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虹 周麗娜 史蓓蕾 張曉斌
(1江蘇大學附屬武進醫院檢驗科,江蘇 常州 213017;2徐州醫科大學武進臨床學院檢驗科;3常州市腫瘤醫院檢驗科)
炎癥反應在腫瘤細胞侵襲、轉移等過程中發揮關鍵性作用〔1〕。外周血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N/L)比值是臨床常用炎癥參考指標,具有易于檢測、重復性好等優點〔2〕。文獻指出,N/L比值與惡性腫瘤的預后密切相關,該比值的高低與胃癌患者病情進展程度及預后直接相關,可作為判斷預后的關鍵指標〔3〕。因此,探索N/L比值異常變化的相關因素可能對指導老年胃癌患者治療方案的擬定有積極意義。血清腫瘤學標志物是一種生物活性物質,主要由惡性腫瘤細胞合成分泌,而該物質的產生、變化與惡性腫瘤的生長擴散及發生發展密切相關〔4〕。糖類抗原(CA)72-4、CA19-9即為兩種極具代表性的腫瘤標志物,具有重復性好、易于動態監測等優點〔5〕。當CA72-4、CA19-9水平異常升高時,則提示體內可能存在腫瘤生長〔6〕。因此,推測血清CA72-4、CA19-9表達水平變化可能與N/L比值變化有關。本研究主要分析患者血清CA72-4、CA19-9表達水平與N/L比值的關系,并分析三者分別與老年胃癌患者預后的關系,以指導未來老年胃癌患者預后不良的風險評估與干預。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江蘇大學附屬武進醫院和常州市腫瘤醫院收治的66例老年胃癌患者,男35例,女31例;年齡60~74歲,平均年齡(67.42±1.26)歲;倫理委員會對本研究設計內容知情,并批準同意實施;患者及家屬均知曉本研究內容,簽署知情同意書。
1.2納入和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①均經胃鏡及手術病理確診為胃癌;②預計生存時間>3個月;③年齡≥60周歲。(2)排除標準:①其他臟器功能障礙;②其他惡性腫瘤;③自身免疫性疾病;④感染性疾病;⑤精神疾病史。
1.3方法
1.3.1治療方法 患者均接受胃癌根治術治療,術后均接受周劑量紫杉醇酯質體聯合5-氟尿嘧啶(FU)化療。
1.3.2預后評估及分組方法 術后對全部患者隨訪2年,記錄預后情況,采用病理穿刺檢查明確腫瘤細胞轉移、復發,將腫瘤細胞轉移、復發患者納入預后不良組,剩余患者納入預后良好組。
1.3.3基線資料調查方法 自制基線資料調查問卷,內容包括:性別(男,女)和年齡。
1.3.4實驗室指標檢測方法 ①血清CA72-4、CA19-9:采集所有患者治療前后的清晨空腹外周靜脈血5 ml,以3 000 r/min的轉速離心10 min后取血清待檢。使用電化學發光儀(羅氏Cobas e601)測定血清CA72-4、CA199水平。②外周血N/L比值:使用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SYSMEX XN-1000)測定所有患者治療前后的N、L水平,并計算N/L比值。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均經Shapiro-Wilk正態性檢驗,組間比較采用非參數Mann-WhitneyU秩和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Wlicoxon符號秩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老年胃癌患者血清CA72-4、CA19-9水平、N/L比值之間的相關性采用雙變量Pearson直線相關性檢驗;各主要指標對老年胃癌患者預后的影響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檢驗;繪制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檢驗血清CA72-4、CA19-9水平及N/L比值預測老年胃癌患者預后不良風險的價值,以ROC曲線下面積(AUC)評價,AUC≤0.50:無預測價值,0.50
2.1治療前后CA72-4、CA19-9水平及N/L比值對比 治療后,老年胃癌患者的CA72-4、CA19-9水平及N/L比值均較治療前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CA72-4、CA19-9水平及N/L比值對比〔M(Q1~Q3),n=66〕
2.2預后情況 納入的66例老年胃癌患者隨訪2年后,有24例患者預后不良,占比為36.36%(24/66)。其中包括14例腫瘤細胞轉移、10例復發。
2.3預后不良組和預后良好組的基線資料、實驗室指標對比 預后不良組治療前血清CA72-4、CA19-9水平和N/L比值均高于預后良好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其他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預后不良組與預后良好組基線資料、實驗室指標比較〔M(Q1~Q3)〕
2.4老年胃癌患者治療前血清CA72-4、CA19-9水平、N/L比值之間相關性分析 采用雙變量Pearson直線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老年胃癌患者治療前血清CA72-4、CA19-9水平與N/L比值呈顯著正相關(r=0.426、0.395,P<0.05)。CA72-4與CA19-9水平也呈顯著正相關(r=0.457,P<0.05)。
2.5老年胃癌患者預后不良的影響因素分析 將2.3組間基線資料比較結果顯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作為自變量,均為連續變量,將預后情況作為因變量(1=預后不良,0=預后良好),經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CA72-4過表達、CA19-9過表達、N/L高比值均為預后不良的顯著影響因素(OR>1,P<0.05)。見表3。

