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珂菁
現狀與成績
改革開放以來,山西省的古籍保護工作取得長足進步,尤其近十幾年來,隨著對古籍保護工作重要性認識的提高和相關投入的增加,古籍保護措施不斷完善,古籍保護范圍不斷擴大,全省古籍保護工作整體上有了提高。
在古籍普查方面,經過大規模的持續不斷的普查登記工作,山西全省古籍存量家底已經基本查明。目前,山西全省古籍存量約150余萬冊,約占全國古籍總存量的5.5%。其中,公共圖書館系統存量約80萬冊;文博、高校、宗教系統存量約60萬冊;民間收藏領域存量約10萬冊。截至2020年底,有280種藏品進入《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第一至六批),山西省圖書館、山西大學圖書館、山西師范大學圖書館、山西博物院、太原市圖書館、祁縣圖書館六家古籍存藏機構進入《國家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錄》。重點古籍的鑒別認定工作進一步深化,古籍分級保護制度和方法正在完善。山西省古籍的地域特色和獨特價值在廣度和深度上被學術界認可,山西省古籍“價值連城”的觀念成為海內外公共文化領域的普遍認知。
在古籍修復方面,建立于山西省圖書館的古籍修復中心,2009年被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是山西省唯一的具有國家修復資質的專業機構,也是我國區域性古籍修復中心。中心成立以來,對全省重點瀕危古籍進行了復雜的、高難度的修復工作,2016年對省內21件國家一級珍貴佛教古籍文獻的修復工作獲得業界廣泛贊譽。同時,該中心還是山西省古籍修復人才的培訓和實習基地,承擔著為地方古籍存藏機構培養實用型古籍修復人員的重任。
在古籍專業人才培養方面,山西大學、山西師范大學、忻州師范學院、太原理工大學等多所高等院校開設了古典文獻學和文物修復等相關專業,為古籍管理和古籍研究提供人才支撐。2016年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山西傳習所在山西省圖書館成立,古籍相關專業人才的教學實訓條件得到保障。
在古籍書庫建設方面,全省總體情況趨向好轉,六家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成效較為突出。山西大學圖書館新館建成后,古籍書庫面積增加了一倍,庫內配備了恒溫、恒濕裝置,增加了防塵、防紫外線設備等,古籍保護環境得到極大改善;山西師范大學圖書館2009年啟動5年期“古籍保護工程”,加大硬件設施建設投入力度,積極整改書庫環境;山西博物院圖書館的基礎設備設施比較完善,書庫條件居于全國博物館圖書館前列;祁縣圖書館增添了古籍保護設備,建成了古籍修復室,古籍保護硬件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
在古籍數字化建設方面,山西省圖書館已經啟動“山西省圖書館古籍數字資源庫”建設項目。該項目按照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中華古籍數字資源庫”建設要求,先期建設山西省圖書館古籍資源庫。該項目是山西省古籍數字化保護舉措的嘗試,一旦成功,可推廣至更大范圍、更多古籍的數字化建設項目中。
在古籍整理出版方面,2007年山西省圖書館整理出版了《山西省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2011年祁縣縣委、縣政府主持影印了宋版古籍《昌黎先生集考異》;2011年山西師范大學圖書館整理出版了《山西師范大學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2011年、2012年山西省圖書館先后整理出版了《第一批山西省珍貴古籍名錄圖錄》和《第二批山西省珍貴古籍名錄圖錄》;2012年山西大學圖書館整理出版了《山西大學藏珍貴古籍圖錄》;2013年太原市圖書館整理出版了《太原市圖書館珍貴古籍名錄圖錄》;2017年山西博物院圖書館整理出版了《山西博物院古籍善本圖目》;2017年山西省委黨校圖書館整理出版了《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圖書館藏古籍目錄》。
