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文化方面需求的增長,人們對藝術的追求和鑒賞能力也與日俱增。書法作為中國古老的文物和最傳統的藝術門類之一,一直被人們喜愛追捧。然而書法并非僅僅指書寫作品,廣義上來說還包括銘刻在石頭上、鑄造在青銅器、燒制在陶瓦等器物上的作品。但僅從近二十年的書法展覽模式來看,當代書法藝術的展覽模式的發展是延遲的、緩慢的、落后的,無論是現當代的書法藝術展,還是對書法文物作品的展覽都是閉塞的,缺乏開創性的。書法藝術和文物展覽的空間與場域如何與書法本身融為一體就很值得思考。文章以徐州地區漢代石刻展覽方式為例,探索石刻書法展覽的可能性。
關鍵詞:書法;石刻;文物展覽;藝術展覽;場域
中圖分類號:J2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04-00-03
徐州是漢高祖劉邦的故里,兩漢文化深厚,文物遺存也很豐富。其中石刻就是十分重要的一個方面。在歷史上,徐州地區存有相當多的漢代石刻,但由于時間的長久、戰亂以及水患等各種原因,許多漢碑已經遺失。從古至今,大量的金石學家致力于金石拓本收藏研究,在他們的著錄中也收藏了珍貴的拓本資料。僅僅通過普通的展覽和書籍了解這些文物和藝術作品是有限的,也是低效的,因此需要依據中外藝術展覽和科技的發展去探索新型的展覽模式,更好地向群眾展示徐州地區乃至全國其他地區的石刻藝術以及書法家的創作作品。
1 徐州地區的漢代石刻
徐州地區的石刻主要是指已經出土的目前仍存有實物或拓本的漢碑石刻,包括墓志銘、塞石題記、墓闕題記、黃腸石題記、祠堂題記、畫像榜題、鎮墓石、禁令公告等類型。徐州西漢王陵墓葬豐富,已發掘的有徐州獅子山楚王陵、羊龜山楚王王后陵墓、龜山楚王劉注墓、馱藍山楚王墓、西臥牛山楚王墓等,這些陵墓中出土了大量的墓道塞石,黃腸石、墓志、石闕、墓室題記等。為祭奠逝者,通常會在陵園中建祠堂,因此在祠堂的后壁側壁上又會有漢畫像石祠堂題記,也留有文字的遺跡。漢字的發展史,一直是學者們高度關注的課題。徐州遺存的漢碑石刻對研究漢字發展的價值和意義是巨大的。兩漢歷經400多年,徐州出土的漢碑石刻中有明確紀年的達25方,文字書體等各方面都具有鮮明的特點和差異,從紀年中又可以看出石刻文字跨越了西漢篆書、隸變、成熟隸書這三個漢字成型的關鍵階段。因此,對徐州這一地區漢碑石刻的整理即可看出在這一階段中國漢字發展狀況的縮影。
然而目前對這些已經發掘的漢墓保護不夠,一些石刻文物受損,大量帶有刻銘的石版暴露在外,經歷了風吹日曬,很多刻銘模糊不堪。因此,我們更要多關注加強對石刻文物的保護護理,在此基礎上開發展覽,拓寬展覽模式,充分運用徐州漢墓石刻的場域特征。
2 中外藝術展覽中場域的變化
要討論如何更好地開發展覽石刻書法,就要先放眼于世界,學習其他國家、地區當代藝術展覽中對場域的利用,而不應該僅僅局限于空間上、地點上的變化。
在當代藝術蓬勃發展的今天,藝術家們不斷開動腦筋,他們希望觀眾與藝術品的關系不再僅僅停留在“看”與“被看”上,而是運用各種技術、各種技巧讓觀眾跟隨自己的藝術作品進入多維度的感官體驗之中,從而拉近觀眾與藝術作品的距離,減少觀眾對藝術品的陌生感,甚至能讓觀眾親身參與進藝術作品之中,成為這件作品的一部分[1]。例如,在2019年烏鎮當代藝術邀請展中有一件作品——《超越——烏鎮2019—2050》,這件作品是一位從1990年以來一直致力于嗅覺研究和實驗的藝術家——西塞爾·圖拉斯。在這次展覽中展出的他的這件作品就是使用了氣味,并且給每一種氣味都配上了對應的小故事。觀眾一聞到味道,風吹稻香、煙雨朦朧的江南景象就宛若在眼前。同時這些氣味還能喚醒觀眾們的記憶,回想起自己童年少年時的時光。這種感官上的刺激讓觀眾們在不知不覺中與藝術作品產生聯系,參與到作品之中,使他們與場域產生共鳴[2]。
在古代石刻書法的展覽中,刻石者作為藝術作品的創作者,他們可能并非專業的藝術家,也沒有想要主動地向觀眾展示自己的作品,甚至并沒有把自己手下的刻石銘文當成藝術作品。但觀眾在觀賞這些石刻銘文時,作為石刻作品的欣賞者,他們是被動地接收藝術家們傳遞來的藝術信息,刻石者及其刻石的場景仿佛就在眼前。有效的展覽就應該是打破文物與觀眾之間的隔膜,打破藝術品與觀眾的界限,把所要展覽的文物和藝術品融入生活環境,使得觀眾親身經歷體驗、主動探索發現,讓他們置身于當時的場景環境之中,產生更加深刻的感受,使其在未來一段時間內聞到相同氣味就可以引發他們的思索和興趣。將石刻書法和藝術置于場域之間,讓觀眾與藝術品發生關聯,從而使其更深刻地理解藝術作品,產生共鳴,這種方式應該被充分運用到傳統考古文物、書法藝術的各種展覽之中。
