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秋韻




中韓貿易再次傳來好消息。
2022年2月1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正式對韓國生效。據韓國政府近期向國會提交的評估報告顯示,韓方認為RCEP生效后20年,韓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平均每年將多增長0.14%,占據韓國每年進出口總額近1/5的中小型企業將受益顯著,該國對外貿易或將再度重現其“經濟騰飛時期”的輝煌。尤其是對正在尋找疫后新增長動力的中韓兩國來說,RCEP更是為雙邊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創造了諸多利好,事實上這種利好已經逐漸在資本市場中兌現,且覆蓋面還在增加。
隨著RCEP生效范圍擴大,中韓貿易發展已然進入了“下半場”。在此背景下,無論是在場內翹首以盼的兩國企業與消費者,還是在場外觀望、靜待機遇的其他成員國,把握住這一次的市場機遇無疑意義重大。
RCEP將為中韓貿易帶來什么?
此前,中韓貿易互惠的第一個突破是于2015年簽訂的中韓自貿協定。該協定范圍涵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等17個領域,自由化比例稅目超過70%,更被韓國《東亞日報》稱為“推動兩國邁入零關稅時代的加速器”。但即便如此,當年包括電子、鋼鐵等在內的30%超敏感產品依然未能入選韓國減免關稅對象,關稅整體降幅也較低,可見其背后的“貿易保護”陰影并未完全消散。
而反觀RCEP中相關的條文規定,整體上,中國將對86%的韓國產品關稅最終降為零,其中38.6%的韓國產品關稅在協定生效時立即降為零;韓國對86%的中國產品關稅最終降為零,其中50.4%的中國產品關稅在協定生效時立即降為零。
其中,韓國市場向中國農產品作出了重要開放。以中國產的鹿茸為例,韓國作為傳統的鹿茸消費大國,占中國鹿茸出口總量的80%,此次將其關稅降為零,對中國產商與韓國消費者而言都意味著巨大的實惠。此外,糊精、改性淀粉、干貝等一眾農產品也立即實施零關稅或將實行更低稅率,這是韓國給予所有自貿協定中的最優待遇。
同時,備受關注的中韓兩國傳統優勢產業也將得到更多出口機遇。“中國的機械裝備、電子信息、化工以及韓國的鋼鐵、汽車和化工等產業都會受益,這些老牌產業會更加靈活地進行產業布局,建立更精細、完善的產業鏈分工體系,降低產品的最終生產成本,為兩國產業深度合作開辟廣闊空間。”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李天國坦言。
“我們需要從韓國進口大量的汽車零配件。經過海關一對一享惠方案設計,了解到韓國原產分動器用電機總成在RCEP生效首年協定稅率為6%,比中韓自貿協定項下產品稅率還要低1.8個百分點。”據現代坦迪斯汽車傳動系統(日照)有限公司報關部經理王彥斌介紹,受益于此,預計企業每年可降低稅負成本26萬元。
雖然由此看來,RCEP的關稅減讓政策較中韓自貿協定更優越。但實際上,二者的并存并不沖突。RCEP簽署后,對中韓兩國企業來說,可利用的自貿協定選項會變多,例如,當一件中國商品進入韓國時,中韓自貿協定和RCEP的規則均可供其利用,此時中國企業可以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關稅條款。這一模式反之也適用于韓國企業。
而此次RCEP東風除了吹拂到關稅減讓領域,也將助力中韓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迎來更深度融合,使中韓貿易結構雙雙得到優化。
首爾科學綜合研究生院大學主任教授黃菲表示,隨著中國制造業競爭力的提升,韓國企業也不斷加快在華制造業生產線的升級步伐,加大對高新技術產業領域的投資。中韓兩國貿易可以利用RCEP中關稅減讓外的其他條款優勢,例如市場準入、貿易爭端解決機制、原產地規則等來進一步開拓區域市場,降低資源配置成本,進一步優化貿易結構。
“含金量”不僅僅存在于雙邊貿易
RCEP項下的中韓貿易經濟效應看得見、可以測算,但還有一層看不見、價值同樣巨大的溢出效應,“即在于重塑亞洲的供應鏈,增進韓國與區域內其他國家的互動,繼而開展多邊合作,惠及更多方。”黃菲指出。
李天國就舉例,RCEP助推該區域形成了統一大市場,進一步深化了包括中日韓在內的亞太產業鏈供應鏈關系,將有助于發揮各自優勢和產業互補性,不斷提升中日韓三邊貿易投資合作水平,未來中日韓三國形成自由貿易區的藍圖有望照進現實。
與此同時,出于拓寬多元化市場以及分散對外貿易的需求,韓國也將目光鎖定在了東盟國家。據了解,東盟實際人口的平均年齡只有29歲,消費市場年均增長率為15%,中產階級不斷擴大,具有強大的消費和生產能力,其經濟潛力巨大。
