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方言電影是中國本土電影中以語言為界定的特殊電影類型,不同的方言電影背后往往展現著不同地區間地理特色和地域文化的差異。在華語電影的研究視域內,粵語電影因與香港電影發展息息相關,同其他地區方言電影相比有著顯著的跨區域特點。文章以粵語電影的跨區域傳播影響為代表,聚焦地域文化與方言電影之間的關聯,對粵語電影的發展、粵語電影成功跨區域傳播的內在因素與外在因素三方面進行研究與分析。
關鍵詞:粵語電影;香港電影;跨區性
中圖分類號:J9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04-0-03
方言電影是指以地域方言作為全部或部分人物對白的電影,是中國本土電影中以語言為界定標準的特殊電影類型,此類電影在主題與敘事中通常蘊含著大量地域風土人情與文化特色。粵語電影作為中國方言電影的重要分支,因與香港電影的發展息息相關,同其他地區方言電影相比,具有明顯的跨區域性特征,更是借助20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電影的黃金發展階段,在內地掀起粵語電影的熱潮,并逐步擴大輻射范圍,對整個東亞地區電影行業發展產生一定影響。
1 粵語電影發展概況
1.1 粵語方言分布現狀
方言又被稱為地方語言,是不同地區經過時間與歷史積累沉淀后形成的獨具區域性特色的語言習慣?;浾Z,廣東地區稱為廣東話,廣西地區稱為白話,屬漢藏語系漢語族漢語方言?;浾Z之稱起源于中國古代對長江以南沿海地區的稱謂——“粵”或“越”,在用詞上一部分保留了中國古詞和語法,一部分因香港受英殖民影響形成了音譯詞?;浾Z擁有完整的文字系列,可以完全使用漢字來表達。作為方言的一種,粵語被全球約1.2億人使用,粵語主要流行于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以及海外華人社區,并在香港與澳門地區被劃歸為官方語言。作為除普通話外唯一在外國大學有獨立研究的中國語言,粵語在中國方言中具有獨特而重要的地位。
1.2 粵語電影發展歷程
胡適在《海上花》中寫道:“方言的文學所以可
貴,正因為方言最能表現人的神理。通俗的白話固然遠勝于古文,但終不如方言能表現說話的人的神情口氣。古文里的人物是死人;通俗白話里的人物是做作不自然的活人;方言土話里的人物是自然流露的活人?!盵1]可見,作品要做到深入人心,必須深入大眾,在語言表達上貼近生活,為大眾接受,文學作品如此,電影創作亦然。
1933年,導演湯曉丹執導的中國第一部粵語電影《白金龍》在內地與香港地區公映,其是在香港上映的第一部完整的粵語有聲電影?!栋捉瘕垺返纳嫌炒蚱屏讼愀鄣貐^的電影票房紀錄,進而掀起各大制作商拍攝粵語有聲電影的熱潮。然而,受國際戰爭與內地局勢動蕩的影響,粵語電影此時只在香港與大陸部分粵語方言地區產生小范圍影響,并沒有明顯的跨區域特征。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北京、上海等地區的大量電影人外逃到當時還屬英殖民的香港地區,這些電影人在香港開展了一系列國防電影運動,創作了大量的粵語電影,雖然這一時期影片質量參差不齊,一些與色情、暴力、神怪相關的題材比比皆是,但正是由于這些粵語電影的創作積累,為后續香港電影業迎來“黃金年代”奠定基礎。
粵語電影的發展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再次遭到重創。為抵制部分具有色情暴力元素的粵語電影在內地造成負面影響,我國于1950年頒布《外地電影輸入暫行辦法》,對粵語電影進行嚴格的管制與審查,甚至左派電影公司創作的電影也不能順利在大陸上映播出?;浾Z電影的規模和產量在政策出臺的幾年間急劇萎縮,即使到60年代香港電影產業規模化和制片廠時代的到來,粵語電影始終沒有走進內地,形成跨區域的傳播與影響。直到20世紀80年代,隨著內地開始改革,在經濟發展、大環境變化和香港電影制片日漸成熟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之下,粵語電影歷經幾次起伏,終于隨著香港地區特有的文化氛圍走進內地,受到大眾的喜愛,粵語也逐步成為港片制作中的主要語言,并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推行走進國內電影市場,形成跨區域傳播的優勢。
2 粵語電影成功跨區域傳播的內在因素
2.1 內容商業化
香港轄區面積小,人口尚不足千萬,其電影產業卻是中文電影的先驅者,與美國好萊塢、印度寶萊塢、尼日利亞瑙萊塢、日本東京齊名為全球五大電影生產基地和出口基地。前文提到,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粵語已成為港片制作中的主要語言。在這一時期,粵語電影在香港電影工業發展的影響下,無論是在票房、產量還是影片藝術性上均有著驚人的成績,商業化特征非常鮮明。
