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智慧圖書館的概念于2010年在我國被首次提出,隨后得到迅速發展,其應用率不斷提高,獲得學術界的廣泛重視。近年來,相關研究報道逐漸增加,學術共同體規模明顯擴大,智慧圖書館已成為圖書情報界學術研究的難點與重點內容之一。本文基于知識圖譜分析方法,以近十年間知網數據庫內關于智慧圖書館的320篇學術文獻為研究對象,依托CiteSpace軟件進行可視化分析,呈現出智慧圖書館領域的研究熱點、趨勢發展以及各時期研究熱點演化等,系統總結了我國智慧圖書館的發展特點,為智慧圖書館研究的總結與預測提供參考。
關鍵詞:智慧圖書館;可視化分析;智慧服務;知識圖譜
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發展,我國的信息技術水平也明顯提高,在建立智慧圖書館時,通過不斷開展相關研究,使智慧圖書館的發展得到智能化信息技術的支持,為智慧圖書館的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智慧圖書館的首次提出者為芬蘭學者艾托拉,提出時間為2003年,其在我國首次被提出的時間為2010年,隨著我國關于智慧圖書館的研究報道數量不斷增加,關于智慧圖書館的主題也變得更為多元化,將重點加重在物聯網標志技術應用、智慧化特征分析以及圖書館工作人員整體素質提升等方面。對于讀者而言,智慧圖書館的發展不僅從管理層面得到提升,還在教育內容上實現了從知識教育到娛教結合,讓讀者可以通過圖書館設備將一成不變的傳統閱讀變為聽書、情景感受等等多樣化的表現形式。傳統圖書館升級為“智慧圖書館”,擺脫了閱讀枯燥無味的刻板印象,給讀者帶來形式多樣、創新時尚的沉浸式體驗,更生動地享受到閱讀的樂趣。近年來,關于智慧圖書館的相關研究報道中并未過多關注智慧圖書館的發展現狀,本文應用相關的分析軟件,以可視化方式對近十年來我國智慧圖書館的研究熱點與趨勢開展分析。
一、研究方法
CiteSpace分析軟件是基于對知識內容開展科學分析,并結合計量學、數學模型及信息可視化技術,實現引文可視化分析。
本次研究選取的數據均來自中國知網數據庫,為保障文獻的質量以及可靠度,將檢索條件設置為主題和關鍵詞,主題為智慧圖書館,關鍵詞為智慧圖書館、智慧化、智慧館員、智慧服務、智慧圖書館員、智慧空間,檢索時間段為2010年至今,將相關度低的文獻去除,共獲取318篇,由于在2010年并沒有相關的文獻,因此將文獻時間默認為2011年至2020年。
二、數據處理方法
在處理數據時,經由中國知網網頁生成的信息,通過格式化處理,將其導入CiteSpace分析軟件中。在時區分割的選項下,將時間設置為2011年至2020年,默認的分割時間為年,在通過生成關鍵詞后,形成一種具備共現性的網絡知識圖譜。
三、結果分析
1.我國智慧圖書館研究領域的時間分布情況(見表1)
2010年,我國開始對智慧圖書館的相關內容進行研究,首篇相關的文獻名稱為《基于物聯網的智慧圖書館》,是在2009年IBM大會上出現的新概念,來全方位感知物聯網的一種研究方式,對物聯網的傳遞模式、智能結構以及處理方式進行綜合分析。通過對上述概念進行總結可知,智慧圖書館自身就屬于綜合概念,是全面整合圖書館、云計算、物聯網以及智慧化后形成的一種模式。在對智慧圖書館的發展歷程進行分析時,可通過成本以及技術等方面入手,不同的領域學者取得的研究成果也在不斷成熟,文獻的數量也明顯增加。
2010~2012年,這一階段屬于我國智慧圖書館發展的初期階段,在這一時間段內對于智慧圖書館的研究主要集中為一般概念、國內外研究經驗以及常識等;2012~2015年,這一時間段內我國關于智慧圖書館的研究文獻數量快速增加,表現出跨越式增加,同時與物聯網、大數據等概念進行結合,得到有效發展;2015~2018年,我國智慧圖書館的研究領域得到進一步擴大,相關的研究文獻數量也明顯增加,同時隨著虛擬現實、“互聯網+”、人工智能、5G以及區塊鏈等概念問世,智慧圖書館的發展得到進一步促進;2018~2019年,我國關于智慧圖書館的研究文獻達到69篇以及66篇,表明我國對于智慧圖書館的研究仍保持較高的關注度。
2.智慧圖書館研究的作者分布與特征
