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俊宇 田儒基
摘 ?要:我國本科生科研目前已經是本科生教育的重要部分,其對于本科生培養質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以本科生科研為研究對象,對我國教學型、教學研究型、研究教學型及研究型大學的本科生科研特點進行文獻綜述,從學生個體背景、外部環境因素分析本科生科研的影響因素,最后綜述本科生科研對學生發展產生的效果。提出課程設置、科研氛圍、指導教師和管理機制是影響本科生科研的主要外部環境因素,本科生科研從不同方面促進學生發展。
關鍵詞:中國大學;本科生科研;文獻綜述
中圖分類號:G640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2)15-0073-04
Abstract: In China, undergraduate research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Taking undergraduate research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ndergraduate research in China's teaching-oriented, teaching-research-oriented, research-teaching-oriented and research-oriented universities. The study analy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ndergraduate research from the individual background of students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summarizes the effect of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n student development. It points out that curriculum setting, research atmosphere, academic advisors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are the main extern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affecting undergraduate research, and undergraduate research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aspects.
Keywords: Chinese universities; undergraduate research; literature review
根據《教育大辭典(第3卷)》,本科教育(undergraduate education)位于高等教育的中間層,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標準分類》的第三級第一階段(授予大學第一級學位或同等學力證書)教育,與專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組成高等教育的三個層次,屬于高等教育的主干部分。可見,高等教育中大學生包括專科生(高等職業教育學生,簡稱“高職生”)、本科生、研究生。關于本科生科研的定義眾說紛紜。加州理工學院的莫科爾教授指出,本科生科研被用來描述探究性和研究型課程的教學活動。它包括學生在一個項目中做教師的研究助理,還包括學生自己設計自己的項目和公開科研成果。本科生科研是優秀本科教育的重要部分。
一、各類高校的本科生科研特點
我國本科生科研有了長足的發展,各類高校結合自身實際開展工作,呈現出一些特點。本科生參與科研更多的是從實踐教學方面推動的,即其作為實踐教學的一個子內容。目前,還未見到把本科生科研單獨作為貫通的平臺來建設的例子。
武書連主持的《中國大學評價》課題組把中國高校根據科研的規模分為研究型、研究教學型、教學研究型及教學型。教學研究型、教學型大學履行的人才培養職能和設定的人才培養目標和研究型大學不同,教學研究型、教學型大學的首要任務是搞好教學,完成傳授知識,完善學生基本素質的培養,同時使學生擁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形成一定的創新精神[1]。與研究型大學不同,在教學研究型和教學型大學中的本科生科研呈現出不同的特點。目前,學界對研究型大學的本科生科研關注比較多,對其他類型大學的情況研究比較少,寥寥的論文中基本都是論述性的,極少實證研究。
