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紅
摘 要:在素質教育的深入改革下,教師要敢于打破常規,突破固有思維的束縛和局限,認識到德育工作的重要價值和現實意義,貫徹“立德樹人”根本要求,引導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提升文化素養的同時樹立其積極健康的思想態度和價值觀念。在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中積累方法,探索將德育教育與學科教學融合的有效手段,在實踐中總結經驗、反思不足,發揮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育人價值,推動德育工作順利實施。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德育工作;融合實踐
引言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與德育教育之間有著密切聯系,其中包含許多德育教育相關的素材,能夠為德育工作的實施與開展奠定良好基礎。教師要探索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與德育工作融合的契機,結合當前德育教育現狀進行分析,綜合多方面因素考慮,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和活動計劃,尋找兩者融合的契機。讓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基礎上接受德育教育的良好熏陶和積極影響,塑造學生健全人格。在德育教育工作中教師除了要融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還要將其與學生生活經驗相聯系,整合多樣化教學素材,實現教育教學雙贏的效果,為學生的成長和發展保駕護航。
一、深入挖掘教材資源
具體調查研究發現,傳統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存在內容過多的現象,且有大量道德與法治重難點內容。很多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為了節省課時,會省略一些不是考試重點的內容,尤其是德育方面的知識點。這就會導致很多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認為德育知識并不重要。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當轉變原有的教學思想。首先,教師應在備課時充分且全方面地解讀教材,無論是考試的內容,還是對小學生品質有益的內容,都要做出正確判斷,保證小學生在掌握政治知識的同時,獲得道德方面的提升。其次,很多傳統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知識點都較老舊,與當今社會關系不大。這就會影響到小學生對德育知識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資源,將教材內容與德育工作相融合,探索文化教學和素質同教育同步發展的契機。近年來在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也在不斷的更新內容,在教材中有許多與德育教育相關的案例,這進一步說明了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與德育教育融合的重要性。教師要將教材內容以科學合理的手段應用于德育工作實踐中,引導學生樹立積極思想態度和價值觀念,讓學生接受德育教育的良好熏陶。教師要充分發揮教材現有資源的優勢,借助情境創設、案例分析、小組合作等教學方法展開德育教育,增強學生學習體驗。
例如:在《團團圓圓過中秋》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提前為學生布置預習任務,讓學生通過線上線下等方式查閱與中秋節相關的資料,了解中秋節的起源、發展、習俗、文化等,在預習過程中深化對中華傳統節日和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知,為保證課堂教學質量、滲透德育教育提供保障。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多給予學生闡述想法和展示能力的機會,向學生提出問題,構建師生、生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如:在中秋節時有哪些風俗習慣?這一天你會和家人做哪些事情?通過聯系生活實際的方式啟迪學生智慧和思維,充分利用教材內容滲透德育教育。
二、創設情境,強化體驗
體驗教育就是引導學生在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中,獲得多方面的體驗,并在“親身經歷”的過程中提高社會實踐能力,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養成熱愛生活、勤奮學習、艱苦奮斗、誠實守信等優良品德,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發展。體驗教育活動對于學生的成長來說,有著重要的、積極的意義,它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學習、實踐 的平臺,有力地促進學生認識能力的發展、道德結構的完善和健全個性的形成;它可以有效地解決目前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學生"知而不信,言而不行"的尷尬局面。環境和氛圍會對學生的學習心態造成一定影響,在教學中教師要明確認識到這一點,通過營造積極向上的氛圍激發學生積極情緒,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和健康學習心態。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接受德育教育的良好熏陶,指引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和道德素養,在潛移默化中推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例如:在《法律保護我們的權利》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課題在班級內組織一次辯論比賽,創設比賽情境,讓學生針對“權利和義務之間是否具有共同點”這一辯題來展開辯論,在辯論之前教師要給學生提供一定的準備時間,讓學生準備相應的資料來支持自己的觀點,這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能夠讓學生對于權利和義務產生更加深刻和全面的了解,促進學生法制意識的增強。同時還能夠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啟迪智慧,激發思維,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意識和觀念。
三、在實踐活動中強化德育
“成才先成人,育人先育德”的德育理念是德育工作的主導思想。提升德育的實效性,更是德育工作的永恒追求。始終把德育工作當成事關學生健康成長、學校持續發展的系統工程來抓,社會實踐活動也是學生接受德育的有效途徑之一,是溝通校內與校外、學校與社會的橋梁,積極開展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德育的實效性,是新時代素質教育的要求。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打破常規,在原有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拓展延伸,通過課內課外整合的方式推動德育工作的順利實施和高效開展,達成文化教學和素質教育同步發展的目標。教師可從具體教學內容出發,根據學生認知水平、生活經驗、興趣愛好等方面綜合分析,在趣味多樣的課外實踐活動中啟迪學生智慧,增強學生體驗,讓學生在親身參與的過程中接受德育教育的良好熏陶,轉變學生某些錯誤的思想態度和不良行為習慣,為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奠定基礎。
例如:在《我們不亂扔》這一課的教學之后,教師可將學生帶到公共場所讓學生參與相關德育實踐活動。如讓學生幫助環衛工人清理街道垃圾,保持街道等公共場所的整潔性,讓學生在親身參與的過程中體會勞動的艱辛與不易,學會珍惜他人勞動成果,自覺參與勞動活動,尊重勞動者。在實踐活動結束后教師可鼓勵學生以小組形式展開討論,在小組內暢所欲言,闡述參與此次勞動實踐活動的體會和感受。在交流互動中啟迪智慧、拓展思維,為塑造學生健全人格,培養學生積極思想態度及價值觀念提供保障。
結束語
綜上所述,基于當前教育的發展形勢下,教師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提高思想覺悟,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與德育工作完美融合,在實踐中總結經驗、反思不足,提升德育教育工作質量。在傳授學生文化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其樹立積極正確的三觀,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成長保駕護航,發揮道德與法治學科育人功能。
參考文獻
[1]陳美仁.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學校德育工作融合的實踐[J].亞太教育, 2022(1):3.
[2]曾聰.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學校德育工作融合的實踐[J].廣西教育, 2019(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