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 繼
(簡陽市中醫醫院 四川 成都 641400)
潰瘍性結腸炎是消化內科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也是現代醫學界公認的難治性疾病。該病癥的發病機制尚未確定,其病變部位局限在大腸黏膜及黏膜下層,會經常反復發作,在病情嚴重時可延伸至整個結腸,給患者的生活造成較大的影響[1]。在對疾病的治療中,灌腸治療有著操作簡單,用藥安全,起效快等特點,在臨床上有著較為廣泛的應用。但傳統的灌腸治療存在一定的缺陷,為此,本次研究將對改良后的保留灌腸法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護理效果展開相應的分析和探討,其研究如下所示。
隨機抽取88 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均于2021 年11 月至2022 年4 月到我院進行檢查和治療,采用隨機數字法進行分組,每組患者44 例。在對照組中,共有男性患者24 例,女性患者20 例,患者的年齡30~73 歲,平均的年齡值為(51.01±4.02)歲;觀察組中共有男性患者26 例,女性患者18 例,患者的年齡32~74 歲,平均的年齡值為(51.32±4.03)歲。兩組患者組間觀測信息經過比較,具有可比性(P>0.05)。
對照組:對患者進行傳統保留灌腸法及相應護理,即選用22 號-24 號肛管進行治療,插入深度為10cm~15cm。在保留灌腸完成后,拔出肛管,指導患者為平臥位臥床休息。
觀察組:對患者采用改良灌腸法及相應的護理干預。在進行灌腸前,對患者說明灌腸的操作方法、目的,并對患者的不適感進行排解,囑咐患者做好灌腸前的準備,排空大小便;在進行治療前,先進行清潔灌腸,而后采用16-18 號的一次性硅膠導管插入患者的肛門內,深度為20cm~30cm。藥液溫度控制在38℃~40℃,灌入速度為5~6ml/min。在灌腸期間,詢問患者是否有不適的感覺,并囑咐患者緩慢呼吸,放松腹部,減少緊張感,以確保灌腸的順利進行;在操作完成后,根據不同部位進行臥床體位的指導,囑咐患者臥床2 小時,不可下床,以保證藥液的長時間保留;在治療過程中對患者的飲食進行干預,指導患者養成正確的飲食習慣,以低脂肪、高維生素、高熱量、易消化、軟爛的食物為主,并保持少食多餐的原則,不可食用辛辣,生冷等刺激性的食物。
(1)對兩組的患者臨床癥狀緩解時間進行記錄,如腹瀉、腹痛、黏液性膿血便等癥狀。
(2)對兩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與治療有效率進行觀察比較。
將實驗所涉數據資料于SPSS22.0 中錄入展開統計,計量在表述時應用()進行描述,施用t 檢驗對結果進行獲取;計數在表述時應用(%)描述,經卡方值檢驗對結果獲取。檢驗值顯示P<0.05 則表明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治療,觀察組患者的腹瀉、腹痛、黏液性膿血便的緩解時間較對照組相比,均呈更短顯示(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緩解時間比較(,h)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緩解時間比較(,h)
組別 例數 腹瀉 腹痛 黏液性膿血便觀察組 44 2.25±0.76 1.61±0.68 2.35±1.08對照組 44 3.89±0.72 3.04±1.14- 10.391 7.146 3.75±1.15 t 5.886 P - 0.000 0.000 0.000
在對患者的治療觀察中,觀察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及治療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具有顯著的差異性(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與治療有效率比較[n(%)]
在對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中保留灌腸是最主要的治療方法,能夠使藥液直接作用于病變部位,刺激腸道蠕動,減少腸道內的毒性反應,從而提高藥物療效,同時也能夠起到給予水分、營養的目的[2]。在傳統保留灌腸治療中所使用的肛管,質硬且粗,會對患者的直腸黏膜造成損傷,同時插入深度也會受到腸道生理彎曲的影響,在灌腸時藥液會對直腸產生刺激,影響治療效果。而改良后的保留灌腸則采用一次性硅膠管,代替傳統使用的肛管,因此在插入的過程中患者并不會出現疼痛感,在合理體位的配合下,也能夠使藥液充分接觸病灶部位,使藥液發揮更大的效用[3]。同時膠管不會受到腸道生理彎曲的影響,插入深度加大,在灌腸時可至乙狀結腸中段,也能夠延長藥液的保存時間,提高治療效果。在此基礎上配合相關的護理,可更好地緩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提高治療依從性,更好地配合治療,達到改善預后的目的。