耿希峰等[1]認為,從學生素質、教師素質、課程設置、評價方式以及管理模式分析,教學型大學很難開展本科生科學研究活動,但依然可以創造性地在培養本科生時開展研究型學習與教學。他們建議首要任務是確立研究性學習與教學的教育理念,要為本科生科研提供管理上的平臺保障,最后要在開展課堂教學、實踐環節過程中實施合適的研究型學習與教學。考慮到對教學型大學本科生科研的研究文獻少,筆者嘗試從學人探討教學型大學的科研定位上看出端倪。不論是認為教學型大學的科研和教學是“客觀存在的一對矛盾,它們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關系”,還是強調“教學和科研是任何類型高校的兩項職能,它們相輔相成、相互依存、相互促進”,都是認為在教學型大學里教學中可以融入科研,這時就會發生本科生參與科研,但文章都沒有對本科生科研活動的具體形式等做出討論。
在教學研究型大學,大三、大四學生已經具備參與橫向課題的科研能力,參加橫向課題可以提高學習興趣,培養其成為具有相當經驗的合格人才。但如果處理不好科研與專業學習的關系,把過多精力投入到實驗室,就會本末倒置,出現課程考試不及格現象。師生方面的特點是,本科生對“科研活動”認識模糊,參與科研態度不正確;教師的帶教積極性下降,師資力量明顯薄弱。安徽大學學者對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研究認為,教師缺乏培養本科生科研的能力,而且培養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機制尚不健全,加之社會環境浮躁和就業壓力,構成了教學研究型大學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的主要障礙[2]。但也有研究指出,有必要對全體或絕大多數的低年級本科生開展科研方法訓練,國內教學科研型大學實際上已經具備開展這方面工作的師資。
研究教學型大學的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培養并重,在任何時候,本科生教育都是基礎,還要具備相當規模的研究生教育。研究教學型大學在推動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建設中具有重要作用,在經濟文化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擁有更加突出的作用。朱嫻、吳澗[3]的研究顯示,在研究教學型大學中學生積極參與各類學術科技競賽、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成果頗豐,學生作品在國際交流中嶄露頭角、學生科研能力的提升助推就業。同時問題也很突出,大學生獨立科研意識和能力有待提升,指導教師積極性不高,科研成果轉化應用率不高,大學生科研經費支持力度不夠。
研究型大學則是開展本科生科研最活躍的大學類型。研究型大學的本科生教育注重學生的科研意識、科研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為本科生提供比較多的科研訓練機會,以便于學生盡快進入科研領域,接觸學科的前沿。據不完全統計,國內所有的“雙一流”高校都已經出臺了鼓勵和支持本科生參與科研創新活動的文件和配套管理辦法。
二、本科生科研的影響因素
本科生科研的影響因素可以從內在因素和外部因素兩個方面探討,內在因素就是本科生自身的情況,外部因素即本科生所處環境的情況。有學者指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一個包括人文環境、科研環境、學術環境、實踐環境和制度環境等在內的生態系統。大學要建設這個生態系統,營造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生態環境[4]。在環境因素既定的情況下,本科生科研的決定性因素還是在本科生本身,他們的各種條件與素質將是影響其參與科研的重要因素。
(一)學生個體背景
按照阿斯汀的學生參與(Student Involvement)理論,學生在有意義的大學生活中投入的時間和精力越多,學生從其中獲得的收獲就越大。學生參與科研是重要的學生參與形式,勢必會對其自身的發展帶來影響。但顯然并非所有的本科生都積極參與科研,他們中有什么樣的規律呢?大多數參與科研的本科生擁有較好的心理品質,如毅力、責任心和心理承受力等。本科生的性別和年齡、是否當班干部或團干部、是否當學生會干部以及課程考試成績等對其參與科研具有顯著的影響[5]。不同背景學生參與科研有顯著性差異,男生、高年級本科生、理科生、考試成績好的學生、擔任過學生干部的學生、北京生源學生和打算畢業后讀研的學生,他們的科研活動參與度更高[6]。本科生參加科研活動,就在教學過程中加入研究性學習,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以及戰勝困難的毅力。如果從研究性學習的表現看,相關研究也支持了上述觀點,男生喜歡探究式學習的程度學生,參加教師課題研究與自己申報課題的意愿都顯著地高于女生,他們參與課堂討論的積極性也顯著地高于女生;理工科學生對自主探究式學習的喜歡程度顯著高于文科,其參與課堂研討、參加教師的課題項目以及自己申報課題的意愿也略高于文科生,但未達到顯著性水平;畢業意向為“讀研”的本科生從事研究性學習的意愿總體上高于畢業意向不確定的本科生,特別是參加教師的課題與自主申報課題的意愿顯著高于畢業意向不確定的本科生。但本科生研究性學習意愿的學校類型差異沒有顯著性,985與211院校本科生的研究性學習意愿不比地方本科院校學生高,前者參與課堂討論的積極性甚至明顯低于地方本科院校的學生。
