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昊 薛鑫
(環縣木缽鎮衛生院 甘肅 慶陽 745700)
尺骨冠狀突骨折屬于關節內骨折,臨床并不常見,患者通常具有肘部腫痛、屈伸活動度受限等表現[1]。有研究表明,尺骨冠狀突骨折可單獨發生,也可合并肘關節脫位,無論骨折塊大小,均會破壞肘關節的穩定性[2]。臨床對于尺骨冠狀突骨折,通常采取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其中入路方式尤為重要,主要包括前側入路、外側入路、內側入路、后側入路等。但以上入路方式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手術時間較長,且術后并發癥多,影響患者預后。前內側入路雖然能夠獲得全面的冠狀突視野,且在直視下復位固定,但操作復雜,對患者的創傷較大。在前內側的基礎上,有學者對其進行改良,經旋前圓肌和橈側腕屈肌間隙進入,能夠有效地保護神經血管與周圍肌群,減小對患者的損傷,安全性更高[3]。本研究通過對我院2019 年5月~2021 年5 月收治的52 例尺骨冠狀突骨折患者采取改良肘關節前內側小切口入路微創治療,探究其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9 年5 月~2021 年5 月收治的尺骨冠狀突骨折患者52 例,均采取改良肘關節前內側小切口入路微創治療。男29 例,女23 例,年齡21~42 歲,平均(29.53±4.89)歲。左側28 例,右側24 例,根據O,Driscoll 分型標準分型[4]:I 型12 例,II 型32 例,III型8 例。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曉本次研究,并簽署同意書。本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許可。
納入標準:(1)確診為尺骨冠狀突骨折者,診斷標準參考《實用骨折治療指南》[5];(2)經X 線片、CT、三維重建片確診者;(3)具有肘部腫痛、屈伸活動受限等癥狀者;(4)臨床資料完整者;(5)能夠正常溝通與交流者。
排除標準:(1)既往有肘關節手術史者;(2)精神疾病者;(3)受傷前具有肘關節活動障礙者;(4)肘關節周圍軟組織損傷嚴重者;(5)惡性腫瘤者;(6)各種病因所致的病理性骨折者。
所有患者均采取改良肘關節前內側小切口入路微創治療:調整患者體位,協助患者保持仰臥位,麻醉方式選擇臂叢神經阻滯。采取洗手液、碘伏、酒精對患者的皮膚進行反復擦洗,將氣囊止血帶扎于上臂近端。以肘前內側入路,在肘橫紋近端2cm 處做“S”形切口,長約6cm。將皮膚、皮下組織切開,避免貴要靜脈、前臂內側皮神經受損,隨后將肱二頭肌切開,鈍性分離,觀察到肱肌后,縱行劈開,獲得前關節囊、尺骨冠狀突骨折塊視野,了解骨折塊形狀、大小、移位相關信息。對關節內瘀血、細微骨折塊進行清理,預防關節卡壓。復位骨折塊,以克氏針臨時固定。通過C 臂X 線機觀察復位情況,若復位良好,則采取1~2 枚Herbet 空心螺釘固定,使用可吸收線修復關節囊及韌帶,沖洗關閉切口。采取石膏固定,3 w后進行功能鍛煉,定期復查。
(1)觀察并比較患者術前、術后6 個月的肘關節情況,包括肘關節伸直活動度、肘關節屈曲活動度、前臂旋后活動度、前臂旋前活動度。
(2)觀察并比較患者術前、術后6 個月的肘關節Mayo 規范評分(MEPS)[6],評估患者的肘關節功能情況,包括關節穩定性、屈伸、日常生活功能、疼痛4項,各項滿分分別為10 分、20 分、25 分、45 分,分數越高,肘關節功能越好。
本院通過SPSS21.0 統計軟件包分析研究,計量資料采用()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相對數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患者術后6 個月的肘關節伸直活動度顯著低于術前,肘關節屈曲活動度、前臂旋后活動度、前臂旋前活動度顯著高于術前(P<0.05)。詳細見表1。
表1 患者治療前后肘關節情況比較(,°)

表1 患者治療前后肘關節情況比較(,°)
