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我國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之年和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決戰決勝之年,也是中國企業國有產權交易機構協會(以下簡稱“中國產權協會”)成立十一周年。自1988年我國最早的產權交易機構誕生至今,產權交易資本市場歷經三十余年的發展,走過了從萌芽到孕育,從成長到繁榮的發展歷程。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即2012年至今,產權交易行業在中國產權協會的引領下,不斷深入推進產權交易資本市場八大體系建設,積極參與全國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整合共享體系建設,堅持規范創新“雙輪驅動”服務國資監管和國資國企改革,不斷強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功能,不斷加大力度服務鄉村振興、知識產權強國、綠色低碳發展和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等一系列國家戰略。產權交易資本市場已成為和證券市場相并列的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助力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金融基礎設施。
與此同時,產權交易資本市場業務范圍已由傳統的國有資產交易擴展至資產股權類、金融資產類、自然資源類、環境權類和招標采購類共五大類、26個具體業務種類。產權交易行業圓滿完成行業“十三五”發展規劃既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實現了了不起的跨越式發展,為推動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和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貢獻了“產權智慧”和“產權力量”。
一、產權交易市場實現跨越式發展,年交易額再創歷史新高
據中國產權協會統計,2021年產權交易資本市場五大類業務共實現交易額22.3萬億元。年交易額自2018年起連續三年突破10萬億元后,2021年再創歷史新高,首次突破20萬億元。黨的十八大以來,2012至2021年十年間,產權交易資本市場累計交易額突破90萬億元,達到91.08萬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29%。
(一)資產股權類業務平穩增長
資產股權類業務包括企業產權轉讓、企業增資、資產轉讓、資產租賃、其他融資服務等具體業務種類,是產權交易行業最早開展的傳統優勢業務。近年來,產權交易資本市場不斷聚焦資本市場功能,不斷提升市場化服務能力,助力各級國有企業深入推進戰略性重組、專業化整合、完成“兩非”剝離和“兩資”清退處置項目,有效助力國有經濟布局結構不斷優化。據中國產權協會統計,2021年資產股權類業務交易額3.01萬億元,相比2020年(2.90萬億元)增長3.8%。各項主要業務完成情況如下。
完成各類所有制企業產權轉讓項目5465.2億元(其中國有產權轉讓4834.7億元)。受新冠疫情和經濟下行壓力雙重影響,該項業務交易額和2020年(5849億元)相比下降6.6%。
助力各類所有制企業實現融資3760.3億元(其中國有企業融資3556.1億元)。盡管受宏觀經濟諸多不利因素影響,融資額和2020年(3526億元)相比仍逆勢增長了6.6%。
資產轉讓項目實現交易額4713.9億元(其中助力各級國有企業通過資產處置回籠資金1574億元)。受新冠疫情等不利因素影響,和2020年(5635億元)相比下降16.3 %。
資產租賃項目合同總金額達991.2億元,與2020年(623.4億元)相比增長59%。無論是國有企業、行政事業單位,還是非國有企業,近年來進場的資產租賃項目均呈現較大幅度增長。
其他融資服務包括市場化債轉股、交易項目融資、股權質押融資和融資租賃等類業務。全年實現交易額1.51萬億元,相比2020年(1.3萬億元)增長16.2 %。
(二)金融資產類業務大幅增長
金融資產類業務包括不良金融資產交易和金融產品交易,全年實現交易額16.27萬億元,相比2020年(11.25萬億元)增長44.6%。主要貢獻來自金融產品交易業務,全年實現交易額15.9萬億元,相比2020年(10.9萬億元)增長45.9%。該類業務年交易額已連續四年超過10萬億元。產權交易資本市場通過提供標準化債券發行、債權類融資服務等業務,助力各類所有制企業不斷拓寬直接融資渠道,強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能。
(三)自然資源類業務創歷史新高
自然資源類業務包括: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出租及出讓、礦業權出讓、河流和海洋資源交易、國有林權交易、水權交易和農村自然資源交易等具體業務種類。2016年12月,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有償使用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交易流轉逐步納入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進一步拓寬產權交易機構以市場化方式配置要素資源的業務邊界。2021年產權交易資本市場完成自然資源交易項目7482億元,年交易額創歷史新高,相比2020年(4735.8億元)增長58%。
(四)環境權類業務迎來歷史性發展機遇
環境權類業務包括排污權交易、碳排放權交易、用能權交易、綠色公共服務和再生資源交易等類業務。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市場線上交易正式啟動。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承擔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的運行維護,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承擔了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的運行維護。北京綠色交易所在生態環境部的支持下,正積極有序籌建全國自愿減排交易中心。產權交易資本市場在服務綠色低碳國家戰略,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方面,正發揮著舉足輕重的基礎性支撐作用。
2021年,產權交易資本市場完成環境權交易229.9億元,相比2020年(78.4億元)增長193.2%。
(五)招標采購類業務成為行業發展新增長點
招標采購類業務包括工程建設項目招標投標、機電產品國際招標投標、政府采購、醫藥衛生材料采購、企業采購等具體業務種類。產權交易行業開展招標采購類業務的時間不長,但近年來業務規模增長迅速。2021年招標采購類業務年交易額達2.24萬億元,相比2020年(1.2萬億元)增長86.7%。助力采購方節約資金1331.5億元,相比2020年(936.2億元)增長42.2%。A9A43BCA-049A-4E91-9D71-9ECCEC6BDEE7
二、融入改革發展大局,更好服務國家發展戰略
黨的十八大以來,產權交易資本市場不斷提升資本市場功能,以建設高標準、高質量、有效的產權交易資本市場為主題,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主線,主動融入國家發展戰略。2021年,產權交易資本市場在服務國資國企改革和國資監管,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實現與公共資源交易平臺融合發展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一)助力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
