精力轉移到其它學科;另一方面基礎相對較差的學生學習有一定壓力和困難,抗挫能力差別導致學生面對英語學習困難程度、應對方式不盡相同。因此,教學內容差異化不僅是英語人才培養方式的客觀要求,也是充分發揮公共基礎課普及應用和學科帶動作用的迫切需要。《生態、空間與英語教育教學研究》第三章談到大學英語教學失調現象,指出了英語課堂教學內容設置作為高校英語教育基礎性工作,影響教學績效提升和學生基礎英語水平提高,在考慮全面完成教學目標同時,最大程度依靠教學內容差異性,滿足學生對英語教學的差別化要求。
其次,教師業務能力水平的差異。隨著高校擴招持續深化,大學英語作為必修公共基礎課,課時安排和學生人數劇增。受到人員編制及學科重視程度影響,高校英語教師配備數量不足,業務能力水平存在差異。繁重的教學任務導致教師沒有充足時間開展教學研討、斟酌教學內容以及提高自身業務能力。同時,英語教師起點水平與業務能力不同,造成課堂內容準備和課堂進行模式不同導致教學效果差異,為了保證教學秩序平穩進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優秀教師教學水平的發揮。另外,學科屬性局限了教師在職稱待遇與職業發展的前景。英語作為公共基礎必修課,目標定位清晰,然而教學成績與科研成果比專業學科教師少,影響教師職業發展獲得感與歸屬感。英語作為其他專業學科開展教學研究的關鍵基礎性課程,教師地位及能力提升應得到足夠重視。教師人才考核與培養的固定模式,給高校英語教育差異化推行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生態、空間與英語教育教學研究》第一章介紹了英語教師職場影響因素,強調了教學成績取得對于教師職業發展的促進作用。只有重視差異化英語教學,對能力較強學生進行水平提升和素養拔高,通過成績取得和正面帶動,促進英語教學成效改善。
再次,學科考核方式固定,缺少多元化。高校英語學科考核,沿用出勤和考試綜合考量。學生對于考核模式熟悉,為了達到學科通過目的,雖然保證正常出勤,但是學習效率不高,沒有專注于英語知識積累和應用能力真實提升。教師在課堂中要求重點掌握的單詞、句式和段落,為學生學習方式和內容選擇帶來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學生過于注重重點內容學習與記憶。典型應試教育模式,制約了英語學科溝通屬性發揮,單純注重出勤率和考試成績,而忽略學生在課堂交流表現、課后英語活動參與、英語比賽成績加權以及師生評價等考核方式,必然導致英語教學績效不理想。同時,英語應用能力不足,溝通場景心理準備和應變素質缺失,導致學生在畢業求職不順利,為專業發展和就業、深造帶來不利影響。《生態、空間與英語教育教學研究》第二章闡述了學生英語核心素養培養,指出在中學階段學生培養目標方向注重于高考應試教育,對于多元化英語應用能力涉獵較少,倘若在大學階段繼續沿用傳統英語教學與考核模式,不利于高校英語學科發展和學生綜合應用能力提高。
差異化教學應用于高校英語教育中,對于改善英語粗獷式教學模式,促進學生精準化英語需求培養,豐富英語教學內容與教育方式,提高英語交流參與度和實際應用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因地制宜,促進教學內容差異化。讓英語基礎和應用能力存在差異的學生,接受不同層次英語教學,應先進行教學內容分級。通過課堂摸排和定期測試,掌握所在專業班級學生的英語四大能力水平,進行初步篩選和分組。關鍵在于讓學生正確了解自身目前真實的英語水平和想要實現的英語目標。在課堂內容制定中,通過對詞匯、閱讀、聽力及寫作逐個強化講解,標明各組學生必須掌握和應用的知識點,其他組內學生按照要求復習提升。同時課下要通過建立交流群和組會話,實現教師與目標團組在線溝通,借助課外內容補充和講解,補足組內學生英語短板,推進差異化教學實施。另外,全程掌握學生英語成績變動和目標調整,及時調整分組。一方面保證學生能力能夠得到老師關注和肯定,另一方面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積極性和自信心,向優秀學生看齊,打造比、學、趕、幫、超的學習氛圍。《生態、空間與英語教育教學研究》第四章講述了信息技術英語教學現狀,指出各類英語學習平臺為學生英語自學提供了豐富資源。由于學生對自身英語水平缺乏準確認知,需要教師建議和引導學生,明確自身英語知識和能力不足之處,有目的地進行學習。
其次,有的放矢,實現教學方式現代化。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相對單一,無法實現差異化英語教育。互聯網豐富的英語輔導資源為多元化教學提供了可靠保證。充分利用平臺在線課堂分享功能,將不同分組學生根據課程安排,由教師與學生同時在線聽取慕課和微課內容,教師通過后臺控制,進行特定知識講解,安排學生進行線上互動,補充學生英語知識短板。一對一教師關懷助學行動,在幫助英語水平較差學生提升自信心,夯實英語基礎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此類學生經過水平測試后,英語各方面能力都比較欠缺,讓其參與分組學習,對學生心理與時間安排均是較大考驗。此時需要教師進行特別學習幫助,通過網絡交流平臺,實現師生間線上溝通,既充分維護了學生自尊心,感受到教師的關懷,又提升了學習自信心,通過努力擺脫英語成績落后局面。同樣對于英語能力較強學生提升拔高,此舉具有諸多優點,一方面學生能夠感受到教師對自身英語能力的認可和期望,另一方面教學內容專屬性更能提升學生關注度,激發學生增強自身英語能力的斗志和信心。《生態、空間與英語教育教學研究》第四章介紹多媒體網絡技術在英語專業教學中的應用,指出英語學科溝通交流屬性,不僅僅局限于線下面對面溝通,更要充分利用網絡和多媒體技術帶來的線上溝通功能,完成不同能力水平、不同院校場所、不同國家地區間的跨地域英語在線交流。
再次,多措并舉,達到考核形式多元化。只有引入多元考核,減低考試權重,讓學生把學習注意力轉移到課堂中,積極參加活動,認真準備競賽,才能鞭策學生不斷提高自身英語能力水平。徹底杜絕高分低能等英語畸形培養模式,參考優秀院校英語綜合能力考核權重分配,結合本校教學及學生能力實際,探索建立符合本校專業特點的英語差異化考核模式。在加強聽說讀寫基本能力訓練基礎上,要給學生創造更多英語交流實戰應用場景。通過校企合作,讓學生實地體驗真實英語溝通和貿易洽談,通過導師帶徒實現學生英語應用角色轉變;通過網絡連線,由學生參與高校的英語線上辯論和演講比賽,找到真實差距與不足。由此開拓英語學科更加合理的差異化考核形式,鞭策學生告別機械背誦朗讀,接受真實英語交流實訓。《生態、空間與英語教育教學研究》第五章介紹了英語融合教育,強調通過英語文學和認知會話等課程融合,豐富考核形式,實現英語知識拓展和能力提升。
英語差異化教學模式的開展,依靠教師素質能力全面提升,從而實現教學內容定向優化,教學方式信息智能和考核形式全面涵蓋,有效促進高校英語教育教學成效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