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春 李璐璐 鄭遷遙
摘要:老舊社區作為國內許多老年人日常生活和居住的主要場所空間,其各種設施配置已經無法滿足居民的需求。基于此,針對老舊社區景觀空間的改造刻不容緩。文章以心流理論三要素為出發點,總結老舊社區在景觀空間方面的不足,探索適合老齡化人口在實際生活的社區景觀空間改造方案,以此提高老年居住者的生活質量,為其生活環境的改善提供一個新的思路。
關鍵詞:老舊社區;景觀空間;老齡化;心流理論
中圖分類號:TU98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04-0-03
0 引言
隨著時代發展,我國老齡化人口逐年增多,龐大的人口體系決定了老齡化趨勢愈加嚴重。在這種背景下,改善老舊社區景觀空間環境的需求也逐年攀升。如何滿足老年人目前對社區生活品質的更高需求,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通過對老舊社區景觀的調研分析,把心流理論要素運用在社區空間環境中,居民可以在休息活動過程中積極調動感官和互動式體驗,營造一個使居民在心理和物質上都能產生沉浸式享受的社區環境。
1 老舊社區概述及其景觀空間存在的問題
1.1 老舊社區概述
2007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關于開展舊住宅區整治改造的指導意見》指出,老舊社區是20世紀90年代前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住宅小區[1]。這種小區一般房屋年久失修、配套設備缺損、環境臟亂差,基本可以概括為老年人居多、建筑老化、設施破舊不堪。在國內,老年人居住的小區大概分為兩種:一種是老年人口較多的居民區,另一種則是養老院類型的獨立社區。前者所代表的社區大多為老舊社區,由于建造年代久遠,因此在許多配套設施方面達不到居民目前的需求,如綠化面積不達標、停車位分配不均等問題十分突出。此外,社區環境雜亂無章,道路塌陷并且步行道與車行道無明確界限,空間功能劃分不明確,大量公共區域被個人占用,導視系統以及無障礙通道不清晰給部分居民尤其老年居民帶來一系列安全隱患。
曾經社區內的中年居民已變為老年人,他們對于自己所住的社區有較強的依賴性,不愿更換住所。這種老年人居多的社區,硬件設施不達標、適老化標準低、無障礙裝置不完善、導視系統不明確等一系列問題,已經遠遠滿足不了居民的生活需求,因此,解決社區景觀空間的這些“頑疾”,已經迫在眉睫。
1.2 老舊社區景觀空間的現存問題
1.2.1 人車分流及無障礙問題
道路環境作為社區硬件環境的核心問題,它關乎著所有居民的出行安全以及社區的整體舒適性。據實地考察發現,除部分人行道被個人長期占領堆放私人物品外,由于停車位不足,大量私家車也會停放在人行道,導致步行道和車行道分界線秩序混亂,給居民日常生活帶來諸多不便。此外,道路識別性較弱,指向不明確,還有那些年久失修的道路也變得坑坑洼洼,鋪裝不穩或者裂開,不完善的無障礙設施配置反而在社區內成為大隱患,一些寬度不夠的人行道及配套設施不僅無法為殘障人士提供便捷使用,也使得救護車、消防車緊急救援時受到阻礙,威脅著居民生命安全。
1.2.2 空間規劃及使用問題
許多老舊社區對于公共空間沒有明確劃分,使得居民經常沒有足夠的地方休憩、活動,甚至有些公共空間長期被私人占有,導致整個空間雜亂無章,無法滿足住戶的日常生活需求,公共空間使用率低,不能吸引居民的注意力。在社區活動區,大多數設備陳舊老化,尤其是健身器材損壞,也沒有明確的使用說明,消防設施、疏散指示等導視圖標所處位置也很隱蔽,不夠明確,導致一系列安全問題。
1.2.3 照明、植物及景觀小品缺乏美感
單元出入口、道路拐角等節點的燈具破舊,達不到居民出行的需求。綠化標準不足,植物的布置單調,缺乏美感。社區空間內,桌椅板凳普遍為水泥、大理石材質,在視覺、觸覺上顯得冰冷,而所配置的景觀小品也缺乏創意。
2 心流理論與老舊社區景觀空間設計
2.1 心流理論概述