通過分析發現,2011~2020年,在我國對于智慧圖書館的相關研究中,共有29名研究人員發布的相關文獻數量達到2篇及以上,其中邵波發布的文獻數量最多,其次曾子明以及王世偉均發布5篇關于智慧圖書館的相關文獻,楊新涯、周玲元等學者發布了4篇關于智慧圖書館的相關文獻。在將文獻導入下載后,通過CiteSpace分析軟件來對年度單位進行劃分,將節點類型選擇為作者(TOP30),依靠尋靜網絡算法,通過軟件來對共現網絡圖譜生成,通過圖譜可知,關于智慧圖書館領域已經有幾個較為堅實的高水平研究團隊,獨自研究的高水平文獻較少。
3.智慧圖書館研究機構地域分布情況
我國關于智慧圖書館的研究學者中,具備較高水平的研究學者主要分布在75個機構中,其中有7個機構發布的相關文獻數量達到3篇,包括3個高校信息管理學院、2個高校圖書館、1個研究所以及1個公共圖書館。具體信息為: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發文14篇,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發文14篇,南京大學圖書館發文8篇,重慶大學圖書館發文6篇,湘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發文4篇,上海圖書館發文3篇,上海社會科學院信息研究所發文3篇。由此可知,在對智慧圖書館進行研究時,高校信息管理學院以及圖書館屬于主要機構。
4. 智慧圖書館研究的出版物分布情況
關于智慧圖書館的高水平論文,共發布在39種核心期刊上,其中發文量超過10篇的核心期刊共15種,共發布的智慧圖書館文獻數量為260篇,為全部文獻數量的82%,屬于智慧圖書館研究的重要文獻來源。
四、關于智慧圖書館的研究總體趨勢
2010年開始,我國對于智慧圖書館的研究圍繞的關鍵詞主要包括智慧服務、物聯網、大數據等,其中前10的詞頻如表3。A464779F-E6C6-44FA-A69B-5C13BCEBA562
五、研究的主題分析
1.智慧圖書館研究中信息技術的應用
智慧圖書館的出現必須將物聯網以及人工智能作為基礎,來對多模塊協同發展模式進行構建,通過技術角度入手,來綜合多種技術模式,包括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均是實現智慧圖書館的前提和基礎。其中,受到市場重點關注的為物聯網以及人工智能。
智慧圖書館重組校圖書館管理系統,面向圖書館的業務需求,實現圖書采購、圖書編目、館藏管理、讀者管理、流通管理、統計報表等業務自動化功能;通過校端大數據看板可整體監測圖書館信息,最大程度上獲取讀者個人閱讀數據,了解讀者借閱行為,以便管理者精準決策;利用高頻RFID標簽的數字存儲、讀寫功能,為每一本書發放獨有“身份證”,結合無線感知設備和圖書館管理系統,實現圖書館的智能化管理;建設大數據分析系統,利用精準的大數據分析,讓管理者能夠更及時、更全面地掌握本校圖書館建設現狀和利用效率,從而大大提高了圖書館管理與發展的決策效能。
2.智慧圖書館服務模式研究
在圖書館發展過程中,其經歷的環境包括實物類、移動類、復合類、智慧型等,根據目前的發展水平,可依靠與互聯網結合,由此使用戶得到更為優質的服務。這也是目前城市對智慧圖書館進行打造的主要原因,也是對圖書館進行建設的主要目標,與傳統圖書館的形式存在差異,有效表現了現代信息技術的升級?;谶@一平臺需確定不同用戶的需求,依靠技術和建立目標群體描述,使人們得到更好體驗的智慧閱讀。圖書館服務需要將技術作為重心,根據某種微觀服務來聚焦研究,在實際智慧型圖書館服務中應用分析技術。主要包括的類型有:基于RFID以及SoLoMo的自助服務模式,依靠感知技術情景感知的服務模式,依靠精確定位算法以及數據挖掘的服務模式,依靠推薦技術的智慧服務模式等。
3.智慧圖書館館員研究
在智慧圖書館運行的過程中,對館員提出了較高要求,是保障圖書館高效運作的重要因素,當智慧圖書館的館員具備的綜合素質較高時,能夠使用戶得到更好體驗。通過智慧圖書館館員的個人以及群體專業性、學習成長能力以及服務能力,打造與智慧圖書館相符的服務方式,促使智慧圖書館的服務能力不斷提高。通過分析智慧圖書館館員的能力后,認為其需要掌握的能力主要為:首先,是基本能力。如果不具備較好的基本能力,則無法為后續工作的開展提供支持,也無法在此基礎上,使館員的能力得到進一步擴展,使其具備更高的綜合素質;其次,是需要館員掌握較好的核心能力。根據崗位差異,對其提出的核心能力需求也有所不同。為了建立一支高水平的館員團隊,在進行人事招聘過程中,就需要尤其重視人員的綜合素質審查,盡可能選擇符合崗位需求發展的高素質人員,同樣在其他環節也需要加大支持力度,如對于當前的人員配置結構,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持續進行優化,以使不同崗位的工作人員能夠發揮自身價值,也促使其能夠不斷成長。此外,對于館員的培養也要尤為重視,通過為其提供完善的培養計劃,使館員能夠持續成長,將其工作效率和工資掛鉤,使館員在工作中能夠具備更高的積極性,能夠積極開展各項工作,充分發揮自身具備的專業優勢,促進館員不斷成長。
