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思遠


摘要
公共資源交易市場和產權交易市場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近年來重慶、上海、深圳、廣州等地先后成立了將“兩類市場”深度融合的企業集團。新成立的企業集團,要繼續保持自身在“兩類市場”的核心優勢,不僅要考慮做大市場規模和創新盈利模式的問題,還要從管理體制、戰略規劃、平臺經濟和生態構建方面進行謀劃,著力打造公共資源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的高標準區域市場。
關鍵詞
公共資源交易;產權交易;市場融合
公共資源交易市場的運營主體主要是事業單位的“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產權交易市場的運營主體大多是國有企業的“交易所”,組建企業集團將上述市場融合,從體制機制看是事業單位改企轉制加國有企業改革重組,從市場關系看是公共資源交易市場和產權交易市場(以下簡稱“兩類市場”)的新的融合,從平臺經濟看則是公共資源交易平臺與產權交易等要素交易平臺的整合共享[1]。因此,企業集團怎樣促進“兩類市場”高質量融合發展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一、“兩類市場”的比較分析
公共資源交易市場是政府從上而下推進整合建設的,具有鮮明的公益性特點,強調“統一制度規則、統一信息共享、統一專家資源、統一平臺服務”。產權交易市場由國資監管部門進行業務指導和監督,基本實現企業的市場化運作,具備資本市場功能屬性,是伴隨國資國企改革而壯大發展的。公共資源交易市場將國有產權交易作為主要業務板塊,產權交易市場同時又是公共資源配置的市場之一,以上兩者融合發展的基礎,在于交易平臺面向的市場主體有一定重合度,公共服務、交易方式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對廉潔風險防控都具有很高的要求。但無論從政策規定還是市場規律來看,“兩類市場”始終是“形態”相似而“姿態”不同。
(一)相同點
一是信息匯聚的市場。公共資源交易市場和產權交易市場都要求通過統一的交易平臺發布信息,各類交易項目匯聚后,減少了市場主體多頭搜尋信息的成本。同時,大量的交易項目信息,讓各類投資者和供應商聚集到交易平臺,讓各類專家、中介機構和金融服務機構提供交易配套服務,為充分發掘交易項目的市場價值提供了良好條件。
二是配置資源的市場。公共資源交易市場和產權交易市場都有一個總體目標,即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交易方式都包括招標投標、競價等,交易平臺通過優化交易服務,形成科學的價格發現機制,使有限的資源轉讓獲得最大的收益,有限的資源投入獲得最優的效益,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三是陽光規范的市場。公共資源交易市場和產權交易市場都將陽光規范作為立身之本,政府對各類項目的交易監督一般都有明確的規定,交易平臺則通過制度設計和系統流程確保各類項目交易公開、公平、公正和誠信,從源頭上預防權力尋租和腐敗事件的發生。
(二)不同點
一是功能定位不同。公共資源交易市場堅持公共服務的基本職能定位,項目主要來源于行政和事業單位,交易服務具有明顯的行政性和公益性色彩。黨中央、國務院聯合發文明確產權交易市場是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項目主要來源國有企業,交易服務具有直接融資、形成資產價值、資金聚集等資本市場基本屬性。
二是政策驅動不同。公共資源交易市場的政策驅動性較強,國家層面指導公共資源交易市場化改革,各地對各類交易項目基本實行“目錄管理”,要求納入目錄管理的項目“應進必進”。產權交易市場的要素市場化配置范圍非完全政策強制性,主要以服務國資國企改革為主線,通過集聚各類要素資源和市場化配置方式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
三是體制機制不同。公共資源交易機構大部分是事業單位,大多由財政資金保障運行,“非盈利性”直接決定市場化運作程度不夠高,拓展交易業務的內在需求不夠強。產權交易機構基本上都是企業,作為市場化經營主體,必須通過營收保障運行,拓展交易業務的內生動力較強,對人員管理有相對科學的激勵和約束機制。
二、需關注的問題
“兩類市場”融合發展有利于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高標準市場體系,但市場的融合不同于汽車的組裝,機械的對接很難實現項目從分散到集中、規則從分立到統一、系統從分設到聯通、信息從分割到共享的根本轉變。對于協調“兩類市場”融合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需要關注以下問題。
一是改革節奏的問題。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原本是兩種運行體制,在市場中屬于不同功率的“引擎”,各自在維護市場公平和效率方面均有自身的特點。公共資源交易市場按照國有企業的“功率”改裝,如何在確保公平的基礎上發揮效率,不是通過體制身份轉變就可以一步到位,而是需要設定科學合理的“改革參數”,發揮公共服務職能的優勢,提升完善市場運行的機制,并在實踐中不斷調試優化。
二是政策利用的問題。政策就好比交易市場的助燃劑,是改革的東風,公共資源交易市場和產權交易市場具有明顯的政策導向,融合發展一方面需要從完善市場運行的體制機制上下功夫,更需要從服務政府政策落地及資源引導上下功夫。比如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整合共享、要素市場化配置、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糧食安全、鄉村振興、碳達峰碳中和等,這些都是與交易市場建設息息相關,只有用好政策紅利,“兩類市場”的發展才會真正符合國家和社會需要。