當代大學生有比較高的創新熱情,但大多數學生“等、靠、要”思想嚴重,缺乏科學精神。這主要是受中國過去的教育方式和理念的影響,學生習慣于被動地接受知識、滿足于獲得書本知識,對課本、課堂以外的知識獲取不夠,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的培養與訓練不足,導致學生的學習動機不強、抱負水平低、自學能力和發現問題能力差等普遍存在。從醫學本科生的情況看,科研參與水平與其科研興趣沒有明顯相關,無論是否參與科研均對科研有比較濃厚的興趣[7]。當然,另外的研究成果表明,大三醫學本科生的“高創造力傾向”促進學生參與大學生科研項目。
(二)外部環境因素
課程設置打下的基礎。科研環境包括“調動和激發學生對科研創新的興趣,教給學生最基本的科研與創新方法,充分利用第二課堂”,但目前大學中很少為本科生開設專門的研究方法、思維訓練課程,第二課堂作為團學活動的主陣地,思想教育色彩濃厚,具有大眾性和娛樂化等特點,對批判性思維關注不足。在日常的課程傳授中,“教學模式單一”,單向灌輸多,雙向互動少,研究性學習沒有深入人心并得到廣泛開展。與課程相關聯的是學分,一方面是我們的教學計劃中與科研參與有關的課程少,課程結構不夠優化,另一方面是我們的本科畢業應修學分數偏高,體現了一種嬰兒填喂式安排。本科教育學習量過高將導致過度教育和浪費,擠占學生自我學習和消化思考的時間,也擠占教師的科研時間而導致雙重浪費。研究表明,本科教育的適度學習量應該在130~140學分之間[8]。實際上,我國大學的本科畢業要求鮮有低于140學分的。
科研氛圍形成的導向。科研氛圍經過沉淀、歷練可以形成校園文化的一部分,全校師生共同認可的一種探索、求真的創新精神能激勵本科生積極參與科研。即使沒有上升到文化層面,在潛移默化中影響本科生的科研行動,他們周圍的環境、獲得的訊息依然是重要的外部影響因素。“許多學生特別是大一、大二的學生未能參與創新科研是因為對此不了解[9]”,他們對科研團隊的組建、科研項目的申請知之甚少,有效的信息渠道竟然是高年級學生的口口相傳。問卷調查和質性訪談都顯示,目前本科生參與科研活動的最主要的途徑是自主聯系[7]。做得比較好的高校即使能保證“官方發布”本科生科研信息,也難以顧及對典型榜樣的宣傳以及對本科生科研成果的生動展示。
指導教師發揮的作用。“如果可以正確處理好科技活動過程的師生定位,找到突破點,課外科技活動仍將是發掘具有科研潛力的學生,實現學生和導師雙贏的有效平臺[10]”。這里的前提在于教師有積極性去指導本科生參與科研。教師自身科研水平、時間精力的限制,以及學校出臺的激勵政策或者對其工作量計算的保障力度,則直接影響到教師的指導作用的發揮,從而成為影響本科生參與科研的外部因素。美國的研究表明,與參與科研的本科生獲益相比,指導教師的收獲似乎是不平衡的,博耶教育委員會的研究報告也認為對教師的付出缺少激勵或補償。師資力量是否足夠也是影響教師指導本科生科研活動的因素,但研究者對此的觀點相左。張瑛認為“目前高校招生規模的擴大會造成師資力量不足,教師無暇指導學生開展科學研究的訓練”。有的研究卻指出,國內教學科研型大學已經具備面向絕大多數的低年級本科生展開科研方法訓練的師資。
管理機制運行的效果。我國大學大多都在開展本科生科研,但有相當多是在教育主管部門的要求下進行的,他們的工作局限在科研立項、答辯結項上。除了研究型大學,很少有大學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負責此項工作,管理機制落后,更談不上對本科生科研的咨詢服務。如果對本科生參與科研過程的管理不善,對提高學生科研實踐能力,強化專業知識與技能的綜合利用,培養學生嚴謹、求實、創新、認真的科研作風效果不佳,那么將引起學生過于關注科研津貼、科研成果,而對參與科研過程的自我要求降低。設立創新學分的初衷是引導本科生參與科研,但如果作為必須完成的學分,有的學生參與科研立項屬于無奈的選擇,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本科生科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9]。而學校對在科研訓練項目和實踐創新活動中獲得優異成績或在科研上有專長的學生實行獎勵,替代任選課程學分,免修一些公共課或不感興趣的課程,專心致力于研究,則可以培育一批在某一方面確有特長的創新型人才。
三、本科生科研的效果