3 傳統書法藝術展覽空間
近些年來,中國當代藝術發展迅猛,創新性強,從事當代藝術的藝術家們不僅在表達思想的手段上開拓思維,還在藝術品展覽的空間上花費很多心思,使得中國當代藝術展覽空間經歷了從傳統走向當代的轉變,有了一定的進步。然而,書法作為中國最傳統的藝術門類之一,一直被人們喜愛。也正是因為它扎根傳統太深,讓它一直無法真正走向世界,讓全世界人民都認識、了解、欣賞這門藝術。不斷有藝術家們挑戰傳統,如中央美術學院的徐冰老師在20世紀80年代末創作出的代表作《天書》,日本書法大師井上有一先生和目前爭議較大的曾翔先生的“丑書”等。其實都是在對書法藝術的邊界進行探索。拋開書法藝術本身,單從書法藝術展覽來看,它的展覽模式是非常單一的,發展是延遲的、緩慢的、落后的、跟不上藝術發展潮流的。
目前大部分的書法展覽保持著傳統藝術的展覽模式,即把藝術作品放在畫框里、畫軸上、展柜里。圖1是在青島展出的全國第五屆正書展,白色的底版為了襯托出作品,效果也是比較突出的。這種環境單調的展覽能夠讓觀眾盡可能地將視線集中在書法作品上。這樣做的好處能夠讓欣賞者更加專注于作品本身,書法作品本身的魅力不會因為外界的變化而受到影響。但是對于大多數對書法藝術本身不熟悉、不懂得欣賞的群眾來說,這種展覽無疑是枯燥乏味的。這也就能解釋為什么書法展演變成了“認字展”,觀眾在面對一幅幅作品時,既不懂從何處欣賞,也無法得知書法家想表達什么,更不可能和作品產生互動,從而帶來不一樣的觀賞體驗,因此只能把書法作品中的內容讀一遍,或者挑幾個認識的字讀一遍。638AD823-7DBF-4CA4-8B4E-BF81D5EFEC91
還有一種展覽形式是類似于博物館的展覽方式。書法作品裝裱在畫軸上懸掛在墻上,隔著厚厚的玻璃板,這一層層的隔膜似乎就是在一次次將觀眾推遠,這種方式導致觀眾看不清晰。當然排除那些有歷史價值的文物需要通過這種方式來保護,現在還存在這種刻意模仿博物館的展覽形式。雖然不能否定這種展覽的優勢,但它的弊端是一目了然的。
書法是本土藝術,它本應該是與人們距離最近的藝術,不希望它脫離社會遠離群眾,成為一小眾人自娛自樂的產物[3]。因此這不僅對書法藝術本身的發展提出了要求,還對豐富書法藝術展覽的形式提出了要求——讓書法展覽不再是為了作品而展覽,而是展覽本身亦是一件作品。對文物的展覽與當代書法藝術展覽方式也是差不多的,在觀賞文物、學習歷史的時候有一種距離感,感覺是在被動地接收博物館想要傳達的信息,這種學習是低效甚至無效的。徐州地區漢墓中的刻石很大一部分還保留著原始挖掘時的景象,這自然不利于對文物的保護,但對親近石刻藝術是有幫助的,也為拓寬石刻藝術的展覽方式提供了新思路。
4 關于展覽形式的幾種構想
文物和藝術品展覽的空間場域逐漸朝著一體化發展,這種展覽模式也正是人們所追求的。好的藝術作品一定要全方位地呈現給觀眾,與觀眾產生互動,從而傳達藝術家深層次的藝術思想,引發觀眾的思考,達到藝術鑒賞的效果。因此,當代書法藝術展覽也應該拓寬眼界、打開思維、不斷創新,追求不一樣的、探索效果更好的展覽模式。
4.1 展覽場域空間上的轉變
人們一想到書法這門傳統藝術,就認為它應該在博物館、展覽館、藝術館等老式展覽場展出。其實書法藝術發展到今天,作為傳承這項藝術的從業者早就應該主動探索讓人們更好地理解書法藝術的方式。當代藝術中越來越多的藝術作品展覽場所從室內轉向室外,展覽場域逐漸從封閉走向開放,融入公共空間。書法藝術的展覽也可以從室內走向室外,例如,在對徐州地區石刻文字的進行展覽時,可以直接安排在發掘石刻的現場或墓道之中;在對簡牘、帛書這類書法作品進行展出時,可以把展覽地點選在竹林中。因為簡牘這類書法作品本身就是寫在竹子、木片上的,將這樣的書法作品回歸到它載體本身,相信觀眾在觀賞的時候一定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4.2 營造時間上的效果
在新型書法藝術展覽中,場域不再是藝術作品的背景。書法家或者策展人直接把其加入自己的藝術理念,使其成為一個整體的藝術作品,成為表達書法家觀念的一部分。
