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雪萍
英國著名圖書館學家James Duff Brown曾于 1903年對“藏書剔除”工作提出定義——剔除全部失掉了實效、完成了使命或由于喪失新穎性或不再有益為讀者所不用的書。這一思想直至今天仍然是圖書館藏書管理工作的重要標準之一。但是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知識的更新、流通速度不斷加快,使得圖書館的文獻保有量也在不斷激增,同時也導致圖書老化速度加快,為圖書館工作人員帶來了諸多剔除難度。為此,圖書館工作人員需要針對這一現象展開更多思考,在深入理解圖書剔除標準的同時,結合時代環境特征做出靈活調整,以便完善圖書館信息服務水平。
藏書剔除工作的概念及具體標準
概念解讀
我國關于“藏書剔除”的概念,最早于1917年在《圖書館學概論》一書中被提及,其工作開展模式很大程度上借鑒了我國古代“藏書樓”的管理思路,也就是將“收藏”作為圖書管理重心,“剔除”的實施標準完全是根據圖書的破損度來決定是否淘汰。在這一思想的影響下,我國圖書館的“剔除”工作幾乎處于停滯狀態,直至20世紀70年代末期,人們才真正開始注意到圖書館“空間”與其藏書“數量”及“質量”的相互矛盾關系,并由此正式展開深入研究,對藏書的功能價值做出更理性的評估,繼而及時剔除知識陳舊、老化嚴重的書籍,將一些更多具有前瞻性的知識儲備補充到圖書館書庫當中,為教學科研的未來需求提供保障。
具體標準與原則
隨著國內外對“藏書剔除”標準的研究不斷深入,目前各館在對現有資料進行總結的基礎上,結合自身藏書現狀,紛紛制定了藏書剔除規范。例如在2018年針對杭州、湖州、嘉興、金華、麗水、寧波、衡州、紹興、臺州、溫州、舟山11個城市的圖書館調查中,了解到其藏書剔除標準如下表所示。

通過調查數據可以發現,除了“圖書損壞程度”以外,當前大部分圖書館對于藏書的剔除標準都集中在“書籍價值”“借閱情況”以及“出版年限”等方面。而目前圖書館對于文獻老化半衰期的標準,普遍集中在4~10年之間,這其中圖書館的利用年限達到10~20年左右。而調查中嘉興圖書館的規定顯示“外文書籍10年無借閱剔除相關復本”,其余“科技文獻5年無借閱剔除1個復本;社科文獻2年無借閱剔除1個復本,3年無借閱則剔除全部復本”。由此可見,圖書館的藏書剔除標準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類別:
1.復本量較多的書籍;
2.信息陳舊,沒有收藏價值的書籍;
3.使用率較低,超過5年沒有借閱記錄的書籍;
4.出版年限久遠,超過10年的書籍;
5.嚴重破損,缺頁多達10頁以上的書籍。
圖書館開展藏書剔除工作的現實意義
緩解圖書館空間壓力
圖書館是社會基礎服務保障單位之一,負責為社會科研提供保障。如今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國家對圖書館的投入力度也相應增大,使得圖書館每年都擁有充足經費來補充與更新書籍。而在這一過程中,圖書館的館藏空間有限,面對不斷增長的文獻資料不僅無法及時擴充,還需額外增加維護成本。因此,在這一背景下,只有定期剔除復本較多、知識普遍、利用率低、破損嚴重的書籍,才能夠騰出更多空間來補充新的知識,從而保證對各項資源的利用合理化。
加強內涵建設
現階段,我國圖書館按照規模及信息儲備類別可以劃分為省級圖書館、公共圖書館、縣級圖書館與高校圖書館等,其面向的受眾群體不同,所保管的數字資源也必須聚焦主要需求。而定期開展圖書剔除工作有利于整體優化館藏結構,保障書籍質量,確保圖書館根據不同人群需求提供針對性信息服務。如此不僅有利于讀者查閱,同時也能彰顯圖書館的品牌特色。
改善讀者查閱條件
據調查了解,藏書容量在10萬冊左右的圖書館,讀者平均借閱時長只需3~5分鐘;而當藏書數量增加到50萬冊時,讀者需要花費10~15分鐘才能找到需要的信息;如果藏書量上漲到100萬冊,讀者便需要花費30分鐘以上進行查閱。如此新舊書籍大量混雜的情況下,不僅增加了讀者的借閱難度,同樣也提高了管理人員的工作強度,使其無法平均將資源分配到每一本書的管理當中,從而進一步增加了書籍的破損率。因此,剔除一些信息價值較低的書籍,不僅能夠改善讀者的查閱條件,同時也有利于優化圖書館的服務水平,降低圖書拒借率。