大學生參與科研,能夠改變單純的教師傳授知識,在教學過程之中引入科學研究的因素,使學生在接受知識時能夠親身感受發現和探索知識的樂趣和激情,進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將促使學生在學習中慢慢地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參與、積極思維轉變[11]。早在1999年,江漢石油學院的范山鷹、袁少軍指導幾名本科生開展業余科研(指校團委號召學生課余時間參加科研)。他們認為,通過業余科研的訓練,幾名學生都不同程度地在思想品德、科學態度、綜合能力等方面得到鍛煉和提高。這些效果從學生對科研的認識、學生能力和對教師本身的促進等幾個方面體現出來。2010年,北京市教委高教處則指出,實施北京市大學生科學研究與創業行動計劃,帶動廣大本科生得到科學研究與發明創造的訓練,改變培養過程中實踐教學環節薄弱,動手能力不強,以及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推廣研究性學習和個性化培養的教學方式,形成創新教育的氛圍,推動北京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育質量。
有的研究分析了本科生參與具體科研項目的效果。大一大二的學生參加科技類志愿服務活動,加深了對生物知識的理解,培養了實踐能力,提高了學習興趣,養成了科研素質,為進一步學習和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礎[12]。有學者認為,“開放式科研參與型實驗課”能培養本科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科研素質,鍛煉本科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也有研究對本科生科研的效果并不樂觀,其調查顯示,大學生參與科研活動的主要動機是促進自身發展,提高科研能力、社會實踐能力和為將來做準備等;但除了促進專業學習外,大多數被試對參與科研活動在其他方面的作用都持中性回答[5]。更多的研究則認為本科生科研行為與其個體發展之間具有關聯性。本科生參與科研活動對自我認知水平和社會性能力的發展都有顯著性幫助,學生參與科研活動越多,越能體會到自身認知水平與社會性能力的提升[6]。
參考文獻:
[1]耿希峰,馬麗枝,曲貴海.教學型大學本科生的研究性學習與研究性教學[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6):148-150.
[2]賀文慧,李光龍.教研型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探究——基于安徽大學的調查[J].高教論壇,2012(4):71-73+86.
[3]朱嫻,吳澗.研究教學型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訓練現狀與對策研究——以云南大學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12(5):108-112.
[4]宮麗華.高校要著力營造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生態環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3):48-50.
[5]陳傳鋒,闕云艷,張小芳.大學生參與科研活動狀況的調查報告[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31(6):94-99.
[6]李湘萍.大學生科研參與與學生發展——來自中國案例高校的實證研究[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5,13(1):129-147+191.
[7]李舍予,鄒秀和,劉嘉銘,等.醫學本科生科研參與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的調查研究[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11,32(11):64-65+70.
[8]盧曉東.論學習量[J].中國高教研究,2015(6):38-48.
[9]仲秀風,丁燕,王思勤,等.關于大學生參與創新科研的調研[J].文教資料,2014(6):132-133+140.
[10]葉錦韶.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在科研人才培養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3(26):23-24+27.
[11]常運瓊.大學生參與科研實踐與地方院校創新人才培養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31(12):131-133.
[12]陳曉萍,鄭東方.大學生志愿者參與學校科研活動初探——以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為例[J].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28(3):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