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益勝,劉斌,劉巖,楊家寧
(中國建筑土木建設有限公司,北京 100073)
社會經濟的發展推動了各類型工程項目規模的擴大,特長隧道逐漸成為我國交通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拉近了各區域間的聯系,促使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但特長隧道的施工條件復雜、施工難度較大,施工活動中的不確定因素較多,給施工工程的順利開展埋下諸多隱患。本文主要探討特長隧道施工技術難點,并針對性地提出防治措施,確保特長隧道整體施工安全。
某鐵路工程分兩期施工,特長隧道施工作為一期工程,施工長度為1 256 km。鐵路等級為客運專線,正線數目為雙線。該隧道工程標準斷面采用單心圓曲墻型內輪廓,線路中線與隧道中線相重合,結構左右對稱。
根據該鐵路工程特長隧道施工情況可知,技術難點涉及通風施工、塌方治理、巖爆問題以及涌水治理等。
根據特長隧道施工活動的實際開展情況來看,通風施工技術難點有3 個:(1)在施工活動中主要運輸方式為無軌運輸,因而汽車尾氣污染現象較為嚴重;(2)隨著特長隧道挖掘長度增加,加上坡度及其他因素的影響,會導致空氣流通難題[1];(3)在隧道洞口存在二次襯砌臺車與較大截面,導致施工風阻較大。以上因素促使隧道通風施工技術難以有效運用。
在該項目中,因為隧道地質條件復雜,加上鉆探條件的限制,后期施工過程中極有可能出現新的變化,導致原先設計的襯砌結構不能滿足支護要求。長時間后,圍巖松動風化、地層出露,最終導致隧道塌方,嚴重威脅施工人員的生命安全。
因為特長隧道貫穿山體較長,埋深較深,導致施工過程中極有可能出現巖爆問題。一般情況下,產生巖爆現象有兩個決定性因素:地應力與巖性。尤其在該工程中,因為存在混合麻巖段,再加上部分區域埋深大于200 m,極易形成巖爆,為施工活動的正常開展埋下隱患。一旦發生拋射型巖爆,不僅會對施工人員、機械設備的安全威脅較大,對隧道的破壞也較大[2]。
涌水問題作為特長隧道施工活動中的常見問題,也是施工技術難點之一。若不能將此類問題有效解決,會對施工人員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嚴重威脅?;诖?,相關人員要對該問題引起重視。
要保障特長隧道施工順利開展,需要結合項目需求,針對施工技術難點問題采取針對性的治理手段。筆者結合自身工作經驗,通過以下內容對特長隧道施工技術難點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論述。
要解決特長隧道施工過程中的通風技術難點問題,需要結合項目需求,采取機械通風手段。在此之前,需要對所需風量、維持洞內最小風速以及通風機工作風量進行計算。
1)施工人員所需風量

式中,Vp為施工人員所需風量,m3/min;vp為施工人員需要的新鮮風量,取3 m3/min;m為施工人數,個;K為風量儲備系數,通常取1.2。
2)維持洞內最小風速所需風量