迎合時代發展需求
2011年,文化部提出了“數字圖書館建設工程”。自彼時起,網絡信息工程便成為圖書館的重要改革方向。而這一建設不僅能推動圖書館獲得更好的發展,更為關鍵的是當前讀者普遍降低了對紙質文獻的需求,開始追求更加便捷的電子版讀物。因此對于圖書館來說,逐漸從單純的紙質圖書資料收藏向數字化的復合館藏體系發展,不僅能夠有效釋放自身沉重的工作壓力,同樣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需求。
圖書館藏書剔除工作面臨的主要困境
硬性指標干預過重
《第六次全國公共圖書館評估標準》指出:“縣級圖書館的書籍儲備量需要達到1冊/件;省級圖書館的書籍儲備量需要達到0.5冊/件。”在這一硬性指標的干預下,未來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大部分圖書館依舊需要將書籍擴展工作當成發展重心。因此,盡管藏書剔除工作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但是明顯與圖書館的發展追求不符,故而出現個別圖書館片面追求書籍數量的現象。
同時,面對書籍儲備總量不斷增大的情況,圖書館為了緩解空間壓力,只能通過擴建圖書館館舍的方式來解決需求。據2017年統計,僅浙江一個省份新增圖書館舍面積便達到了2.06萬m2。這樣的措施雖然能夠暫時釋放圖書館藏書壓力,但是終究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書籍管理問題,而且還會造成讀者借閱障礙的增加,因此圖書館工作人員仍需要制訂更加合理的解決方案。
書籍剔除標準缺乏可操作性
現階段,影響圖書館藏書剔除工作的另一因素是工作量巨大,同時又缺乏可行的篩選甄別方法。通過上述杭州等11家圖書館的書籍剔除標準可以發現,其標準制定的相關類別較為寬泛,無法在工作過程中為管理人員提供更加準確的指導。
例如,根據“書籍內容價值”進行判斷,這一條件不僅對員工的主觀判斷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同時還強調其必須具備相關的專業素養。如此一來,面對圖書館本身儲備巨大的藏書數量,工作人員更是難以進行準確剔除,甚至會發生個別珍貴書籍被誤剔的現象。很多圖書館為了避免這一現象的發生,更是直接選擇了不開展剔除工作。再比如,根據“文獻老化半衰期4~10年之間”“圖書館的利用年限10~20年左右”的標準進行篩查,更是缺乏客觀選擇的準確性,容易導致工作人員將一些使用率較高的重要圖書從書庫中剔除出來。
因此,要想保證藏書剔除工作順利開展,制定合理且可行的參考規范是核心工作,圖書館需要對此予以足夠重視。
購書經費有限
在以上多種因素的制約下,圖書館雖然每年的撥調經費較多,但是面對巨大的書籍儲量,不得不每年支付大量保養費用來進行書籍管理與維護。因此在漲幅巨大的書價面前,圖書館依舊不免陷入捉襟見肘的惡性循環中。一方面無法保證及時補充剔除數量,另一方面又要追求發展硬性指標,故而藏書剔除工作難以持續性開展下去。
圖書館藏書剔除工作的應對措施
完善制度設計,優化剔除標準
目前圖書館在審視書籍價值的過程中,應當主動改變以往的定性式評價標準,制定細化執行制度來保證藏書剔除的合理性。為此,建議分別從“人”“書”“法”三個標準來明確并完善書籍剔除規范。
首先,“人”指參與書籍剔除工作的員工,其也是開展工作的基礎保障。圖書館需要通過建立科學組織框架的形式,來保證參與藏書剔除工作的相關人員獲得可靠的工作依據。具體可按照3個層級劃分:第一,組織者層級——由圖書館管理層擔任,要求對本館的實際情況有著全面了解,并能確定自身內涵建設方向,從而在現有藏書中制定清晰標準,便于工作人員以此為依據剔除不必要的書籍;第二,實施者層級——由資深員工與資產管理員工共同組成,負責按照執行標準展開剔除工作;第三,監督者層級——邀請高校、讀者、學科專家等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對剔除書目進行最后把關,以避免誤剔現象的發生。