三是服務標準的問題。公共資源交易市場的標準化程度高,在平臺系統數據規范、場地設施配置、交易服務提供、信息公開等方面均有相對統一的標準,公共服務的支撐作用明顯。產權交易市場強調市場化項目的“非標準化”,在中后臺服務標準體系建設上,以及運行的規范化、服務的便捷化對比公共資源交易市場的公共服務供給還存在提升空間。
四是資源整合的問題。公共資源交易市場的場地資源、專家資源和信息化資源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交易目錄是業務拓展的重要指南,但是市場化業務拓展經驗和活力不足。產權交易市場的“交易所”牌照資源屬于稀缺資源,市場動力較強,但公共服務資源的利用能力相對有限。兩者各有優勢和不足,有必要將平臺資源優勢整合、劣勢互補,重塑形成更加銜接緊密、協調聯動的交易平臺體系。3127436F-21BF-4A8F-9729-A3F2E240D1A6
三、融合發展的若干思考
“兩類市場”融合組建的企業集團,要實現高質量發展不僅是從平臺經濟戰略簡單考慮經濟發展目標,更多的要看重承擔的政府賦予的功能定位和社會責任,進一步發揮產權交易資本市場功能作用,深化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整合共享,創新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打造公共資源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的高標準區域市場。
(一)穩妥推進管理體制改革
由于事業單位的交易中心具有明顯的公益性質,長期編制化的管理體制立馬以企業化方式運營管理,迅速要求其完成市場化轉變短期會有一定難度。因此,融合“兩類市場”組建企業化的交易集團改革過程中宜以穩業務、優服務為先導,以完成交易中心事業單位改企的歷史任務為契機,同時通過拓展、延伸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功能,逐步帶動產權交易、碳排放權交易等各類交易業務進一步規范運作和做優做精。改革過程中,企業化運行的集團結合各類業務板塊布局和交易服務鏈條延伸需要,也要總結好各類事業部和子企業管理經驗,完善法人治理體系,確保整合企業改革工作的有序銜接。
(二)科學做好戰略規劃布局
市場融合發展關鍵點是發揮好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公共服務支撐優勢,以及“交易所”牌照資源業務拓展優勢,聚集更多要素資源上平臺。針對網絡平臺經濟特點和平臺型經濟的發展規律,結合公共資源交易市場和產權交易市場的自身基礎、業務特色、市場需求與競爭狀況,企業集團要站在服務政府中心工作、服務國資國企改革和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更大系統層面考慮戰略規劃,盡量避免自身劣勢,把握發展機會,讓自身核心競爭力與關鍵成功因素相匹配,確保企業在正確的跑道行穩致遠。
(三)完善平臺發展配套措施[2]
“兩類市場”的融合核心是交易平臺的整合共享,平臺經濟思維是題中應有之義。在企業運營方面,要創新交易平臺的資金投入與退出機制,通過科學、完善的資金投入與退出機制,保證交易平臺投資可進可退。在交易鏈條方面,要積極與交易平臺相關服務企業加強合作,建立互利共贏的機制,推動形成便捷高效的第三方服務體系。在數字化轉型方面,要加快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在交易平臺中的應用,提升數據分析處理、數據挖掘等后臺信息技術服務能力,為平臺運營提供更有力的信息技術支持。在業務拓展模式方面,要完善激勵和約束機制,對政策性交易業務和新拓展的交易業務,前期要加強中后臺管理創新的考核激勵,對市場化比較成熟的市場性業務加強經營指標的管理。在人才培養使用方面,要培育和引進交易平臺創新發展所需人才,為平臺經濟發展提供智力保障。
(四)規范引導平臺生態構建[3]
“兩類市場”的融合必定是交易服務生態系統的構建,企業集團要擺脫“只服務單邊使用者”的傳統思維,將交易平臺事業定位為服務“多邊群體”,連接各用戶群體之間的跨邊網絡效應,吸引更多交易主體到平臺上來。在優化營商環境的大背景下,要明確交易平臺生態系統中的平臺運營商和平臺交易雙方的權責,明晰平臺經濟壟斷和間接侵權問題及侵權主體的民事法律責任,保護平臺參與者的權益。針對平臺經濟生態環境的復雜性以及定價方式的特殊性,加強風險合規管理,引導平臺經濟健康發展。同時,把交易信用體系作為市場發展的重要基礎,結合公共資源交易領域既有的信用體系,打造政務、商務以及個人誠信的多維度信用體系,為平臺經濟發展保駕護航。對同城同類交易平臺要進行差異化發展,要避免低水平無序競爭,共同推進區域內平臺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王利.產權交易市場與公共資源交易市場的融合發展是要素資源市場化配置的必由之路[J].產權導刊,2021(9):42-47.
[2]王玉梅,徐炳勝.平臺經濟與上海的轉型發展[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4.
[3]徐晉.平臺競爭戰略[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3127436F-21BF-4A8F-9729-A3F2E240D1A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