4.根據用戶的個性化信息服務研究
在建設智慧型圖書館時,可依靠建設用戶中心群體,使用戶服務質量提升,依靠應用現代信息技術,達到人與人、人與物以及物與物之間的互聯網連接。通過物聯網類智能系統技術,是智能終端對用戶情境信息進行獲取的通道,并依靠數據處理,來使用戶得到優質的個性化服務。
六、結語
依靠分析智慧圖書館研究的科學知識圖譜可知,無論是受到重點關注的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智慧服務研究,或是情境感知、智慧館員、移動視覺搜索等方法與技術的應用,均說明目前國內關于智慧圖書館的研究逐漸受到重視。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以及各項新型技術的優化,智慧圖書館研究的主題也在發生變化,研究人員需要對當下的最新熱點以及發展趨勢進行關注,共同協作,探討智慧圖書館和新時代、新技術結合的有效方式。
參考文獻:
[1]趙發珍,楊新涯,張 潔,等.智慧圖書館系統支撐下的閱讀推廣模式與實踐[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9
[2]李彩寧,畢新華,陳立軍.智慧圖書館服務模式及平臺構建研究[J].圖書館,2018
[3]蘇 云.大數據與人工智能雙驅動的圖書館智慧服務研究[J].圖書與情報,2018
[4]高 穎.基于大數據的地方高校智慧圖書館建設研究[J].情報科學,2019
[5]龍 軍,向宏華.智慧社會視角下的智慧圖書館服務策略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9
[6]宋生艷,段美珍.智慧社會發展背景下智慧圖書館內涵、服務與建設路徑[J].圖書情報工作,2018
[7]孫守強.基于用戶畫像的智慧圖書館個性化服務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9
[8]錢丹丹,劉 洋,胡姍姍,等.智慧圖書館知識服務構成要素及服務架構研究[J].情報科學,2019
[9]李校紅.公共圖書館智慧服務研究:關鍵要素、實現路徑及實踐模式[J].情報資料工作,2019
[10]覃瑋境,向立文,左逸群.融合與重構AI技術驅動下智慧圖書館服務邏輯與路徑[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9
[11]韓業江,董 穎,方 敏,等.基于情境感知技術的智慧圖書館服務策略研究[J].情報科學,2019
[12]譚 璐.高校智慧圖書館建設的信息生態模式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9
[13]周 耀.基于區塊鏈技術構建高校圖書館智慧閱讀平臺研究[J].現代情報,2020
[14]邵 波,單 軫,王 怡.新一代服務平臺環境下的智慧圖書館建設業務重組與數據管理[J].中國圖書館學報,2020
[15]王 君.智慧圖書館時代高校圖書館員職業能力建設策略研究[J].圖書館建設,2019
[16]黎 梅,郭廣軍.大數據背景下高校智慧圖書館建設路徑研究[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
[17]任萍萍.5G技術驅動下的智慧圖書館應用場景與智慧平臺模型構建[J].情報理論與實踐,2020
(作者單位:河南工程學院)
基金項目:河南省圖書館學會、河南省科學技術情報學會、河南省高等學校圖書情報工作委員會:新媒體融合下高校圖書館危機管理及應對策略研究,項目編號:HNTQL-2021-077
作者簡介:皇甫娟(1981—),女,漢族,河南焦作人,館員,碩士,研究方向:智慧圖書館、數字圖書館等。A464779F-E6C6-44FA-A69B-5C13BCEBA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