例如,將長卷的書法作品從展廳進門入口處一直延伸到各處直到出口,給觀眾一種在歷史的漫漫長河中散步的感覺。大幅長軸作品可以從展廳懸掛于展廳頂部從上垂下。另外,可以運用燈光和作品之間的配合,營造光影虛幻變化的效果。
4.3 場域的整體氛圍與人的結合
杜尚曾在1942年策劃了國際超現實主義展,在展覽中他別出心裁地策劃了不一樣的觀展方式,即觀眾需要通過一個特定的網線空間設置才能看到藝術作品。與此同時,杜尚還特意安排了幾個孩子在網線空間內玩耍,阻隔觀眾的觀展視線,制造了一個超常規的觀展心理場域。類似的例子在各種當代藝術展上還有很多,可以將這些手段學習運用到中國書法展覽當中,比如將書法作品中的線條用堅固的材料做成一個三維立體的空間,制造場域讓空間成為一種觀念。觀眾在這種立體直觀的環境里也能更好地感受到平時書法家所說的結構、空間、虛實。
4.4 現代高科技技術的運用
隨著時代的發展,VR技術逐漸成熟,元宇宙概念被提出,文物和藝術作品的展覽也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影響發生改變。元宇宙重新定義了人與空間的關系,創造了虛擬與現實融合的交互關系。傳統的展覽主要是人觀賞靜止的文物或藝術品,隨著科技及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書法展覽的場地也向線上逐步轉移。現在越來越多的博物館推出線上“云看展”。在線上看展,人們足不出戶,既能克服客觀環境對觀展的影響,又可以通過輕輕拖曳鼠標欣賞書法藝術作品,拉近與文物、藝術品的距離。未來人們甚至可以跨越時空阻隔,全身心沉浸式地體會藝術家們和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環境,與他們進行仿真式的互動溝通,甚至可以真實模擬風吹、雨打、氣味、震動等感受。這樣的觀展一定是更加有趣、更加高效、更加記憶猶新。
5 改變展覽方式的意義
當下,書法走向展廳、走向展覽機制,諸多書法作者研習帖學,書法風格單一,書法展覽也絲毫沒有變化。不應該把藝術創作局限在筆法、作品形式等基礎問題上,而更應該積極探索空間、造型上大膽的夸張表現,獨特的展覽風格形式讓人眼前一亮,人們才有興趣愿意在展廳中多駐足一會,才有機會把書法等傳統文化發揚光大,而不是僅僅局限在小圈子中。這也是要思考、要探索的問題。徐州漢墓石刻文字屬于民間通俗隸書,不像官方文字那么嚴謹俊美。其字形天真爛漫,筆畫的直來直去對我們當代藝術的前進方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當代書法的發展離不開對碑版的借鑒,展覽方式的改變有利于人們更好地理解、貼近文物,隨著時間的推移,其重要性愈發凸顯。充分繼承和開掘文物,更好地利用文化遺產是當代書法家的使命,更是每一個人的責任。
6 結語
我們應該多關注、多加強對石刻文物的保護護理,在此基礎上以更多形式開展展覽,豐富展覽模式,充分運用徐州漢墓石刻的場域特征,讓人們更好地感受石刻的溫度,聆聽石刻的聲音,拉近古人與當代人的距離,拉近藝術家與大眾的距離。通過更加真實高效的展覽方式,讓參觀文物展覽的人們有更強的畫面感、文化感、歷史感,更深刻地體會徐州地區石刻的獨特語言魅力。
參考文獻:
[1] [英]海倫娜·韋伯斯特.建筑師解讀布迪厄[M].林溪,林源,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7:35-37.
[2] 張春.創作空間與展示空間的場域關聯:湖北美術學院2011級陶藝空間營造課程概略[J].藝術科技,2016(3):45-46.
[3] 巫鴻.作品與展場[M].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5:196.
作者簡介:張子春(1996—),女,安徽淮北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書法。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江蘇省研究生科研與實踐創新計劃項目“徐州地區漢代石刻文字整理與研究”項目成果,項目編號:SJCX20_0878638AD823-7DBF-4CA4-8B4E-BF81D5EFEC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