“心流理論”于1960年由契克森米哈賴進行定義,他注意到很多人在從事工作或者其他活動時幾乎是全神貫注,常常忘卻時間和對所處環境的認知,而他們參與的活動基本是個人興趣愛好,很少存在外在報酬,這種全神貫注所產生的最佳體驗過程,被契克森米哈賴稱為“心流體驗”。簡單來說,“心流”就是最優體驗過程的心理學,表現為個人在所著手的事或所在的環境投入其全部精力,是一個超出主體意識的最優體驗過程。心流體驗在理論上的三大要素是體驗者的即時反饋、體驗過程的時間感以及體驗者置身體驗中的自由控制[2]。設計師要充分利用人的五官體驗和認知,打造老舊社區適宜的景觀空間環境,讓居民主動參與到空間中體驗最佳的活動過程,積極調動居民的各個感覺器官,使其被當前的氛圍感影響,并長時間沉浸于這個狀態中,產生相應的心理狀態。在設計過程中,一些元素的使用能夠使那些落后的老舊社區景觀空間輕松升級為心流體驗環境空間。例如,對于社區導視圖顏色、道路鋪裝、綠化植被的選擇以及交往空間的表達,設計上要積極調動居民的參與感和體驗感,使居民在參與時暫時忘記日常的煩惱瑣碎,達到沉浸的體驗狀態,并且在這個過程中產生回饋反應。
2.2 心流理論在老舊社區景觀空間中的設計方法
契克森米哈賴在他的書中提出了獲得心流的三個基本步驟,一是確立總目標,同時設立多個可實踐的分目標。在社區景觀中,首先對社區的居民尤其是老年群體的需求進行實地調研考察,并做出總結,通過重新改進設計達到居民的要求。例如,在公共空間、健身器材裝置以及道路和綠植的設計上,明確居民真正的需求,設法提高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體驗感。二是找出可以評估目標進度的方法。老舊社區由于建立時間久,各方面設施已經破損,達不到人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導致很多住戶尤其老年群體不愿長時間待在社區內。與心流理念相結合,改進老舊社區景觀空間的這一現狀后,可通過觀察日常每一時間段的人流量以及詢問住戶滿意度的方法,測驗設計目標進度。三是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在社區戶外,并落實到戶外空間的每一處細節。社區不僅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場所,也是居民增進感情的重要空間,在改造過程中,要尤為注重營造交往空間的氛圍及配套設施的設置。老年人對情感的需求較高,在交往的表達上,常出現聚集性的活動形式,如棋牌、曲樂、打拳等活動,以此帶動更多老年人融入活動中,活躍空間氛圍,沉浸其中。
3 心流與老舊社區景觀空間設計策略
3.1 即時反饋—視覺、聽覺、觸覺的知覺性
心流體驗一般不能自發產生,需要人為創造。要使得居民在社區戶外空間休息和活動時擁有難忘的體驗,產生心流,就要利用居民的感覺器官營造出最佳的體驗氛圍。而居民在社區景觀空間中感受環境,則需要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的刺激。通俗地說,就是看道路、活動空間、入口處的燈光,植物的層次;聽社區活動中人群的彈唱和小品動態發出的聲音;觸摸不同材質的肌理、質感等;聞周圍花草樹木的清香;品嘗不同植物果實的酸甜苦辣。總而言之,產生有效的心流體驗需要在設計過程中全方位調動人的各個感覺器官。
在老舊社區景觀空間改造中,要合理應用人的感官性,如在地面鋪裝設計時,不同空間場所要選擇不同的鋪裝材質。健身活動區內,居民在休閑時間鍛煉、跳廣場舞,地面鋪裝應當平展防滑,結實不易脫落。設置無障礙通道時,地面應選擇具有較強摩擦力的鋪裝材質;步行道作為社區內的主要樞紐,要考慮到老年人的特性,應選取有彈性和耐磨性的材質。高差在社區內不可避免,如在空間劃分、樓梯、坡道,要格外注意防滑設施的配備。為實現視覺的變化,在社區內的導視系統上可采用鮮明的色彩和凹凸有致的紋理圖案;在綠化植物的選擇上,不僅需要種類、顏色、高矮各不相同,也要在搭配上做到層次感的變化,這是因為在很大程度上,植被的選擇決定居民的觀賞體驗,可以帶來不一樣的情感變化。不同季節選擇不同植被,可促使社區內四季皆有景可賞[3]。
3.2 時間感—體驗過程的時間性
當時間不存在持續性與順序性兩個特征,那么它只能總結為是一個概念。持續性就是一種在現場的體驗過程,而體驗過程必須在時間的一定持續下才會產生互動。也就是說,居民往往依戀的不是社區空間環境或者空間中的小品,而是與社區空間環境和小品互動的附屬感情。時間作為心流體驗的重要因素,它是基于居民簡單的身心體驗活動出現的一種通暢性的意識形態。假設這種時間性不復存在,那么居民的體驗互動過程也不存在,更不會產生心流體驗。因此,最佳的心流體驗要以時間為條件,時間在這個體驗過程并不簡簡單單是一個對象,更是居民產生身心體驗的重要因素。