式中,Vd為洞內最小風速所需風量,m3/min;Vmin為洞內最小風速,m3/min;Smax為隧道端面面積,m2。
3)通風機工作風量

式中,V1為通風機工作風量,m3/min;P為每100 m 風管的漏風量m3/min;L為風管長度,m;V為工作面需要的有效風量,m3/min。
完成上述計算工作后,工作人員需要根據隧道項目需求,對通風方案進行確定。
1)在該隧道工程中,進洞1 500 m 處采用三級混合式通風,將1 臺SDF(C)-NO12.52×110 型壓風機安設在距離洞口20 m處,并且需要連接150 mm 風筒布至掌子面附近,掌子面炮響之后進行送風。在通風10 min 后基本上掌子面100 m 范圍內的空氣即可置換完畢.
2)襯砌臺車上安裝SDF(A)-NO602×22 型風機,在炮響10 min 后正式開機工作,將濁煙及時排向洞口[3]。
3)在距離掌子面500 m 處架設同樣型號的風機,連接60 mm 的風筒布,直接通向洞口,以便將濁氣直接排除。所有通風機設備調度需要由專人專項負責,除了在爆破工作后開展通風工作外,在出渣、鉆眼及其他環節要經常性地保持通風,這樣才能滿足隧道的通風需求,為隧道工程后續施工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
針對隧道塌方問題,施工單位需做好以下幾點:
1)重視超前地質預報工作,做到心中有數,從隧道施工材料準備到施工隊伍技術交底、襯砌、仰拱作業等工序調整及安全預案,都需要充分考慮項目實況,對隧道中極有可能發生塌方事故的區域提前制訂方案進行防治,以便將塌方事故的影響最小化。
2)需結合項目實況,選擇合理的開挖工法,針對特長隧道,常用的開挖工法有臺階法、弧形導坑法、全斷面法、中隔壁法(CD)和交叉中隔墻法(CRD)法。在本工程項目中,選擇CD和CRD 法。需注意,中臂的拆除是關鍵技術,施工單位需要對中壁的拆除時間以及拆除后的安全性進行分析[4]。通常情況下,在隧道工程施工中,基本上都是靠凈空收斂與拱頂下沉維護斷面穩定。因此,施工單位一旦發現隧道開挖過程中7 d內拱頂下沉增量在2 mm 以內,那么可以將此作為拆除中壁的基準,保障后續開挖工作順利開展,防止出現塌方事故。
3)做好臨時支撐工作。臨時支撐雖然簡單,但是十分有效,針對隧道施工過程中的不良地質區域,除了要加強支護,做好安全預案,還需結合實際情況做好臨時支撐工作,防止支護結構變形。等到施工活動進行到下半斷面閉合后,再將臨時橫撐拆除。
4)加強圍巖排險工作,對工作開挖面全面觀察。在開挖過程中,需要借助挖機設備排險,排險內容包括掌子面、拱頂,并且工作人員還要對開挖面進行全面觀察。巖層強度、種類、變質情況、分布情況,以及斷層的走向、位置,圍巖是否存在坍塌現象等,都需要進行勘測,做好排險工作,充分掌握工作面情況,若在監測過程中發現不良現象,需采取針對性措施及時治理,為塌方治理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
1)做好施工準備工作。(1)對于易發生巖爆現象的地段,在開挖前需全面審核相關地質資料,以審核結果為依據,對該地段情況進行判斷分析,提前做好巖爆防治的技術準備工作,為保障后續施工活動順利開展奠定基礎;(2)針對易巖爆區域的施工人員,還需要配備專業設備,如防彈背心、鋼盔等;(3)在隧道支護區域還需設置專職安全員,通過施工視頻監控對圍巖狀態進行觀測,若發生險情,立刻警示通知有關人員,及時疏散施工人員[5]。
2)做好施工過程中的防控工作。在易巖爆區域施工過程中,開挖后施工人員要向洞壁以及掌子面及時噴灑高壓水,潤濕巖面、降溫除塵,以此增強圍巖塑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輕巖爆發生時的劇烈程度。此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要對打眼車進行改造,在臺車上方以及側面設置鋼繩防護網,確保施工人員安全。
3)做好光面爆破工作,保障挖洞室輪廓圓順,避免在后期施工過程中因局部應力問題加劇巖爆。結合項目實際施工情況,對巖爆類型與大小進行明確,通過在巖爆地段洞壁打孔的方式,提前釋放應力;或采用超前摩擦錨桿進行支護,起到卸壓作用,釋放隧道高地應力,減弱隧道巖爆強度[6]。
4)有效治理巖爆問題,需結合施工情況及時改變開挖方式。對于易發生強雷巖爆段,施工單位需預留2 m 厚的巖爆處理層,采用短進尺2 m 循環,等待巖爆過后,再進行二次爆破與支護。需注意巖爆問題對于施工人員的生命安全威脅較大,必要情況下需要及時疏散施工人員進行躲避,等待巖爆區域平靜再進入施工。對于強雷巖爆區域,必須通過設置錨噴掛鋼筋網以及鋼拱架進行支護,為施工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
為有效處理隧道涌水問題,施工單位結合項目需求,遵循截、堵、排的治理原則,以排為主做好涌水綜合治理工作。在此過程中,施工單位需做好以下幾點:(1)提前做好施工區域的地質勘察工作,掌握施工區域的水文地質環境,采用超前地質預報等綜合手段,判斷隧道中地下水的分布,掌握隧道涌水量大小[7];(2)根據涌水量大小、水壓,借助大功率排水設備,將涌水及時排出;(3)合理利用帷幕灌漿技術有效治理隧道涌水問題。要提高涌水問題治理效果,需在涌水引排、導流的情況下應用帷幕灌漿技術[8]。帷幕灌漿是指通過巖面注漿孔、超前探孔注射水泥、水泥漿等化學漿液,通過巖石裂縫擠出其間的水,進而促使化學漿液與圍巖裂隙充填密實,固結為一體,形成止水帷幕。這一技術目標性強,治理效果明顯。
綜上所述,在當前我國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的背景下,交通工程規模逐漸擴大,特長隧道工程作為交通工程中的重要組成內容,因為地質條件復雜等因素導致施工難度大。在這種情況下,有關單位在特長隧道施工過程中,需充分考慮各種施工技術難點問題,采取針對性措施進行防治,以便減小施工問題帶來的不良影響,保障施工人員生命安全的同時,在特長隧道施工中不斷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