潰瘍性結腸炎屬于炎癥性的腸病,這種疾病的發生,與大腸黏膜慢性炎癥及潰瘍性病變彌漫性分布有關。這種病癥會累及直腸黏膜和乙狀結腸黏膜,病情嚴重的患者可能會出現全結腸及回腸末端情況。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包括腹痛、腹瀉、黏液性膿血便等,而且這種疾病會累及到關節、皮膚以及眼部等,引起患者全身異常病變反應[4-5]。許多患者在患病后會出現體重減輕、面色蒼白情況,其結腸部位經常會出現觸痛,并且存在急腹癥腸鳴音減少情況,在患者病情急性發作時,這些癥狀也會更加明顯。臨床對于這種疾病主要采取藥物保留灌腸法進行治療,這種治療方式可以使藥物與患者病變部位直接接觸,可以使藥物的療效更加顯著,這是目前臨床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常用方法之一。灌腸法是采用導管將藥液從肛門插入結腸,對患者進行液體灌注,以達到通便排氣的目的。在藥液的刺激下,其腸內會發生蠕動情況,可以使糞便軟化,有利于糞便順利排出。而且這種治療方式可以起到降溫、稀釋腸內毒物、減少腸道內毒性反應等作用,同時能夠為患者提供營養支持、水分等,能夠實現較好的治療效果。改良保留灌腸法,能夠有效減少藥物對患者腸道的刺激作用,對于灌腸液的輸入速度和壓力可以進行有效調節,這是傳統的灌腸法難以達到的特點,能夠有效減少藥液外溢情況的出現,可以使灌腸藥物在腸內的停留時間更久,對患者具有鎮靜、催眠的作用,同時能夠有效避免腸道感染問題的發生[6-7]。
在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接受改良保留灌腸法的同時,給予其有效的護理干預,能夠延長藥液在患者腸道內的停留時間,使藥液與病變部位的接觸時間更長,有利于藥液的充分吸收。而且可以進一步減少藥液外溢情況的發生,對于臨床治療效果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在臨床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能夠針對患者出現的不良情緒及時進行有效調節,并通過有效的健康教育活動,使患者對疾病和治療具有進一步的認識,使其能夠積極配合臨床診療工作,這樣可以有效保證臨床治療工作的順利開展。通過對患者進行飲食護理,也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對其病情進行緩解,可以避免不良飲食導致疾病加重問題的出現。此外,在患者灌腸期間,要為其選擇合適的導尿管,盡量選擇質地軟硬適宜、不易損傷腸黏膜的導管,可以根據其病情嚴重程度來確定導管插入肛門的具體深度。在實施插入操作的過程中,應當保持輕柔的操作力度,拔管后需要做好必要的護理措施,保持肛門清潔,為肛門括約肌收縮提供積極條件,有效促進其病情恢復。
在患者灌腸期間,通常為了延長藥液的保留時間,一般會選擇夜晚睡前對其進行保留灌腸,這樣可以有效避免結腸運動高峰時及進食時發生胃結腸反射情況,這樣對于灌腸保留時間的延長也非常有利,既不會影響到患者的睡眠,也不會對其日常活動產生影響,便于藥液被充分吸收,能夠有效保證臨床療效[8]。護理人員在進行插管護理操作時,動作應當輕柔,保持適宜的力度,若出現受阻情況,不可強行插入導管,以免對腸黏膜造成損傷,引起腸穿孔等不良情況。在灌腸期間也需要對藥液灌注和推注速度做好把控,速度不可過快,也不可過慢,適宜即可,可以以患者自身的舒適度為準進行調整,以免對其造成不適感,而且要盡可能避免對腸黏膜造成損傷。在實施灌腸后,需要對體位進行適當調整,這樣可以確保藥液到達腸道各處,使藥液在腸道內的分布更均勻,使病變部位充分接觸藥液,確保藥液被充分吸收,便于更好地發揮藥效。
在本次的研究中,經過兩種治療方式的比較,觀察組患者的腹瀉、腹痛、黏液性膿血便的緩解時間較對照組相比,均呈現出更短的趨勢;在相關的護理配合下,觀察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及治療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具有顯著的差異性。
綜上所述,采用改良后的保留灌腸法能夠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配合有效的護理,能夠提高治療依從率,更好地促進患者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