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在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新征程中,黨中央就教育改革發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觀點,為我們新時代教育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把握好中央的教育精神、落實好國家的教育政策,是推進教育進一步改革發展的關鍵。《中國德育》特開設專欄,解讀教育的“頂層設計”,探討教育的“奮進之筆”,以期為教育改革發展助力。
摘要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一體化要從人的本質、辯證統一、實踐認識論的哲學高度,理解思政課的基本內涵、基本價值和基本方法,遵循課程本質內在規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實現循序漸進、螺旋上升上好思政課的目的。
關鍵詞
思政課一體化;人的本質;辯證統一;實踐認識論
作者簡介
楊志成,首都師范大學副校長,研究員,北京市學校德育研究會副會長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要把統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程,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1]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必須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思政課建設的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堅持從哲學高度深入理解和領會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基本內涵和價值取向,探索思政課一體化的基本方法。
一、從人的本質視角認識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基本內涵
認識人的本質是思政課建設的理論邏輯起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2]培養人是思政課的第一屬性、第一任務,而對人的本質的理解,直接影響思政課培養人這個任務目標的達成。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3]由此可見,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通過社會化,實現人的社會性,使人真正成為具有“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本質屬性的人,正是學校教育的重要任務。學校教育就是要使青少年不斷提升社會化水平,為其最終健康地走向社會,成為理解并具有“社會關系的總和”這一本質屬性的人奠定基礎。思政課正是通過核心課程的方式,系統規范地培養人的社會本質屬性的關鍵課程。
思政課是發展人的高層次社會關系屬性的必需課程。人的“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可以分為不同層次。比如,人與自我、家庭、家族、民族、國家公民、政黨與政治關系等。其中,人與國家公民和政黨與政治關系是體現現代人社會關系屬性的高層次關系,是人的社會本質發展水平的高級層次,是人參與社會活動的高層次素質需求。實踐證明,這兩種高層次社會關系一般不可能通過人的自我認知成長產生。學校思政課是全面培養青少年國家公民意識和素質,培養青少年了解和認同政黨和政治關系的不可替代的核心課程。有些國家雖然沒有開設專門的思政課,但也通過開設公民與社會、社會學習、政府與政治等課程試圖達到同樣的目的。可以說,以專業課程的方式,系統規范地培養學生具有這些高層次社會關系的基本知識、基本認同、基本參與能力是世界現代教育的共識和通行做法。
人的本質屬性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伴隨人的社會關系發展而逐步發展的。遵循人的本質屬性,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要按照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原則實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4]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要在遵循人的本質基礎上,把握不同階段人的本質發展的重點和關鍵,著重培養每一個階段的思想政治核心素養。如小學階段立足學生基本道德認知和法律啟蒙,培養學生道德情感與核心素養,引導學生在思想情感中,感性地形成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的基本認知和政治認同,培養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遠大理想和愿望;初中階段立足基本道德的理性認知和法律認同的行為規范,打牢思想品德與道德法治的思想基礎與核心素養,形成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的正確認識和發自內心的政治認同,能夠把黨、祖國、人民裝在心中,堅定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理性愿望和初步的理想信念;高中階段立足深化政治認同和法律認知,提升學生政治素養、尊重法律的能力和正確分析社會問題的必備品格,培養學生衷心擁護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增強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認同;大學階段立足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加強思想政治理論學習和研究,增強學生更加堅定的使命擔當,引導學生矢志不渝聽黨話跟黨走,切實成為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這些目標要求體現了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思政課開設原則,體現了尊重人的本質屬性和認知規律的政策導向。
二、從辯證統一的高度理解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基本價值