在社區空間設計上,要綜合考慮動靜結合,即不同人群的活動類型及其與周圍環境的交互。例如,通過植被的層次、空間的高差感等方法將其劃分,避免相互干擾。部分身強力健的老年人擅長一些具有高難度的運動,在確保健身器材可安全使用的情況下,可適當為這些人群單獨配置一些器具,達到心流產生的刺激感和愉悅性,讓使用者可以忘卻時間,積極投入活動中。老年人由于身體機能下降,經常在住宅樓周圍活動,同時他們對社區內的綠化植被也特別有感情,因此設置休閑活動空間的地點最好選在住宅樓附近,植被要有層次,實現視覺上的變化。這些場地應當保證日照充足,通風良好,桌椅配置要確保數量足夠,方便居民休憩、交談,并且幫助行動不便的居民或老年人輕易融入活動,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4]。將植被景觀或小品等設施加入此空間,也能豐富觀賞等功能。不同空間的分割設置所需的時間段不同,達到的沉浸體驗感也會不同。通過這些途徑,可以增加人流量,加強居民在使用過程中的沉浸感。
3.3 自我控制—主體與環境的互動性
主體的自我支配和主體與周圍環境的互動體驗是心流理論達到最佳狀態的關鍵點。實現居民與社區景觀空間的互動式體驗,不僅能滿足他們當下的身心需求,更能為心流理論在社區景觀空間的運用奠定堅實的基礎。人作為高級動物,具有兩種特性:意識性和生物性。只有在充足開闊的心流基礎上,完全了解人的兩種特性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才能達到心流理論與社區景觀空間的最佳體驗感。要促使居民產生與社區環境的互動式體驗,可以通過周圍環境刺激居民主動參與到環境中,獲得沉浸式體驗感。
最佳心流體驗則需要主體與周圍環境互相結合,人與環境產生互動。首先,通過人為主體主動參與,即需要居民有意識地參與到社區空間活動中,如休閑區、觀賞區、健身區或公共活動區。這是居民追求感知和周圍情景需求的互動行為,是注重居民與社區的活動空間和環境之間的相互體驗感。一般而言,居民主動融入其中,更加能促使最佳心流的產生。其次,需要外部環境刺激互動體驗感。一般來說,聲、色、形都會對人的感官產生相應的刺激,并且會產生不同的情感反應,人們的身心需要這種刺激,恰好空間設計的功能可以滿足人的這種需求。在社區景觀空間的設計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功能,也需要注重色彩、材質、肌理、結構這些形式美,如空間的劃分、場地的大小;軟裝和硬裝的結合、風格的協調;細節上包括道路尺寸、鋪裝材質、導視圖的色彩紋理、燈光照明等等。居民通過融入具有動態感的社區空間環境,可以強化對空間美感的沉浸式體驗。因此,感知體驗并不是一個簡單的理論揣測,而是需要在日常生活種親自實踐的過程,最佳心流只有與周圍環境主動互動,調動身體各個感官,才能設計出滿足居民需求的空間。也就是說,主體要在環境中獲得心流體驗,需要審美、感知、身心等多方面的結合才能實現。
4 結語
目前,中國老齡化趨勢愈發嚴重,老舊社區的老年群體越來越多。老舊社區的景觀空間設計顯然已經滿足不了老年人的需求,各方面設施裝備破損,存在很多安全隱患,也給住戶的日常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在這種背景下,對大量老舊社區進行調查與研究,總結出了目前老舊社區景觀空間普遍存在的問題。從心流理論的要素出發,結合居民的生活習慣與他們的訴求,對目前老舊社區景觀空間現存問題進行分析,提出對應的解決措施。只有這樣,對老舊社區的改造才能真正滿足住戶實際的社區景觀空間環境需求。
參考文獻:
[1] 陳從建.江蘇老舊小區戶外環境無障礙改造和提升策略研究[J].城市建筑,2021(11):408.
[2] 劉佳倩.“心流理論”與公共空間設計的契合度研究[D].南京:東南大學,2020.
[3] 黃振亞.人口老齡化下的老舊社區景觀空間設計與改造[D].西安:西安理工大學,2018.
[4] 黃軒. 20世紀末舊社區景觀空間再生設計研究[D].西安:西安美術學院,2019.
作者簡介:李繼春(1962—),男,湖北武漢人,碩士,教授,研究方向:城市公共空間設計、展示設計與理論。
李璐璐(1998—),女,河南周口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城市公共空間設計、室內空間設計。
鄭遷遙(1997—),女,湖南常德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康復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