縱觀這一時期的粵語電影,無論是主題的選擇還是敘事的表達,影片始終以觀眾的品位與喜好為軸心,如當時韓國觀眾對電影《英雄本色》中張國榮參與槍戰的片段念念不忘,在張國榮出演的另一部賀歲電影《家有喜事》中,制片方竟然真的面向韓國觀眾特意制作了與“賀歲喜劇”基調格格不入的槍戰結尾,以滿足觀眾的觀影需求。面對觀眾不同需求“對癥下藥”,商業化的粵語電影使其在傳播上擁有極大優勢,打破了方言電影在地域上的限制,并利用粵語更具生活常態的先天優勢,使觀眾更易接受,符合觀眾的審美期待。
2.2 文化多元化
香港與大陸同根同源,因受到英國殖民的影響,在文化上具有明顯的西方文化特征,但又與西方文化不盡相同。由此,香港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氛圍,既有資產階級帶來的國際時尚感與現代感,又兼具華夏文化的內斂與謙和,并且資本主義帶來的階級劃分也使香港整個社會生活水平兩極分化嚴重,精致的高樓大廈與電網老化的棚戶區交錯縱橫。
張阿利教授在《陜派電視劇地域文化研究》中指出,地域文化是在同一地域生活的人們在漫長的歷史生活中,在不斷的物質和精神的生產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獨特的文化傳統和文化體系[2]。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香港人就是在這種缺乏主體文化身份的環境下成長,在東西方文化不斷沖突融合中,逐漸形成了香港特有的多元文化特征與文化包容性。香港作為一個移民的現代化城市,聚集了來自各地各行業的人才,這其中自然包括內地解放時從上海到香港謀生的電影人。多元性也就成為粵語電影最顯著的特征。對這些電影人來說,相比英語,粵語與中國的漢字相通相連,詞句排列順序也更加符合華人的思維習慣,又與普通話有明顯區別,更能凸顯出香港的地域文化特色?;浾Z在英語與國語之間,成為恰到好處的香港文化表達的語言符號,粵語電影也成為香港面向大陸與全世界彰顯地域電影特色的標志。
2.3 影片類型豐富
粵語電影跨區域傳播成功的內在因素之一是粵語影片類型多樣新穎。20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傳入內地的影片內容多樣,類型豐富,其中以喜劇片、武俠片和警匪片這三種類型的影片為代表[3]。這三種類型的電影在內地不僅受到影迷觀眾的熱烈歡迎,更對大陸電影行業的發展產生影響。以粵語喜劇片為例,粵語喜劇電影中的“無厘頭”與“港式惡搞”對處于改革開放時期的大陸觀眾來說無疑是超前和新穎的,觀眾樂于進入這種喜劇所提供的“精神休息站”。同時,粵語喜劇電影對內地電影美學模式影響深遠,在馮小剛的《天下無賊》、寧浩的《瘋狂的石頭》、陳大明的《雞犬不寧》等眾多國產喜劇電影中都能看見與粵語喜劇電影中夸張的表演、無下限的臺詞、離奇的故事等相一致的元素。
但不得不承認的是,粵語在粵語電影中具有不可取代性,它不像其他方言電影可以輕易地改成國語配音或者由大陸創作者任意模仿。相比國語來說,粵語音調更多,語言表達上的聲調起伏更大,運用在喜劇電影的表演上就顯得更加夸張而百無禁忌。而國語音調則更加柔和,強行將其用于“港式惡搞”的表演中,不僅不會給影片添彩,反而顯得生硬尷尬,驢唇不對馬嘴。這種不可取性與粵語電影的跨區性優勢呈正相關。隨著眾多類型的粵語電影在大陸廣泛傳播,粵語電影逐漸與其他方言電影區分開來,形成帶有獨特地域文化與藝術審美的方言電影類型。
3 粵語電影成功跨區域傳播的外在因素
3.1 同源文化的集體認同
20世紀80年代是粵語電影在香港發展的黃金年代,同時也是其在內地跨區傳播最具影響力的時期。這一時期粵語電影的興起與當時出現在香港的一個重要電影運動息息相關,這一運動就是“新浪潮運動”。1979年,香港電視臺大批幕后工作者突然進入電影行業,其中以徐克、許鞍華、譚家明為代表人物。與香港上一代皆因戰爭或時局影響被迫從大陸遷移而來的導演不同,“新浪潮”導演普遍出生于香港,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他們更加了解香港的本土文化社會,對社會生活的記錄有著相比上一代導演來說更強的責任感,并在成長階段恰逢香港經濟發展繁榮時期,普遍接受過更優渥的教育?!靶吕顺薄睂а莸膭撟饕曇安煌诶吓蓪а莩撩杂趯m廷和武俠等題材,他們更加偏向港人的真實生活,表現真實情感與現代世界。
