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富陽分局 馮 穎 方君天
房子是生活中的大事,百姓的大事就是我們的心事。面對與百姓息息相關的不動產登記業務,杭州市富陽區不動產登記服務中心自我革新,探索出一條“高效、擔當、優質”的不動產改革之路,詮釋了“人民至上”的真切情懷。
數字化賦能,讓百姓生活看見更多幸福的可能。
杭州市富陽區不動產登記服務中心以數字化改革為牽引,對現有操作系統進行升級再造,實現公積金中心、住建局、民政局、銀行等單位數據共享,打破數據壁壘,全面打造“智慧不動產登記”體系,為群眾提供更加便捷、實時的辦事渠道。
全面推行抵押登記網上辦。依托浙江省金融服務平臺、浙江政務網平臺和“智慧輔助不動產登記”體系,在延伸銀行端口實現抵押登記“一站式”辦理。合作的銀行從最初的29 家富陽區本地銀行拓展到周邊地區的258 家銀行,抵押登記網辦率達到99.8%,2022 年第一季度涉及抵押金額近70 億元,各項惠民舉措獲得群眾的一致認可。

▲工作人員指導辦事群眾進行網辦
全市首創二手房“云登記”。買賣雙方通過手機小程序完成人臉識別、上傳買賣雙方身份證、上傳現場簽字視頻等操作,實現全程網上辦理,破除了信息、空間、時間限制。2021 年度二手房買賣“云登記”完成2147 件,其中跨省異地辦理3件。在二手房買賣轉移總辦件量增加10%的情況下,窗口人流量卻銳減了1 萬3 千多人次。
創新“交房即交證”模式。權限下放,房地產公司提前介入收集資料,通過浙江政務網平臺代為申請,資料影像傳輸至不動產登記中心,數據推送給稅務端口,登記中心同步審核發證,實現一手拿房本,一手拿鑰匙。以近期秦望拆遷安置房為例,交房時間正是疫情防控期,涉及到7 千多辦事群眾的辦證問題,采用“交房即交證”模式,辦事群眾無需跑窗口辦理,后期證書快遞到家。相比以往模式,窗口人流量大幅度下降,辦證效率提高80%左右。

▲不動產辦件窗口
為紓解企業融資難、交易來回跑的難題,杭州市富陽區不動產登記服務中心推出企業抵押登記12 條新政,包括2 條便民舉措和10 條放寬抵押限制、保障抵押雙方權利的措施。并特設企業專窗,實現“一人受理,一窗進件,一套資料,同窗出證”,高頻簡易事項從一個工作日壓縮到一小時辦結、復雜涉稅事項從三個工作日縮減至一天內辦結。雙管齊下,手續化繁為簡,效率直線飆升,惠及了諸多企業。
杭州市富陽區不動產登記服務中心,以專業的技術支撐,實現了從“窗口辦”到“云端辦”、從紙上辦”到“掌上辦”、從“常規辦”到“集成辦”的數字化改革。
一支朝氣蓬勃的隊伍,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因為您,心上有你”的服務精神。
為鍛造一支一流的鐵軍隊伍,杭州市富陽區不動產登記服務中心先后建立了晨會制度、編外人員管理制度、窗口標準化管理制度等制度,一年來工作人員“零問責、零事故”。
針對以往歷史遺留問題,杭州市富陽區不動產登記服務中心推行“層層落實、靶向出擊”解決模式,秉持著“不回避、不擱置、不放棄”的原則,在遵守法律、尊重歷史的基礎上,建立科室會商、局級會審、聯席會議等制度,建立層層保障。推出業務骨干“一人一案”、分管領導“包干包案”模式,做到精準把脈、精準對接、精準施策。
截至目前,杭州市富陽區不動產登記服務中心已開展集體會審42次,共形成178 類事項辦理路徑的會議紀要,為不動產登記工作的規范運轉提供強有力的業務支撐。其中,富陽區秋月小區由于當時相關審批資料缺失等原因導致“辦證難”,杭州市富陽區不動產登記服務中心以深入調研、部門協同為抓手積極破解,最終為240 戶住戶集中辦理產權證,解決了群眾愁了20 多年的“老大難”問題。
通過“云”端服務,杭州市富陽區不動產登記服務中心提前四個月實現了“減窗口、減人員、減人流、減時間”的目標。實現辦事窗口從17 個減少到10 個;前臺人員減少40%;窗口人流量銳減81%;網辦業務45 分鐘內辦好,企業登記一般1 天就完成,群眾窗口等待時間壓縮到了5 分鐘以內,回訪滿意率達到了100%……高質高效的背后是富陽區不動產服務中心用心踐行“為民服務”的真心、用心、貼心。
45 封滿含真心謝意的感謝信,92 面見證改革實效的錦旗,是百姓感受到“云”端服務的“溫度”的證明。
杭州市領導對富陽區不動產工作做出過批示肯定,“云端辦+掌上辦+集成辦”創新推進數字化轉型工作更是被自然資源部不動產統一登記專刊單篇報道,這些是對“云”端服務“速度”的支持。
“自然資源系統2019—2020年度青年文明號”“2021 年度浙江省不動產登記窗口便民利民服務成績突出集體”“2020—2021 年度浙江省青年文明號”“2021 年度杭州市工人先鋒號”等榮譽證書則見證了杭州市富陽區不動產登記服務中心一路以來的決心與蛻變,也讓工作人員更加感受到責任在肩、使命在前。
數字化賦能,讓這座城市充滿溫情,讓百姓獲得幸福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杭州市富陽區不動產登記服務中心依舊步履不停、奮斗不止,繼續演繹好“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