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子茗
文獻綜述
對于“串式新聞”這種新型新聞樣態的研究并不多見,其中最為權威的表述來自雜志《新聞愛好者》(2018.1)傳媒觀察板塊中的《串式新聞:一種社交媒體的新聞樣態》一文。作者認為,“串式新聞”的每一個環節都簡潔明快,在用戶的轉發行為下呈“糖葫蘆串”形式,按照事情發展的邏輯不斷地進行信息補充與自我修正,實現新聞的局部真實與整體真實。但時過境遷,文中的案例和時代背景也需要更新。
“串式新聞”的新定義與新應用場景
“串式新聞”是一種社交媒體獨有的新聞傳播方式。與原作者認為的“串式新聞只能在微信與微博社交媒體平臺中存在”不同的是,筆者認為該新聞形式在今日應被表述為“以微博為發源地,在媒介融合的時代背景下迅速在網站、微信、新聞客戶端、短視頻平臺等場域之中普及”,其在形式上聯動多種平臺與媒介實現進一步生產,更加全面地向公眾展示相關事件的全貌,挖掘新聞價值。在今日“萬人皆媒”的應用場景中,“串式新聞”不僅適用于權威新聞媒體的過程新聞與對話新聞,還適用于每個普通網民的“參與式新聞互動”。
新時代終端融合,也為內容的相互串聯提供了便利。如《新聞聯播》于2019年8月24日入駐短視頻平臺,做出“將長視頻改為短視頻”“橫屏轉換為豎屏”“新聞表達轉向情感化表達”等種種改變,適應了當代的生活節奏與碎片化的傳播樣態,為用戶的“二次傳播”行為提供便利。
“串式新聞”的特點反映的新聞生產變革
新時代的互聯網精神是“開放、平等、協作、快速、分享”,筆者認為“串式新聞”在媒介融合的互聯網時代很好地契合了這五個特征。
語態更親近
在新媒體逐漸成為新聞生產重要生力軍的時代,“串式新聞”的敘事語體現出親近、輕松、活潑的特征。許多官方媒體在社會新聞的生產中也會根據具體的新聞內容選擇不同的報道風格。例如,2021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客戶端的“熱點”板塊發布新聞“一封‘舉報信三座城‘甜蜜接力”;當日晚21:01分,新華網在微信公眾號上對這一事件進行報道,題為“這封‘舉報信,‘糖分超標!”詳細敘述了陳玉露捐贈橘子事件的起因、發展、結果;緊接著,央視新聞官方公眾號原文轉載了新華網的報道,并在文章最上方補充懸念式導語:“近日,浙江臺州臨海市公安局的公開舉報郵箱收到一封特殊的‘舉報信,‘舉報人名叫陳玉露,是當地一位90后橘農?!?/p>
《人民日報》客戶端、新華網、央視新聞微信公眾號所構建的“串式新聞”,與傳統新聞媒體的嚴肅、權威的形象迥然不同,采用非正式語體與情感化文本引起互動,更顯親近。
參與更平等
在“串式新聞”中,用戶之間的參與與對話更加平等,被“串起來”的評論可能來自普通的網民,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參與評論。例如微博中普通的草根網民可以在明星大咖的動態下發表評論或進行轉載,有時候能夠得到偶像的回復;新聞傳播中的“平等”精神體現在:任何人都可以對某一消息或現象發表看法。
協作性更強
“串式新聞”傳播形式在媒介融合與社交媒體時代的第三個特點是“協作性更強”。社交媒體中的很多新聞不再單純地傳遞訊息,很多內容在給人們提供資訊的同時也在向外界尋求幫助,越來越多的人在互聯網上轉發評論,同時提供線索,不但有助于事件的迅速擴散,而且能夠豐富事件的細節,及時公開事件的最新進展,使相關人員掌握最新情況。例如“沈陽全城尋找9歲走失男孩”事件,網友們在轉發新聞事件的過程中提供個人線索,發布現場搜救情況,進行實況報道,并對事件進行個人分析,最終雖以悲劇收場,但仍體現了“串式新聞”的“協作性更強”這一特征。
傳遞更快速
“串式新聞”的第四個特點是“傳遞更快速”。作為一種過程性的碎片化報道形式,“串式新聞”的第一條通常是事件的“敘述”或“預報”,接著跟進事件的“過程”“結果”或者“評論與觀點”?!懊贤碇刍貒录本褪恰按叫侣劇笨焖佟⒓磿r報道的案例。這一事件從2021年8月5日中午到2021年9月26日引發了網絡客戶端、社交媒體平臺的持續關注,事件主人公登上航班、飛機入境、飛機抵達……每一次消息的更新都十分及時。
