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恩澤

從袁仁國到高衛東,茅臺集團一把手前“腐”后繼,敦促人們反思。
2022年5月13日,貴州省紀委監委網站發布消息,貴州省煤田地質局黨委委員、局長高衛東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審查調查。此時距高衛東離任茅臺集團董事長僅256天。
這意味著,已有兩位茅臺集團董事長先后“落馬”。有網民戲稱,“韓國總統、茅臺董事長,都是高危職業。”
近日,據媒體報道,全球限量10瓶的漢帝茅臺,其中1瓶首次開啟線上競拍,起拍價為3999萬元。業內人士表示,漢帝茅臺為1992年面世,僅生產10瓶,其余9瓶已在香港賣出,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就曾拍出100萬港幣高價。在30年時間里,價格估值上漲45倍。
這是茅臺的收藏拍賣價。而現貨的市場零售價或收回價,以超級單品飛天普茅為例,隨著端午臨近,也在穩步上漲。原本不過是知名白酒之一的茅臺,如今已嬗變為白酒行業中唯一具有奢侈品、收藏品和投資品屬性的品牌。
然而,隨著品牌地位的難以撼動,茅臺的一些高管卻從顯赫的位置上跌落下來。
最初是在2010年1月15日,貴州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原總經理喬洪受賄、巨額財產來源不明一案,由遵義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后進行一審宣判。后來的終審判決為,喬洪犯受賄罪,被判處死刑,緩期兩年執行,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
5年后的2015年2月,茅臺集團黨委原副書記、副總經理房國興又被查。又過了一年,茅臺集團原黨委委員、茅臺股份公司原副總、財務總監譚定華在退休后一年多被查。
茅臺落馬高管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原董事長袁仁國。2021年9月24日,貴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對袁仁國受賄案作出一審公開宣判,對袁仁國以受賄罪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
自從2019年袁仁國受賄案東窗事發,茅臺就不斷曝出公司高管、相關機構負責人案發的消息,似一發而不可收。當年時任茅臺集團黨委原副書記、副董事長、總經理劉自力,茅臺集團原副總經理高守洪,茅臺電商公司原董事長、法定代表人聶永,茅臺集團電商公司原副董事長、總經理肖華偉,茅臺股份公司原總經理助理、茅臺酒銷售公司總經理馬玉鵬相繼落馬,呈現出“塌方式”腐敗險情。
據不完全統計,自袁仁國落馬后,茅臺、子公司及其相關企業已有十余名高管落馬。
這真是:茅臺一飛沖天,高管一落千丈。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審查調查的高衛東的結局可以想象。
當年高衛東意氣風發,以跨界身份執掌茅臺,外界對其從交通系統“空降”至白酒行業充滿想像空間,且寄予厚望。
彼時,貴州交通早已經成為全國交通建設“大踏步前進的縮影”,2018年時就已經創造了縣縣通高速公路的西部第一,西部第一家實現建制村通暢率、通客運率達100%等多項第一。
從資歷來看,接棒的高衛東1972年11月出生,項目管理碩士。梳理高衛東的履歷,發現他分管過經濟,有管理公司的經驗,也長期在開發區工作還在房地產、建設系統工作過,經歷過數個關鍵崗位上的歷練。況且對當時的茅臺而言,清理袁仁國的存量腐敗、修復凈化政治生態是當務之急。
茅臺集團作為貴州省乃至全國的明星企業,聚積著多重光環,同時內部腐敗頻發,高管不斷落馬,這些讓其頗受詬病。可以說,茅臺集團掌門人是一個“燙手山芋”。
做茅臺的掌門人,需要大格局和大情懷,既要有政治站位,又要熟悉企業管理原則,還要有極強的執行力。在內部,必須對袁仁國時代形成的關系網和腐敗圈子及其風氣進行清理整肅,推動實現政商關系親清常在,發展環境清氣長存,政治生態風清氣正。對外,則需要理順營銷體制,推動價格體系改革,建設直銷渠道、壓減經銷商渠道。
像茅臺這么大的體量、這么大的影響力,多年來形成的這么復雜的利益格局,很難在短時期內順利完成轉型。高衛東在茅臺的短暫任職,更像是茅臺轉型中的一個過渡階段,而其鐵腕控酒價之舉也成了標志性敗績。
“拆箱令”本意是盡量減少流通環節,引導開瓶消費。可是事與愿違,“拆箱令”實施以后,53度飛天茅臺原裝整箱的市場價格從2800元/瓶上升至約3500元/瓶;而散瓶飛天茅臺市場價格則從2300元一度暴漲到3200元。不僅如此,“拆箱令”為某些人的權力尋租提供了市場機會,而腐敗充當了違抗“拆箱令”的保護傘。
一杯茅臺酒讓多少人的人生“醉倒”!在袁仁國案件的辦案過程中,40多名辦案人員從他家中清點出黃金制品、手表、珠寶、字畫等1588件,其中不乏有象牙等稀有物品,以及人民幣、美元、英鎊現金等若干,用了一天一夜才清點完畢。上梁不正下梁歪,翻開案發高管們的卷宗,無不是因酒而貪,因酒枉法,在原材料采購環節,在批發環節,在渠道環節,都有貪腐鬼影憧憧。
高衛東此番落馬與任職茅臺期間有無關聯,尚不得而知。但從他在茅臺一年多的履職經歷,也能看出一些端倪。
茅臺集團是大型國有企業,透過其高管腐敗案,不難發現一些特征。
一是從公司治理結構來看,茅臺集團任職制度導致權力過于集中,公司領導獨攬公司大權,通過職務便利、利用公司和社會公用資源謀取私利,擠兌公司股東和債權人的正當權益。像袁仁國一人就擔任多個職務,將茅臺集團積累多年的經營成果視為自家所有,多次以批條方式或私下違規審批茅臺酒的銷售額度與專賣店經營權。
二是國企缺失一把手監督的長效機制。國企董事長其實是由國資委任命,對國資委負責大于對股東利益負責。國企董事長家長制作風沿襲至今,始終沒有從根本上治理。高衛東在茅臺任董事長期間,隨意表態捐贈,動輒數百萬,引起上百名中小股東聯名訴訟,抗議他損害股東利益,拿股東利益為自己制造政績。高衛東還隨意披露上市公司信息,被證監會出具警示函。
三是名貴特產成為企業高管斂財的“搖錢樹”、送禮的“敲門磚”、變現的“硬通貨”,“靠酒吃酒”,以酒謀私利益鏈長期存在。袁仁國曾長期把持茅臺酒銷售大權,一邊靠“批酒”大肆謀取私利,一邊把茅臺經營權作為搞政治攀附、撈政治資本的工具。
四是茅臺“近親繁殖”、家族式腐敗等問題同樣觸目驚心。由于茅臺相對封閉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工藝傳承,有的幾代人都在茅臺工作。與此同時,部分領導把職位當作私相授受的“私器”,使得“近親繁殖”根深蒂固、“圈子文化”盤根錯節、選人用人違規問題突出。
這對其他企業、尤其是國企來說,是一個警示。
首先,要加強公司治理,正確處理好企業自主經營與監督制約之間的矛盾,既尊重企業自主經營權,又要按市場機制組織經營。
其次,要加強一把手監督,對一把手要有切實的約束機制;同時,國企董事長要保持對國資委負責和對股東負責的一致性。
再次,要暢通名貴資源的銷售渠道,茅臺這個腐敗高發地帶的產生,與茅臺酒營銷體系異化導致的價格背離有關,要建章立制,勿使其成為某些企業高管斂財的囊中私物。
此外,改革用人機制,避免國企成為家天下,避免滋生家族式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