從人的本質角度看,人與社會是辯證統一體。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人與社會辯證統一內在關系實現的教育活動,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是使人融入社會、建設社會的必然要求。一方面,作為個體,人都需要通過兒童和青少年時期的社會認知活動,逐步構建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進而逐步融入社會,實現“社會關系的總和”這一人的本質的構建和實踐,真正成為人。其中,人融入國家公民關系,理解、認同甚至參與政治活動和政治組織,是人的社會性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另一方面,國家和政黨是現代社會人的主權與政治關系的法理表現形式,是人的社會關系的高級表現形式,因此從國家和政黨的角度看,每一個現代政府和政黨都需要不斷地培養對國家制度和政治綱領認同并為之存續而努力行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古今中外,雖然關于教育的理論和思想流派很多,教育實踐的方式方法觀點也豐富多彩,但所有的國家都堅持培養國家和社會發展所需人才這一重要教育功能,也就是培養社會發展、知識積累、文化傳承、國家存續、制度運行所要求的人。我國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5]由此可見,人需要通過教育融入社會,社會也需要通過教育培養制度存續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人與社會之間這種辯證統一的關系決定了思政課具有雙向價值。這就要求上好思政課必須統籌好人與社會的雙向價值,實現個人的社會性發展與社會發展的政治性認同相統一,個人價值需求與國家社會發展的公共價值需求相統一,從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雙向價值驅動,激發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驅力,實現內驅力與外驅力的有機統一。40337452-CF39-4E08-A258-AE78B6224B83
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必須堅持教育價值的多元統一。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立足基本國情,遵循教育規律,堅持改革創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為工作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6]習近平總書記從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五個方面提出了教育的工作目標,體現了教育的政治性價值、個體生命價值、經濟性價值和社會性價值的多元統一;從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四個方面提出了新時代教育的政治性目標要求,即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這是新時代思政課必須堅持的價值取向。
人與社會既然是辯證統一體,那么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就需從人與社會的價值統一視角,遵循學生成長規律,設計課程內容,選擇教學方法。比如在課程內容上,小學階段著重激發興趣和求知欲,進行道德啟蒙,把生動活潑的實踐活動與豐富多彩的課程學習相結合;中學階段注重開展體驗性學習和常識性學習,初步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和正確的價值觀,實現道德理解、情感體驗、社會活動和價值觀認同的融合;大學階段注重價值認同和道德選擇,重點采用系統的政治理論學習、問題情境分析與專業發展相結合的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堅持發揮思政課在課程體系中的政治引領和價值引領作用,統籌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推動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建設形成協同效應。
三、從實踐認識論的高度理解思政課一體化的基本方法
實踐認識論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核心要義,也是科學的認識方法。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從實踐的角度指出了人類認識客觀的本質方法論。社會存在是人在社會實踐中認知的客觀存在,對社會存在的認知需要人的主體實踐。思政課最核心的目的是培養青少年認同社會制度,積極參與社會建設。因此,思政課要通過人的社會實踐性認知,實現學生的社會認同。人對自我和社會的認知貫穿人成長的全過程,兒童和青少年時期更是人的社會認知的關鍵時期。因此,大中小學思政課都要從實踐認識論的角度構建思政課一體化實施方法,讓學生在實踐體驗、實踐分析、實踐發現中建立社會實踐認同,從而提高思政課立德樹人的實效性。
思政課的教學要尊重學生主體認知,注重以實踐作為思政課學習認知的主要方法。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了思政課改革創新“八個相統一”的原則,其中特別強調,“要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要高度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中,教育引導學生把人生抱負落實到腳踏實地的實際行動中來”[7]。這體現了對思政課實踐性教學的具體要求,對指導思政課改革,提高思政課實施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學校的思政課實踐中,很多學校都建立了具有創新性的實踐育人大思政課程體系。比如首都師范大學結合思政課內容和每年思政教育主題內容,開發了“行走的思政課”實踐課程體系,每年2 900多名學子參加社會實踐調研。他們行走祖國大地,調研教育發展,將師德踐行在千百所中小學校園中,書寫在上千篇調研報告里。每年近200支支教團奔赴全國各地開展支教活動,每年支教學生達5 000余人次。高中思政課也改變原來應試傾向,特別強調實踐育人,強調課程的綜合性和活動性。新版思政課課標強調了“學科內容的綜合性”和“課程實施的實踐性”,轉變思政課的知識傾向和應試傾向,尊重實踐認識論的學科認知規律,真正回歸思政課本質。
思政課是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也是實現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健康發展的重要課程。開設并上好思政課要尊重課程本質內在規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不斷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和水平。
參考文獻:
[1][2][4][7]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4-16.
[3]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5]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3(2).
[6]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09-11(1).40337452-CF39-4E08-A258-AE78B6224B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