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偉全 涂劍 李國慶 劉映 賀冬秀 易嵐

摘 ?要:現有的生物醫藥人才培養模式存在諸多弊端,導致人才培養與實際脫節。醫藥院校應有力整合高校、企業、醫院、政府的力量來協同培養生物醫藥人才。經過近十年的探索和實踐,南華大學開創一條符合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要求又具有南華大學特色的 “四元+四協同”的多元化生物醫藥人才協同培養新體系。
關鍵詞:多元化;生物醫藥人才;協同培養機制
中圖分類號:C961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2)15-0173-05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drawbacks in the existing training mode of biomedical talents, which leads to the disconnection between talent training and practice.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integrate the power of universities, enterprises, hospitals and the government to cultivate biomedical talents. Through nearly ten years of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as created a new system of "four elements plus four synergies" which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biomedical industry and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Keywords: diversification; biomedical talents; collaborative training mechanism
黨的十九大報告將“健康中國”作為國家戰略優先發展[1]。生物醫藥產業是“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現階段急需突破的“卡脖子”領域之一,例如治療腫瘤、罕見病等疾病的創新藥物嚴重依賴進口。在中美“脫鉤”的大背景下,只能依靠自身努力來解決這一被動局面。近年來國家更是投入近百億資金實施了“重大新藥創制計劃”,雖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跟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生物醫藥產業整體差距并未明顯縮小。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高校培養的生物醫藥人才無法滿足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需求是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因為生物醫藥產業整體的發展,需要產業鏈(研究,生產,質量監督,銷售,使用)各個環節創新人才的支撐,更需要產(企業)、學(高校)、研(科研院所)、醫(醫院)的協同聯動。這也導致生物醫藥行業的發展對優秀人才的需求不斷提高,呈現多元化趨勢,除原有應用型(技術型)外,還有創新型[2]、創業型[3]、社會服務型[4]等。多元化的人才需求為高校培養生物醫藥人才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也給高校提出了如何培養多元化的生物醫藥人才這一命題。
一、我國現有生物醫藥人才培養模式存在諸多弊端
醫藥院校致力于為生物醫藥企業、醫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醫院培養高層次藥學人才,而現階段我國藥學人才培養出現了明顯的“供給側”結構性矛盾——培養的高層次創新型、創業型等藥學人才數量不足,質量不高,遠遠無法滿足國家發展戰略、醫藥行業和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目前,傳統單一的生物醫藥人才培養模式已很難滿足飛速發展的社會現狀對人才的需求,藥學院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就是如何打破傳統的培養模式,合理地設置各種課程體系,高質量地培養生物醫藥人才,以滿足社會的需求。近年來,歐美國家在藥學教育上多方積極探索,總結了很多先進經驗,形成了具有本國特色的藥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比如美國的6年制藥學博士(Pharm.D)學位教育(這里的藥學博士是一種專業學位)[5]。日本的藥科大學和歐美相比在基礎科學教育方面加大了力度,20世紀90年代日本藥學本科畢業生到醫院和社會藥店的比例超過了60%,這促使日本加強了藥學生臨床實習和醫療系統方面的教育,2006年日本全國國立、公立大學藥學部修改了原來的4年制本科教育,設置6年制以及“新”4年制兩種獨立的本科藥學教育體系。