2021年,國企改革三年行動進入下半場。產權交易機構通過不斷提升市場化服務水平,助力各級國有企業分層分類、穩妥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在優選戰略投資者、完善公司治理、放大國有資本功能等方面取得新的成效。全年助力各類所有制企業完成混改項目1594宗,交易額2755億元。其中,國有企業以股權轉讓方式完成的混改項目,引入社會資本729.7億元;以增資方式完成的混改項目,引入社會資本345億元。合計引入社會資本1074.7億元。產權交易資本市場已成為助力國有企業推動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的重要操作平臺。
(二)實現與公共資源交易平臺融合發展
自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整合共享指導意見的通知》(國辦函〔2019〕41號)以來,產權交易行業很好地把握住歷史發展機遇,實現與公共資源交易平臺融合發展。重慶、山東、上海、廣東、江西、深圳等省份以產權交易機構為依托,成功組建省級公共資源交易集團。2021年7月,國家發改委點名表揚重慶、深圳探索產權交易與公共資源交易平臺企業化整合案例,稱贊重慶、深圳以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整合共享改革為抓手,創新實施公共資源交易平臺企業化運營,積極探索“有效市場+有為政府”。近年來,產權交易機構按照應進必進的原則要求,推動公共資源交易平臺覆蓋范圍逐漸擴大到適合以市場化方式配置的其他各類公共資源。在加快推進公共資源交易全流程電子化,破除公共資源交易領域的區域壁壘,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2021年,產權交易機構完成的公共資源交易達3.31萬億元,相比2020年(2.38萬億元)增長39%。業務領域覆蓋國有產權交易、工程建設項目招標投標、政府采購、醫藥衛生材料采購、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出租)、礦業權出讓和環境權交易等類業務。
(三)服務“一帶一路”國家倡議取得新成效
自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合作倡議以來,中國企業不斷加快國際化經營步伐,特別是在共建“一帶一路”方面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作為助力國資國企改革和國資監管的重要業務平臺,2021年產權交易資本市場積極發揮公開、公平、公正的資本市場功能,助力境外國有資產陽光交易、合規管理,確保境外國有資產在交易流轉過程中實現保值增值。據中國產權協會統計,交易發起方在中國大陸境內,交易響應方在中國大陸以外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或地區的項目,總共成交90.36億元;交易發起方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或地區)的項目,總共成交4879萬元。二者合計成交90.8億元,相比2020年(41.7億元)增長117.7%。
(四)助力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
近年來,產權交易資本市場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的要求,助力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探索新型發展路徑,開展了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抵押融資試點,規范建設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不斷提升鄉村振興金融服務水平,大力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各項努力取得了新的成效。2021年,完成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轉讓、資產轉讓、資產租賃、農村自然資源交易及招標采購項目688.9億元,相比2020年(609.2億元)增長13%。
(五)助力文化旅游體育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2019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9〕43號),首次在中央政策文件中鼓勵引導體育賽事活動承辦權、場館運營權通過產權交易平臺公開交易。三年來,北京、上海、廣州、山東、江蘇等地交易機構不斷創新體育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推動體育領域專業公司股權融資、體育設施招標采購和資產處置、體育場館運營與租賃、賽事承辦與招商、賽事轉播權、運動員轉會權、體育無形資產開發等類項目進場交易。2021年,完成文化體育旅游資產交易項目95.4億元,相比2020年(32.7億元)增長191.7%,有力推動了我國文化體育旅游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六)保障國有金融企業資產交易保值增值
2021年8月,經過嚴格的遴選程序,財政部公布了13家具有承辦中央金融企業國有產權交易能力的產權交易機構名單。同年11月,財政部印發《關于規范國有金融機構資產轉讓有關事項的通知》(財金〔2021〕102號)。這是繼2009年財政部印發《金融企業國有資產轉讓管理辦法》(財政部令第54號)規范國有金融機構股權類資產轉讓行為以來,專門就國有金融機構轉讓不動產、機器設備、知識產權等非股權類資產加以規范的一部部門規章。產權交易行業再次被賦予維護國有金融資本出資人權益,確保國有金融資產陽光流轉、實現保值增值的歷史使命。2021年,產權交易資本市場完成中央金融企業國有資產交易項目511.2億元,完成地方國有金融企業資產交易項目1582.1億元,合計2093.3億元。
三、積極投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產權交易資本市場揚帆起航正當時
2022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的頒布實施對推動以產權交易市場為代表的非標資本市場進一步助力要素資源市場化配置,全面深化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整合共享指明了行動方向,對推進要素資源市場化配置、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這也是繼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中發〔2015〕22號)以來,中央文件再次明確和肯定產權交易市場的功能定位和作用發揮。
據全國產權行業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顯示,自2018年3月平臺正式上線以來,平臺已完成和全國59家產權交易機構的數據對接。截至2022年4月12日,該平臺成交公示項目數14.6萬宗,成交公示總金額2.9萬億元;累計披露項目數38.5萬宗,累計披露項目總金額3.6萬億元。截至2022年3月底,綜合服務平臺瀏覽者通過平臺推介的項目跳轉到產權交易機構網站的有效次數達4.8萬余次。產權交易行業,產權交易市場信息化建設全國“一張網”的格局正在形成。A9A43BCA-049A-4E91-9D71-9ECCEC6BDEE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