時間 例數(n) 肘關節伸直活動度 肘關節屈曲活動度 前臂旋后活動度 前臂旋前活動度術前 52 11.89±3.22 113.26±7 5.81±1.27 121.38±8.59 73.35±7.64 77.92±8.57術后6 個月 52 .24 81.59±7.92 83.42±8.63 t-12.666 5.227 5.400 3.261 P-0.001 0.001 0.001 0.002
患者術后6 個月的肘關節Mayo 規范評分顯著高于術前(P<0.05)。詳細見表2。
表2 患者治療前后MEPS 評分比較(,分)

表2 患者治療前后MEPS 評分比較(,分)
時間 例數(n) 關節穩定性 屈伸 日常生活功能 疼痛術前 52 3.18±0.75 8.26±1.33 14.32±2.45 17.62±2.03術后6 個月 52 7.84±1.09 16.59±2.17 22.26±1.85 41.32±2.17 t-25.398 23.601 18.650 57.514 P-0.001 0.001 0.001 0.001
尺骨冠狀突屬于重要的骨性結構,可阻擋關節后脫位,避免肘關節過度屈曲,還能夠維持肘關節的穩定性[8]。尺骨冠狀突骨折主要在外界暴力的作用下,導致肱骨滑車與尺骨冠狀突撞擊,進而引發骨折。由于尺骨冠狀突位置較深、具有不規則的形態,因此單純冠狀骨折較少,多伴有肘關節復雜損傷[9]。對于尺骨冠狀突骨折,需盡早治療,避免遺留嚴重并發癥,同時促進肘關節功能恢復。
臨床對于尺骨冠狀突骨折,主要采取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其中后側入路、內側入路均比較常見,雖然能夠進行骨折復位固定,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難以達到預期效果。王祖玉等[10]研究顯示,以后側入路,不僅難以暴露冠狀突,且固定困難;以內側入路,需要將軟組織廣泛剝離,造成較大的損傷,且可能使神經受損,術后可能引起異位骨化;以外側入路則并不適用于單純冠狀突骨折。張文輝等研究顯示,采取前側入路、外側入路、內側入路、后側入路等方式,存在暴露困難、難以固定等問題,且術后并發癥誘發風險較高,包括疼痛、骨性關節炎、肌力減弱、尺骨近端移位等。由此可見,傳統的入路方式難以獲得滿意的手術效果,則需要選擇更加科學的入路方式,在保證復位、固定良好的同時,還能夠降低對患者的創傷,減少術后并發癥,促進患者恢復。對于改良肘關節前內側小切口入路而言,其能夠顯著彌補以上入路方式的不足,其以橈側腕屈肌、旋前圓肌之間的間隙進入,并不需要使正中神經與肱動靜脈顯露,能夠使尺骨冠狀突充分暴露,有利于保護神經血管及周圍肌群,操作簡單,更容易復位與固定,且創傷小,安全性更高。相較于傳統的單純縫線與鋼絲在尺骨上鉆孔固定,改良手術中所用的帶線錨釘復位效果更好,錨釘體積較小,能夠使術中剝離減少,而光滑的尾端固定環不易斷裂,能夠更好的固定。通過自帶線對關節囊與韌帶進行修補,能夠使錨釘、冠狀突骨折塊形成一個整體,降低撕脫風險。由于改良肘關節前內側小切口入路屬于微創手術,能夠保護神經血管,進而有效預防術后骨化性肌炎、創傷性關節炎。另外,改良肘關節前內側小切口入路的適用范圍廣泛,適用于任何類型的冠狀突骨折,容易使冠狀突暴露,固定操作也相對簡單,且所用材料價格低廉,能夠降低患者的經濟負擔。本研究結果顯示,患者術后6 個月的肘關節伸直活動度顯著低于術前,肘關節屈曲活動度、前臂旋后活動度、前臂旋前活動度顯著高于術前,肘關節Mayo 規范評分顯著高于術前(P<0.05)。盧道云等對32 例尺骨冠狀突骨折患者采取改良肘關節前內側小切口入路微創治療,并對患者進行為期12個月的術后隨訪,結果顯示患者術后肘關節屈曲、前臂旋前、前臂旋后活動度顯著提高,肘關節伸直活動度顯著降低,且肘關節Mayo 規范評分顯著提高,與本研究結果一致。主要是采取改良肘關節前內側小切口入路微創治療,能夠充分暴露冠狀突,且不易損傷重要神經和血管,具備良好的操作空間,能夠有效固定。即使部分切開屈肌腱腱膜,也不會對肌肉的神經支配造成損害,斷端不易回縮,更易修復腱膜結構,且術后對手指、腕關節的屈曲運動影響較小,能夠加快肘關節恢復。
綜上所述,對尺骨冠狀突骨折患者采取改良肘關節前內側小切口入路微創治療,能夠緩解疼痛,提升肘關節活動度,促進肘關節功能恢復,提升患者日常生活功能,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