與此同時,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積極探索多元化古籍保護途徑,通過簡報編輯、成就展覽、成果出版、平臺互動和媒體報道等形式宣傳和推廣全省古籍保護事業,古籍保護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問題與不足
缺少一個切合實際的中長期保護規劃
山西省曾陸續出臺過多部有關古籍保護工作的相關文件,如2007年《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轉發省文化廳山西古籍普查實施方案的通知》,2009年《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公布山西省第一批省級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和山西省第一批省級珍貴古籍名錄的通知》等。山西省“十三五”“十四五”規劃對全省古籍保護工作也做了一定要求,但一直沒有一個科學而全面的中長期規劃,古籍保護也就缺少明確的中長期奮斗目標、時間安排和進度設置。
科學而完善的保護體系尚未建成
山西省古籍保護工作取得的成績雖然是顯而易見的,但卻是零散和碎片化的,其整體性、系統性的成果不足。例如,古籍普查登記工作持續了較長時間,但一直沒有編輯出版一部《山西省古籍館藏聯合目錄》,山西省古籍藏量和分布數據以及其變動情況尚缺權威發布渠道;再如,破損古籍現存量到底有多大,館藏分布如何,哪些尚能修復,哪些已無法修復,修復量有多大,需要多少人力和需要多長時間完成修復等問題還沒有確切答案。古籍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古籍普查登記、古籍修復技術、古籍保存環境、古籍數字化建設、古籍整理研究出版、古籍專業人才培養以及古籍研究與利用等諸多方面工作。各方面工作密切關聯、互相影響,需要合理布局、協同發展,建立科學而完善的古籍保護體系性機制。
古籍分級保護管理工作尚無實質性進展
古籍分級保護的首要任務是對每件古籍進行級別認定,這是一件專業性較強、難度較大的工作。國家行業標準《古籍定級標準》為古籍的等級劃分提供了依據,各古籍存藏機構可依據等級的不同對存藏古籍實施輕重緩急、措施不同的保護。完成山西省現存150萬冊(件)古籍的級別認定工作需要耗費巨大人力、物力,也需要耗費較長時間。因此,全省統一部署,頂層設計,制定切實可行的分級保護方案,啟動古籍分級保護工作迫在眉睫。
跨界合作力度不夠
古籍文獻除存藏于公共圖書館外,還廣泛存藏在高校、博物館、檔案館、寺院等機構以及個人手中。在行政管理上,這些機構分屬不同的系統或領域,因此古籍保護工作是一個涉及多種行政系統的跨界工作,沒有有效的跨界合作,古籍保護工作的整體性推進就會受到阻礙。近幾年在古籍普查過程中有過一定的跨界合作,但或多或少都會遇到困難,合作的廣度和深度遠遠達不到普查目標要求。古籍普查的跨界合作尚且艱難,古籍保護其他方面工作的跨界合作就更加困難了。
修復能力不足
目前全國古籍存世數量約為3000萬冊,其中1/3破損嚴重,山西省共有150萬冊,有大約50萬冊的古籍需要修復。民間有“紙壽千年”的說法,意思是說紙張的保存時間可以達到千年。按照這種算法,宋元時期的古籍善本已經基本到了這個年限。事實上,民國以后機制紙張的壽命遠遠達不到“千年”的水平,一些民國時期出版的文獻已經嚴重破損老化,山西古籍保護現狀不容樂觀。
專業修復人員的缺乏是山西省古籍保護面臨的最大難題。目前山西境內有能力修復的古籍一般都是二三級的善本和普本。一級古籍全省尚無一人可以修復。像珍貴如《佛說北斗七星經》這樣的古籍善本,仍需請國家圖書館委派專家免費修復。山西古籍修復已是一個等不起的工程。
保護設施落后
古籍保護設施指的是為改善古籍存藏條件及治理古籍損壞所需的相關設備和環境,它們是保護古籍的物質技術基礎。標準古籍書庫的建設是古籍設施建設中最重要的部分,如果對照國家行業標準《圖書館古籍特藏書庫基本要求》制定古籍書庫建設標準,那山西省尚無一個符合要求的規范化古籍書庫。許多縣級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文博系統圖書室的古籍存藏條件十分簡陋,就連符合規范要求的古籍存放書柜都沒有,遑論恒溫恒濕環境。
數字化程度不高
古籍的數字化轉換和利用是古籍保護的重要舉措,是從根本上解決古籍長期保存利用難題的最有效、最科學的手段。山西省古籍的數字化工作還處在起步階段,山西省圖書館實施的“山西省圖書館古籍資源庫”建設項目僅僅是山西省古籍數字化轉換的開始。數字化建設速度的緩慢,不僅延長了古籍受損的風險時間,也直接影響了古籍的利用。山西省古籍極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同極低的閱讀利用價值形成極大反差。