在教育模式方面,歐美及日本更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善于鼓勵學生在實踐中拓寬知識領域,這是我國藥學教育所不及的。美國、日本的藥學教育模式,對我國藥學教育有一定的借鑒作用。近十幾年來,我國從事藥學教育的高等院校,特別是傳統的藥學教育“老五校”在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藥學教育模式方面走在了前面,形成了具有各自特點的教育模式[6],盡管我國藥學人才培養上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仍存在培養模式單一,培養過程過于封閉,過于重視制藥工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而忽視創新研究人才、藥學服務型人才特別是創業型人才的培養等問題[7-8]。造成所培養的學生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難以應對較復雜的學科交叉問題,使得我國培養的優秀藥學人才儲備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生物醫藥行業的發展??偠灾?,有關高校對此應有充分的認識,并結合自身辦學實際,積極籌劃,逐步推進,通過學科體系的構建,與行業企業積極互動,在推動產業體系發展的同時,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9]。
二、協同培養是實現多元化生物醫藥人才培養的必經之路
近年來,我國不少普通醫藥院校在生物醫藥人才培養方面結合自身實際條件也進行了大量探索,比如導師制、興趣小組制和全方位培養機制等[10-11],取得了一定成效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培養的藥學專業畢業生大多為應用型,主要到企業的生產一線工作,少數為社會服務型,到社會藥房或醫院藥房工作。隨著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特別是2014年9月李克強總理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口號后,生物醫藥企業對創新、創業人才的需要大大增加,原有的單一人才培養模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時代的需求。而僅憑高校一己之力很難完成上述使命,它需要校校(高校與高校)、校企(高校與企業)、校醫(高校與醫院)、校地(高校與地方)等多方協同培養。作為我國生物醫藥人才培養的主要搖籃,醫藥院校必須緊緊抓住“多元化人才協同培養”這一核心,從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學生發展、協同機制和管理制度等方面進行創新與實踐,主要解決以下核心問題:地方高校如何協同有關力量培養多元化的生物醫藥人才?這個問題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1)多元化生物醫藥人才培養的內涵。時代和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要求進一步明晰生物技術、藥學等專業多元化人才的培養目標和內涵。生物醫藥產業需要什么樣的生物醫藥人才我們就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需求多樣化,培養目標也必然多元化。(2)同誰協同培養多元化的生物醫藥人才。針對生物醫藥多元化人才培養的多元化目標,除了整合已有的校內資源(學科、專業、課程、教材等)外,還必須走出校園辦教育,通過校-校、校-企、校-醫、校-地協同培養多元化人才,避免走封閉化的老路。從而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科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
三、對我國多元化生物醫藥人才協同培養機制的思考和探索
個人認為多元化生物醫藥人才協同培養機制應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一)多元化人才培養方案的探索。(1)應根據時代要求及時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圍繞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發展需要,征集多方意見(學校方,學生,實習單位,用人單位)不斷完善多元化人才培養方案,努力彰顯協同教育特色。(2)緊扣多元化人才培養目標,全面加強課程體系建設。圍繞多元協同人才培養目標,將生物技術、藥學專業扎實的基礎教育與生物醫藥行業用人單位對專業知識的需求有機結合,對原有課程體系進行整合和完善。(3)教材及教學資源建設。圍繞多元化生物醫藥人才培養目標,堅持廣覆蓋、保質量、重實效的原則,以滿足師生需求為出發點,堅持育人為本,積極開展教學資源建設。(4)完善質量監控體系和教學管理制度,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圍繞多元化人才培養目標,以提升教學質量為核心,將多元化人才培養工作制度化、規范化。(二)協同培養機制的探索。(1)應加強“產學研用”一體化建設,建立人才共育合作機制。學校與企業、醫院、科研機構、地方政府等單位相互協作,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強大的研究、開發、生產一體化的運作系統,共同發揮對人才培養的協同作用。(2)突出“雙師型”建設,建立配套的生物醫藥人才培養的師資隊伍。在學校與企業、醫院、科研機構、地方政府等單位等相互配合協作中,依據“雙方聯動、雙崗交替、雙向培養”的師資隊伍建設思路,著力打造一支教育理念先進、勇于探索創新、改革意識較強、專業素質較高,“教學、科研、管理、實踐”能力兼備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四、南華大學在多元化生物醫藥人才協同培養方面的主要實施過程