其次,“書”指剔除范圍審核。圖書館作為社會公益性服務組織,本身需要承擔社會建設的重要責任。因此在進行書籍補充的過程中,需要充分結合地方發展需求定向引入農業、科技、經濟等相關資料文獻,并以補充數量為基準,按照《第六次全國公共圖書館評估標準》強調的“年人均新增文獻入藏量達到0.03冊/件”標準剔除對應數量的圖書。
最后,“法”指開展書籍剔除的工作方法。在實施過程中,圖書館應首先明確自身發展目標,確定典藏文獻與流通文獻的服務方向,進而以此為基礎輔助“在架置留時間”法的形式,按照書籍在庫時間由遠及近的順序逐一進行篩查,在保證剔除方法合理的同時,加強自身館藏特色、內涵的建設。
建立共享體系,實現區域流通
圖書館在進行藏書剔除工作的過程中,存在的主要疑慮是藏書剔除之后,讀者依舊產生需求該怎樣滿足。這一情況盡管少見,但卻是圖書館管理工作中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對于這一情況,相關部門可以打造以省級為單位的區域共享體系,邀請省、縣、公共、高校等各級圖書館積極加入,建立體制內的信息流動與交互共享。
以“信閱”服務平臺為例,在該平臺的網絡公眾板塊中,只要是省內任意一家圖書館進行注冊的讀者,都可以在線搜索自身需要的文獻資料。除了可以進行定位、預約服務之外,該平臺還支持線上下單借閱文獻,并通過快遞的方式來獲得省內任意圖書館的書籍。這樣的模式不僅為讀者創造了便利條件,還有益于圖書館間進行文獻傳遞與館際互借服務,從而解決了圖書館的書籍補給問題。
依循政策指標,創新處置方式
由于資源分布不勻,當前很多圖書館面臨藏書負擔過重的情況,但與此同時,個別地方圖書館的儲量空間尚有余地,甚至正處于繼續補充的狀態之下。面對這一情況,圖書館可以采用一種更加人性化的處理方式,對現有庫存積壓的文獻資料進行更加細致的篩選,并將其中能夠對鄉村文明建設起到幫助的書籍轉借到鄉鎮(街道)、村(社區)圖書館(室)中。如此不僅有效釋放了自身的館藏壓力,同時也不會對自身的工作指標與外部考評造成影響,同時也實現了對資源的充分利用,進而打造了一舉多得的良好局面。
綜上所述,本文首先對藏書剔除工作的概念以及實施標準進行了介紹,進而在此基礎上針對其開展過程中面臨的現實困境,提出了“審核制度”“共享體系”以及“處置方式”等具體工作建議,希望能夠對圖書館的發展建設工作起到一定作用,并發揮出剔除藏書最大的使用價值,不斷優化圖書館的藏書體系。
參考文獻
[1]邸春姝,張雪梅.中國古代圖書館管理思想研究——基于清代官府藏書樓的管理實踐[J].情報科學,2021,39(06):49-54.
[2]齊英.新舊動能轉換背景下高校圖書館藏書剔除研究[J].濰坊學院學報,2018,18(06):113-115.
[3]孟曉丹.計算機技術在圖書館藏書管理中的運用[J].信息記錄材料,2021,22(11):188-189.
[4]蘇冬冬.基于三線典藏制的高校圖書館藏書動態組織與管理[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20,22(06):87-90.
[5]田衛慶.新形勢下高校圖書館圖書管理工作的優化策略[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21,38(02):97-98.
[6]馬柯.探析公共圖書館流通數據挖掘與藏書結構調整[J].新一代信息技術,2020,3(11):17-20.
[7]李若虹,鄭炯文.哈佛燕京圖書館鄭炯文館長訪談[J].大學圖書館學報,2021,39(05):5-11,28.
[8]胡東,劉春雷.浙江省公共圖書館藏書剔除工作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20(09):64-68.
[9]蔣麗瑤.圖書館藏書剔除工作困境及優化措施探討[J].科技資訊,2021,19(19):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