編輯出版工作缺少系統性和連續性
古籍的編輯出版是古籍保護不可或缺的環節,是古籍閱讀推廣的前提條件。改革開放以來,山西省古籍編輯出版工作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古籍編輯出版成績斐然,尤其自山西古籍出版社成立以來,一大批珍貴古代文獻重獲新生。然而,從古籍保護的角度看,該方面工作的欠缺和疏漏還是十分明顯的。第一,連續性不強。例如,山西省圖書館2011年開始編輯出版山西省珍貴古籍名錄圖錄,編輯出版了兩批后,此項工作便中斷了。第二,系統性不夠。同一類型的編輯出版工作,不是所有的存藏單位都會做。第三,隨機性較強。古籍編輯出版工作的人為因素較大,制度因素較小,該方面工作的進程主要取決于有關人員的態度,而不是取決于制度的保障。第四,學術研究薄弱。作為一種歷史文物,古籍文獻的形成和版本流變是極其復雜的,非專業的考證而不能辨識,古籍保護工作需要專業人員的古籍研究素養作為支撐,一個古籍學術研究力量薄弱的地方在古籍保護方面是難以有所作為的。第五,出版途徑單一。現有的編輯出版成果多集中在紙質出版方面,數字出版、網絡出版以及各種新興傳媒途徑的出版很少甚至沒有。
出路與對策
成立古籍保護領導小組
古籍保護的全省性統籌工作目前主要由“山西省古籍保護中心”承擔實施。該中心掛靠山西省圖書館,其業務活動主要在圖書館界,甚至主要在公共圖書館界。事實證明,該中心在統籌全省各個系統的古籍保護工作方面還是有所欠缺,應當借鑒陜西省、西藏自治區等地經驗,成立全省古籍保護領導小組。山西省古籍保護中心則為領導小組制定決策的實施單位,歸領導小組直接領導。
編制古籍保護十年規劃
文化和旅游部發布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和山西省發布的《山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對我國和山西省未來五至二十年內現代公共文化體系建設作出全面部署,共同提出開展中華文化資源普查,加強文物和古籍保護研究利用,推動革命文物和紅色遺產的保護工作順利進行。對此,山西省應在兩個文件的精神框架內,編制《山西省古籍保護十年規劃》,明確全省未來十年古籍保護工作的方向、目標、任務、進度、時間節點以及所有參與古籍保護工作單位的主體責任和相應責任,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全省古籍保護利用工程的進展。
建立分工協作運行機制
以山西省六個國家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即山西省圖書館、山西大學圖書館、山西師范大學圖書館、山西博物院、太原市圖書館、祁縣圖書館為依托,建立六個單位分工協作運行機制。將古籍保護工作內容劃分為古籍普查登記、古籍修復、古籍書庫及其保存環境建設、古籍數字化管理、古籍出版推廣、古籍人才培養等若干部分,每一個單位作為牽頭單位負責一至兩個部分的工作。六個國家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均為山西省古籍保護中心骨干成員,其所開展的古籍保護工作由古籍保護中心統一安排部署。六個單位有著整體上的共同目標,也有著局部上的職責區分,相互之間是一種既有聯系又有分工,聯系密切,分工明確的有機關系。
撥付專項資金,定向支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經費投入便是古籍保護工作的利器,也是其基本的和重要的保障。山西省財政廳在年度財政預算中應增加古籍保護專項資金,交由古籍保護領導小組控制審批,再由古籍保護中心實施。該專項資金需符合專項資金的三個條件,即來源于財政,用于特定事項,需要單獨核算。古籍保護中心要根據年度工作計劃任務制定預算,上報古籍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論證審核后決定是否撥付。專項資金使用之前應建立完善的相關財務和審計制度。
參考文獻
[1]畢樹文.山西古籍的保護與傳承[N].發展導報,2017-04-12.
[2]李曉芳.價值連城的山西古籍[N].山西日報,2013-07-08.
[3]王開學.山西省古籍保護工作述略[J].晉圖學刊,2010(01):72-75.
[4]王開學.秘籍琳瑯 褚墨飄香——山西省珍貴古籍一瞥[J].山西檔案,2014(01):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