南華大學分別于2000年、2001年開辦了生物技術、藥學專業,近二十年來,兩個專業已為社會培養輸送了近4 000名本科畢業生。近年來,南華大學藥學院在生物醫藥人才協同培養方面結合自身實際條件進行了大量探索,其主要實施過程如下:(1)廣泛調研。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凝練我校生物醫藥人才培養的新思路。(2)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圍繞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發展需要,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努力彰顯多元協同教育特色。(3)緊扣多元化人才培養目標,全面加強課程體系建設。圍繞多元協同人才培養目標,對原有課程體系進行整合和完善。一方面,將相對獨立的專業課程及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注重課程的綜合性,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另一方面,加強基礎課與專業課之間的銜接,突出實踐創新課,加大選修課比重,形成多元化課程體系。(4)教材及教學資源建設。一是根據不同課程的特點,精選內容,科學整合,編撰相關理論與實驗精品教材,以教材建設促進課程建設。二是不斷豐富優化網絡課程資源,為提升學生自主學習和實踐創新能力提供條件。三是發揮南岳生物資源優勢,進行野外實習,通過標本、圖譜、圖庫建設,提高教學效果,拓展學生視野。四是采取積極措施,促進科研資源有效地轉化為教學資源,不斷豐富實踐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5)加強“產學研用”一體化建設,建立人才共育合作機制。 生物技術、藥學都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僅靠學校資源很難完成對人才的培養任務。學院的生物技術和藥學專業在近20年的辦學中一直緊抓與企業、醫院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如學校的三所附屬醫院、衡陽市中心醫院、衡陽市食品藥品檢驗檢疫中心、湖南省新合新藥物有限公司、浙江奧翔藥業有限公司等。產業、學校、醫院、科研機構等相互配合,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強大的研究、開發、生產一體化的運作系統,共同發揮對人才培養的協同作用。(6)突出“雙師型”建設,建立配套的生物醫藥人才培養的師資隊伍。依據“雙方聯動、雙崗交替、雙向培養”的師資隊伍建設思路,著力打造一支教育理念先進、勇于探索創新、改革意識較強、專業素質較高,“教學、科研、管理、實踐”能力兼備的“雙師型”教師隊伍。(7)完善質量監控體系和教學管理制度,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一是切實落實“以本為本”的教育理念,對日常工作進行精細化管理和監督。二是結合生物醫藥專業特點及“產學研用”一體化建設目標,構建實踐、實習環節的管理和監控體系。三是完善畢業生質量跟蹤調查制度,建立畢業生和用人單位信息反饋平臺,不斷完善培養內容,確保人才培養質量。
五、南華大學在多元化生物醫藥人才協同培養方面取得的實踐成效
(一)瞄準生物醫藥多元人才協同培養目標,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方案
有針對性地修訂生物技術、藥學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計劃,新制定了藥學協同創新實驗班的人才培養方案,并于2015年成立了藥學創新協同實驗班。新的培養方案中減少了理論課學時,增加實驗課學時,同時實驗課的綜合性、設計性得到加強,另外同時增設“創新創業課程群”體現國家對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要求。2017版培養方案中,生物技術、藥學專業培養方案增加了創新創業課,并邀請了浙江奧翔藥業有限公司等公司的高管來給學生上創業課。
(二)建立了適應生物醫藥人才培養目標的多元協
同課程體系
創新實踐教學體系,學生實踐創新能力不斷提升。構建了由實驗教學、科學研究、畢業實習、社會實踐等各教學環節聯系密切、互為補充的實踐教學體系,體現了“產學研”三結合的思想。
(三)教材及教學資源建設成果顯著
近年共編寫教材13部,其中主編5部,副主編5部,參編教材3部,相當一部分教材為“全國高等院校藥學類創新型教材”。此外還編寫了選修課講義、留學生全英語實驗講義等。形成涵蓋理論、實驗、學習指導組成的系列教材。
(四)建設不同類型的實習基地,為多元化人才協同培養打下堅實基礎
通過逐年建設,目前已有藥學實踐教學基地近9家,分為“四類三層次”建設和管理,即“科研類”“生產制劑類”“醫藥流通類”“臨床藥學服務類”,為學生提供感性認識、見習實訓、頂崗實習三個階段的實踐教學活動。通過與湖南省新合新藥業有限公司、浙江奧翔藥業有限公司等企事業單位簽訂“生物醫藥人才培養協議”,形成學校與市場雙主體共同培養生物醫藥專門人才辦學格局,使人才更加滿足市場需求。