相比美國好萊塢電影,這一時期由“新浪潮”導演們拍攝的粵語電影雖受到西方文化影響,但因題材聚焦于香港本土生活狀態,電影本質上仍以中華文化為根基,文化內核與大陸一脈相承,在體現香港是一個開放自由之城的同時,電影敘述中仍具有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色彩,講求意象和隱喻,善用含蓄的臺詞探討關于電影主題與哲學的思考。比如關錦鵬導演執導的電影《胭脂扣》,電影在“鬼神”的外殼下講述了一個傳統的中式愛情故事。如花與十二少內斂而厚重的愛意可以讓二人在面對十二少家庭的阻礙時吞食鴉片殉情,最終如花死了,十二少卻被救了。如花來到“陰間”后沒有找到她心愛的人,竟帶著執念來到“人間”繼續尋找。如花對十二少忠貞不貳的愛情觀念更加符合中國傳統觀念對愛情的認同,與火熱的歐美愛情片相比,更多了幾分中華文化特有的含蓄、內斂。因此,總的來看,粵語電影在具有西方現代感與時尚感的同時,兼具中國傳統美學理念,在世界觀與電影思想主題的塑造上對內地觀眾來說更具同源文化的集體認同感,更易被內地觀眾接受。
3.2 文化需求旺盛
20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推行,國內經濟發展使人民群眾對物質文化生活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從上一個十年文化領域的故步自封到國門打開后與外界的溝通交流,內地觀眾彼時對一切新鮮事物都充滿渴望與好奇。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傳統大陸電影,特別是樣板戲電影,無論在敘事還是影片類型上都相對單一,而80年代開始逐漸傳入大陸的粵語電影因受到香港新浪潮運動的影響,無論是影片類型還是敘事都極具現代意識。
通常認為,電影具有兩大社會功能:一是文化娛樂功能,二是意識形態功能。對內地觀眾來說,這一時期的粵語電影既滿足觀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起到娛樂生活的作用,又通過電影使國人重新認識世界,對不同意識形態下的人民生活有了更加直觀的了解。粵語電影也借助自身與國內文化同根同源的優勢,以其成熟的商業化模式和“娛樂至上”思想,在內地廣泛傳播,受到大陸觀眾的喜愛,形成方言電影中一種獨特的跨區域性傳播形態。
3.3 傳播渠道多樣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進入大陸的粵語電影在內地市場的引進與傳播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根據當時有關部門出臺的相關規定,粵語電影有三種方式在大陸發行上映,第一種是以進口影片的方式引進;第二種是通過大陸發行機構的買斷引進;第三種是由大陸和香港合拍的影片可以在內地享受國產片的發行待遇。大陸以開放的姿態引進粵語片的新政策,為粵語電影在內地的傳播提供了先決條件。
1982年,銀都機構有限公司拍攝的電影《少林寺》在內地上映,影片在當時創造了5億觀影人次的神話,也正式打開了粵語電影在內地跨區傳播的大門。在這一時期,喜愛粵語電影的內地觀眾主要以年輕人居多,他們對電影文化需求強烈,卻受經濟條件和生活狀況限制,大多不具備花費相對高昂的票錢去影院看電影的能力。于是粵語電影的發行商因地制宜,以錄像帶的方式售賣,使大量粵語電影傳入大陸,開啟了內地的“錄像廳”時代。一時之間,錄像廳在全國各地中小城市遍地開花,吸引大批青年人的光顧,粵語電影也通過這種方式將香港的本土文化帶到內地,錄像廳不僅會播放當時影院在映的熱門影片,還會播放已經下映的經典粵語電影,這種觀看方式在滿足觀眾強烈觀影需求的同時,更加促進了粵語電影在內地的跨區域傳播與影響。
4 結語
粵語電影作為中國方言電影的一部分,其跨區域傳播的獨特性離不開香港電影產業的傳播與發展。香港地區因受地理環境與歷史因素影響,逐漸成為東西方文明交流融合的中點,在文化上更具包容性與多元性。而粵語作為中國方言的一種,又是香港地區的官方語言,恰到好處地代表著香港文化的特殊性,它與中華文化同根同源,又深受西方文化影響,與內地文化和而不同,逐漸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氛圍?;浾Z電影更是香港文化產業的代表,以其成熟的商業化制作模式和更開放包容的思想核心,在眾多方言電影中形成獨特的跨區域傳播優勢,受到國內外不同地區觀眾的喜愛。
參考文獻:
[1] 白雪梅.《海上花列傳》新論[D].南昌:南昌大學,2007.
[2] 張阿利.陜派電視劇地域文化論[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8:23.
[3] 江素珍. 20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電影在內地的傳播[J].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4):55-59.
作者簡介:張幾凡(2000—),女,河北石家莊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影視創作與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