表3 各主要指標影響預后不良的Logistic回歸分析
2.6治療前血清CA72-4、CA19-9水平及N/L比值預測老年胃癌患者預后不良風險的效能分析 將血清CA72-4、CA19-9水平及N/L比值作為檢驗變量,預后情況作為狀態變量(1=預后不良,0=預后良好),經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血清CA72-4、CA19-9水平及N/L比值預測老年胃癌患者預后不良風險的AUC均>0.80,預測價值較理想。見表4、圖1。

表4 治療前血清CA72-4、CA19-9水平、N/L比值預測老年胃癌患者預后不良風險的效能分析

圖1 治療前血清CA72-4、CA19-9水平、N/L比值預測老年胃癌患者預后不良風險的ROC曲線
感染、炎癥反應和慢性刺激在腫瘤發生、發展過程中發揮關鍵性作用〔7〕。腫瘤細胞合成分泌的一系列炎性介質可誘發細胞氧化損傷,可能導致DNA突變發生,從而促進腫瘤細胞的增殖和遷移〔8〕。
N/L比值是一種可綜合反饋機體炎癥反應和免疫狀態的指標,當該比值升高時,則提示機體炎癥反應較強,而腫瘤殺傷力減弱〔9〕。N/L比值變化可有效反饋促腫瘤和抗腫瘤炎癥反應的平衡狀態,當該比值升高則提示淋巴細胞減少,中性粒細胞增加,破壞了原本的平衡環境,導致炎癥反應加重,促進腫瘤增殖、遷移,進而導致預后不良〔10,11〕。故N/L比值可有效反饋惡性腫瘤患者預后情況,指導早期干預。本研究結果表明N/L比值可能參與了老年胃癌的病理進程,N/L比值可能與老年胃癌患者的治療效果及預后有關。
腫瘤標志物是一種正常組織內難以出現的特異性生物活性物質,而當細胞內癌基因與抑癌基因復制表達異常時則可大量合成分泌〔12〕。CA72-4、CA19-9是常用于診斷胃癌的兩種腫瘤標志物,其中CA72-4是一種高分子量黏蛋白抗原,而CA19-9是與消化道腫瘤發生密切相關的低聚糖類抗原〔13〕。有研究指出,血清腫瘤學標志物水平的實時變化與腫瘤發生時間、分期、是否轉移等情況密切相關〔14〕。故推測血清CA72-4、CA19-9表達可能與老年胃癌患者的預后情況相關。本研究治療后,血清CA72-4、CA19-9表達水平顯著降低,且預后不良組治療前血清CA72-4、CA19-9表達水平高于預后良好組,原因可能為:CA72-4、CA19-9主要由腫瘤細胞合成分泌,治療后二者水平降低,提示治療可良好控制腫瘤增殖及遷移〔15〕。但因可能存在遠處轉移病灶和原發灶具有腫瘤的同源性,故可繼續合成分泌CA72-4和CA19-9,這一現象也提示患者體內存在殘留病灶或轉移灶,病灶殘留及轉移灶的存在均預示著預后不良風險,故預后不良組的血清標志物水平高于預后良好組〔16〕。
本研究中老年胃癌患者血清CA72-4、CA19-9表達水平與N/L比值之間呈正相關,原因可能為:CA72-4和CA19-9水平過表達可使大量炎性介質合成分泌,導致機體炎癥反應程度加重,而N/L比值又是炎癥的關鍵性標志物,隨著炎癥程度的加重,N/L比值提高〔17〕。可見,血清CA72-4和CA19-9與N/L比值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參與了老年胃癌的不良預后進程,或可同時作為老年胃癌患者預后風險指標。
綜上所述,血清CA72-4、CA19-9表達水平與外周血N/L比值均可能參與了老年胃癌患者的不良預后進程,治療前過表達均可能提示不良預后高風險,臨床可考慮通過早期監測老年胃癌患者的血清CA72-4、CA19-9表達水平及外周血N/L比值,來指導早期合理治療方案的調整,積極控制各外周血指標水平表達,可能對改善患者預后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