分享更廣泛
串式新聞在互聯網時代的最后一個特點是“分享更廣泛”。
信息實現廣泛傳播的有利因素包括:“受眾”與“傳播者”能夠直接對話,發表自己的看法,報道內容貼近現實生活等。這些有利因素在“串式新聞”普遍存在的社交媒體、客戶端、公眾號中都有所體現。另外,“串式新聞”將單一事件拆解成多個環節,每個環節都形成單獨的報道,報道數目的增加和時間線的延長也有助于事件吸引更多網友的分享和關注。
相近概念辨析
“串式新聞”與“迭代新聞”的比較
1.“串式新聞”與“迭代新聞”的共性
“迭代新聞”概念由美國學者保羅·布拉德肖提出,是一種新舊媒體過渡時期兩者進行融合與平衡的模式。這種新聞模式以互聯網為核心平臺,以專業人員和普通用戶的互動為主要內容,在不斷地“跟帖轉發、網民爆料、人肉搜索、輿論聲援、傳統媒體卷入”的過程中快速更新,逐漸逼近真相。
其一,在參與的模式與過程中,“迭代新聞”與“串式新聞”相似,都屬于“過程式新聞”,需要兩次以上的轉發,并且都需要對事件的細節進行補充,對過程與結果進行跟蹤,對事件的看法進行評論等。最終,通過這些跟進與反饋,逐漸接近事實真相。
其二,兩者在傳播的平臺上也有共性,以在社交媒體平臺的傳播居多。在媒介融合時代,社交媒體平臺自帶的社交屬性為兩種傳播樣態提供機會,如平臺中的“@”功能、話題功能、轉發與評論功能等。此外,平臺和其他媒介形式(如圖片、短視頻、新聞客戶端等)的兼容與聯動也為補充不同形式的內容提供了便利。
2.“串式新聞”與“迭代新聞”的差異2B7CCB68-5888-4D49-99B6-4EC09500785F
首先,在價值取向層面,“迭代新聞”強調的是快速性,“串式新聞”強調的是完整性。“迭代新聞”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強調“時效”與“話題”。而“串式新聞”一般是對一件相對客觀真實的事情進行簡單揭露,再由后續的參與者不斷對事實和觀點進行完善,“串式新聞”的根本目的并不是追求矛盾與沖突,而是強調新聞敘事的完整性。
其次,在內容生產層面,“迭代新聞”強調的是“人的主觀性”,而“串式新聞”強調的是“新聞性”。在“后真相時代”,“迭代新聞”極易使傳播者形成在了解事實之前急于表達的態度,卻失去了對實際的把握,出現理性的缺失,最終帶來一種討論愈演愈烈卻罔顧真相的“虛假狂歡”。然而,在“串式新聞”的生產中,專業的新聞內容生產者與用戶之間形成了一種以新聞為導向的議題,是當下社會新聞生產的良好現象。
最后,在傳播效果層面,“迭代新聞”往往會在結局未定時引發猜測與爭論甚至反轉,“串式新聞”通常是循序漸進地表達觀點與闡述事實?!暗侣劇币呀洺蔀樯缃幻襟w“退化儀式”的表征,如“西安一醫院醫生在手術臺旁‘自拍”事件就屬于典型的“迭代新聞”。
“串式新聞”與“層式新聞”或“樓層式新聞”的比較
“層式新聞”或“樓層式新聞”指的是用戶在以網站為代表的媒體上,搜索某一事件時,頁面將所有與之相關的新聞像樓層一樣排列。
1.“串式新聞”與“層式新聞”或“樓層式新聞”的共性
“串式新聞”與“層式新聞”或“樓層式新聞”都屬于“過程—細節”新聞,在這兩種傳播樣態中,新聞不再以事件的全貌出現,而是被拆解成詳細的細節與過程。
2.“串式新聞”與“層式新聞”或“樓層式新聞”的差異
“層式新聞”或“樓層式新聞”層與層之間的內容關系是平行的,圍繞某一主題展開;“串式新聞”在內容上有一定的時間順序或邏輯順序。例如,2022年5月12日在百度搜索引擎輸入“共青團成立100周年”,出現了以下內容:
直播回放,如:《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特別報道》《五四主題網絡直播活動》等;
資訊,如:《在青春賽道上奮力奔跑——各地共青團組織廣泛開展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共青團中央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等;