從既往合作成果看,韓國已經與東盟國家逐步搭建起雙邊自由貿易協議(FTA)網絡。2019年,韓國與泰國簽署了《東部經濟走廊投資合作諒解備忘錄》,將合作領域擴大到新型汽車、電子設備、科學衛星等高科技領域;與老撾探討擴大包括水力發電在內的兩國經濟合作項目;另外,韓國現代汽車還與印尼政府簽署了15.5億美元的投資建廠協議以及韓國—印尼雙邊自貿協定;投資方面,2005~2021年間,以三星、LG、現代汽車等為代表的韓國大型企業已累計在越南進行了69筆并購交易,總價值達51億美元,預計到2025年這一貿易數字還將上升至1000億美元。
往前看,RCEP生效后,東盟市場會對包括汽車零部件、鋼鐵等韓國主力出口產品進一步降稅,為韓國出口注入新動力。同時,在東盟市場,網絡游戲、動漫、電影制作等領域也將開放,為“韓流”深入創造條件,預計韓國文化服務業出口未來3年將以年均1.1%的速度增長。鑒于此,未來韓國布局與深耕東盟市場的決心有望更為堅定。
《第一財經》資深記者潘寅茹分析,東盟市場向來是中韓兩國的外貿重鎮,但若兩國同時將該地區鎖定為主要貿易對象,便會形成合作市場重疊和貿易關系對沖競爭之勢,“蛋糕”反而越分越小,即“合則兩利、分則兩傷”。若韓國以RCEP為著力點,攜手中國加強與東盟的合作,不僅能為自身海外市場的升級迎來關鍵一躍,更能帶動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健康穩定向前發展。
畢竟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飛速發展,中國的產業結構與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相比已較為發達,在高端制造業和高科技產業上具備一定競爭力,且中國企業在成本控制、項目設計、設備制造、建設效率等方面擁有優勢,近年來無論是在鐵路基建、電商物流,還是在食品特產、衛星科技等領域都與東盟形成了良好豐富的合作經驗。
此外,中國作為大國,產業體系齊全,韓國作為中等強國雖國內市場有限,沒有能力進行全方位產業布局,但在資金運用、技術研發、運營管理、高精尖設備等方面見長,局部領域實力特別突出,此番雙方若聯合對東盟地區開展“第三方市場”合作,將能夠減少同質競爭,形成大、中、小相互銜接的梯次性合作布局,通過雙方的互補優勢催生外貿的發展活力。
而得益于三邊合作,東盟屆時也將迎來豐厚的外資投資支持,幫助其提升整體經濟質量與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加強東盟經濟抵御外部沖擊的韌性,最終達成“三贏”的局面。
既要抓住“雙邊機遇”,也不放過“多邊機遇”
RCEP中更低的關稅、更靈活的貿易規則、更簡潔的通關程序都為中韓雙方在貿易上繼續發力增加了更多可施展的空間,而企業如何在此時“趕上趟兒”,于區域市場大展拳腳是各方值得思慮的重點。
“企業首先要緊抓‘雙邊機遇’。”山東大學商學院教授劉文表示,政策機遇是一方面,企業可以比較RCEP和中韓自貿協定各自的優劣勢,尤其利用好RCEP原產地區域累積規則,從中選擇出最優惠關稅條例,擴大進出口選擇,爭取在最大幅度降低成本的同時,搶占更多市場份額。
另一方面,劉文認為貿易數字化已成趨勢,中韓兩國企業要盡可能消弭“數字鴻溝”,共同建立創新中心、云計算大數據中心等合作機構,通過數字合作在生產與經營中共享市場數據信息,同時還可以有計劃地培養和儲備一定數量的中韓外貿人才,消除兩國企業對彼此的原產地業務盲點,讓中韓貿易鏈條環環相扣、結合得更緊密。
最后,RCEP促成的各國多邊合作將帶動統一大市場的形成,“賽道”拓寬為企業帶去廣闊機遇的同時,也考驗著其核心競爭力,屆時與中國企業競爭的將不再只是國內廠商,還有更多的國際廠商。因此在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看來,企業要著力推動自身產品的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和新穎化,切實形成核心競爭力。“如同華為的核心在自主研發,小米的核心在產品性價比,企業需要有自己獨一無二的‘看家本領’才能在大市場洪流中站穩。”田利輝強調,這既是企業爭取利潤的途徑,也是企業生存的“護城河”。
雖然離疫情結束的那天還有一些時間,對大多數外貿企業來說,依舊面臨著很多難題,但RCEP的簽署與生效本身就已經是一個積極的信號。而在此背景下,“中韓貿易下半場”的號角已經吹響,只待各方把握其中的機遇并揚帆啟航。
·聯系編輯:29698544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