(五)校企醫密切配合,切實提高師資隊伍能力和水平
通過建立生物醫藥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共同體和高水平師資共享機制,目前承擔藥學學生校內外教學活動的企事業以及醫院兼任教師有30多位。邀請具有臨床經驗的醫生或藥師給學生主講藥學綜合知識與技能等課程,受到學生的歡迎,對藥學服務型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六)形成“三全育人”的人才培養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
吸納醫藥企事業單位專家意見,修訂了《畢業實習管理規則》、《畢業實習考核方式與成績評定辦法》、《藥學院本科畢業論文管理規定》等管理規定。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全員、全面、全程“三全育人”的人才培養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
(七)適應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要求,培養優秀的多元化生物醫藥人才
所構建的協同培養多元化人才培養體系有力的提升了相關專業學生的創新、就業、創業和社會服務的能力。2020年12月南華大學藥學院與湖南新合新集團校企協同培養基地獲批湖南省首批現代產業學院-“南華大學現代生物醫藥產業學院”及“湖南省普通高校校企合作創新創業教育基地”,這標志著南華大學經過多年摸索的多元化生物醫藥人才協同培養體系獲得實踐的檢驗和社會的認可。
六、南華大學在多元化生物醫藥人才協同培養方面取得的理論成果
南華大學緊緊抓住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對人才多元化需要這一重點,通過大量研究和實踐揭示生物醫藥多元化人才的內涵:即創新型、應用型、創業型和社會服務型。同時打破以往人才培養單一化、格式化、封閉化的弊端,有力整合高校、企業、醫院和政府的力量來協同培養生物醫藥人才,經過近十年的探索和實踐,開創了一條既符合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要求又具有南華大學特色的 “四元+四協同”的多元化生物醫藥人才協同培養新體系,如圖1所示。“地方高校生物醫藥多元化人才協同培養的創新與實踐”項目獲得南華大學2019年教學成果二等獎,“生產實踐+藥物研發”雙軌聯動的獨立學院應用創新型藥學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項目獲得2019年度湖南省教學成果三等獎。
總之,我國高校人才培養方式有三大弊端:培養方案格式化,培養模式單一化,培養過程封閉化。特別是培養過程的封閉化,導致了我國高校培養的人才與產業需求嚴重脫節,導致企業必須對應屆畢業生花大量的精力進行上崗培訓才能滿足工作要求。所以多元化生物醫藥人才的培養僅靠高校單打獨斗,封閉化培養,無異于閉門造車,顯然不能達到人才培養的目的。協同培養是高校多元化人才培養的必然之路。作為地方醫藥院校必須通過摸索實踐,逐步實現校-校、校-企、校-醫、校-地等多方來協同培養多元化的生物醫藥人才,以滿足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要求。
參考文獻:
[1]李悅,羅躍娥,王文潔,等.“健康中國”背景下藥學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J].衛生職業教育,2019,37(24):9-11.
[2]劉陽,雷小勇,鄭興,等.優化人才培養方案促進創新型藥學人才培養[J].衛生職業教育,2020,38(23):3-4.
[3]劉月新,林燕,徐菲.構建藥學類學科競賽平臺,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J].廣東化工,2018,45(2):163-164.
[4]劉欣.藥學服務型人才培養方式研究與實踐[J].產業科技創新,2020,2(13):125-126.
[5]王欣然,姚文兵.“健康中國”戰略背景下的高等藥學教育改革發展的挑戰與思考[J].醫學教育管理,2016,2(6):729-733.
[6]邵偉,張泰松,張娜,等.構建藥學教育創新體系多層面培養創新人才[J].藥學教育,2014,30(6):15-18.
[7]黃銳,于桐芮.多元融合協同視角的地方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8,34(12):10-12.
[8]杜保鵬,馬艷粉.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弊端及其成因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0(6):37.
[9]蔡志奇.高校構建“藥工融合”學科體系的基礎研究[J].藥學教育,2017,33(1):5-11.
[10]謝偉全,謝志忠,賀冬秀,等.普通高校全方位培養藥學專業人才的探索[J].藥學教育,2018,34(5):6-9.
[11]梁璐,杜玲然,林忠曉,等.藥學專業“產-學-研”協同育人模式的探索[J].廣州醫科大學學報,2019,47(6):116-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