來自社交媒體與自媒體的原創視頻,如:《以青春之我,貢獻偉大時代》《中國共青團成立100周年主題宣傳片》《最青春——慶祝中國共青團成立100周年》等。
在搜索引擎中,與“共青團成立100周年”相關的報道按照某種順序排列,但是彼此之間的內容基本上平行且互不干涉。但是在微博上搜索這一話題,則能明顯感受到一種串式新聞“串聯”起來的邏輯,層層遞進。
此外,“串式新聞”與“層式新聞”或“樓層式新聞”出現的平臺也不同。前者一般在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體平臺上出現,而后者多見于各類新聞網站。
問題分析和解決辦法
內容全面但碎片化
“串式新聞”的第一個弊端是不能完整地敘述一個事件,而只敘述一個“中間環節”,使得新聞報道“碎片化”,文本的間隔、矛盾、差異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傳統新聞生產的統一性與連貫性。用戶必須從各種“碎片化”信息中找出內在的邏輯與聯系,歸納整理,以達成對事件的整體認知。
要想克服“串式新聞”碎片化的缺陷,一個好方法就是實現多媒介、多平臺的聯動,以長視頻報道、移動短視頻、圖文報道等多種形式共同完成對事件的完整建構。例如,2022年2月14日下午13:07和15:44,人民日報發布微博“蘇翊鳴出戰單板滑雪男子大跳臺資格賽”和“蘇翊鳴晉級”的報道,隨后封面新聞參與話題,并在封面新聞微博視頻號上發布蘇翊鳴高分動作片段,添加“第三跳蘇翊鳴摔倒”的報道,次日決賽前,人民日報再次重提前日的兩個話題,并增加“期待蘇翊鳴奪冠”的話題,15日下午14:10左右“蘇翊鳴奪冠”的話題被發起,微博平臺上不但出現微博視頻號剪輯的短視頻,還對抖音、快手、優酷視頻平臺的內容進行同步轉載,視覺中國、人民日報等媒體的攝影圖片也在微博中實現跨平臺聯動。在這一事件中,微博內部各大媒體持續跟進,同時站外網址、圖片、視頻等外部平臺的內容也實現了跨平臺聯動,把新聞5W要素呈現給用戶,克服報道不連貫的缺陷。
除傳統社交媒體外,短視頻平臺等新型社交媒體也實現了與第三方新聞聚合平臺之間的聯動(如“抖音”與“今日頭條”)。媒體可以在短視頻下方放置關于新聞內容的補充報道鏈接,滿足用戶深度探析的需求。
媒介倫理失范
媒介倫理失范問題也是“串式新聞”帶來的挑戰。個別自媒體在原始報道中語焉不詳,利用“串式新聞”帶來轉發與互動的行為,達到吸引流量的目的,導致一些反轉新聞的出現。
想要解決這一問題,不僅需要媒體人與新媒體用戶的自律,還需要平臺與專門的監管方對內容進行審核,所以應該加強對相關工作人力與資源的投入,切實阻斷虛假信息與謠言的傳播路徑,嚴厲懲罰違規傳播者。
“串式新聞”未來的發展趨勢
未來,我們將逐漸走進Web 3.0時代,更“通人性的互聯網”是時代的口號與愿景,無論是新聞還是其他內容,互聯網都會更加適應用戶的需求與偏好。新聞本身作為一種講求時效性的傳播方式,將愈發依賴新聞網站、社交媒體與客戶端。傳遞者與接受者之間的平等、直接的互動對話也只需一個“@”或者一個評論就可以實現。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串式新聞”將成為新聞生產進入“交流時代”的標志,真正意義上的“新聞對話”將成為現實。
參考文獻
[1]曾慶香,高紅梅.串式新聞:一種社交媒體的新聞樣態[J].新聞愛好者,2018(01):67-69.
[2]丁騁,張威.移動短視頻新聞的內在矛盾與解決路徑探究[J].當代電視,2021,(12):33-37.
[3]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4]曾慶香,陸佳怡,吳曉虹.兩極與互補:新媒體語境下的新聞樣態與圖景[J].新聞記者,2017(08):43-51.2B7CCB68-5888-4D49-99B6-4EC09500785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