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娟,凌旭
(西安工程大學 城市規劃與市政工程學院,陜西 西安)
大學教育不僅會影響大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還會影響其對于職業生涯的規劃和今后的發展[1]。在創新驅動背景下發展企業與高校協同人才培養機制,可以開闊學生眼界,增進學生對于自己所學專業的了解,同時,也可以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2]。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為專業人才培養提供了新思路[3-4],通過產學合作,校企協同人才培養,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與校企合作機制,調整專業課程教學內容,優化理論課程和實踐教學體系,強化工程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5-6]。但是高校與企業在協同人才培養機制上也存在許多問題[7-8],需要高校與企業不斷討論協調,從而促進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和企業的不斷發展[9-11]。
本校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具有30 多年的辦學歷史,培養方案提出“本專業培養具有蒸發冷卻空調技術、建筑環境控制、建筑能源供應、建筑節能、綠色生態健康建筑、樓宇智能控制等技術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具備暖通空調、燃氣工程系統和設備設計、施工、安裝調試、運行管理和監理能力,畢業以后能夠在政府職能部門、設計研究院、建筑工程公司、物業管理公司、房地產公司、設備制造廠及相關的科研、生產、教學等單位從事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技術的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對于該培養目標,本專業畢業生應該在畢業時已經基本具備“應用型人才”的專業素養和職業方向,然而,從目前的學生專業素質以及用人單位反饋來看,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痛點:
(1)培養方案中在大一第一學期時開設《大學生職業發展》課程,闡明本專業主要就業領域;第六學期開設《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意在為學生提供更精準的就業咨詢。這兩門課程的設立無疑對學生的職業規劃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但實際上,當畢業生在選擇就業單位時,依然沒有明確的職業目標,對施工單位、設計單位、設備廠家等所要從事的具體工作懵懂不知,只能依據單位性質、招聘工資以及對企業非常有限的了解選擇自己的就業單位,就造成了很多的就業盲點,在工作幾個月后,出現了大批辭職和專業的現象。這個現象說明,這兩門課程的開設,尚未達到應有的效果。
(2)為了突出本專業“應用型人才”定位,其課程體系設置了認識實踐、畢業實踐、畢業設計專題以及5 個課程設計等實踐環節,這些實踐教學環節旨在讓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工程應用,從而更好的適應今后工作需要。但從目前學生在實踐環節的知識掌握情況來看,效果不夠理想。
(3)用人單位在招聘季進行招聘時,部分企業雖然整體實力很強,在學校和教師的宣傳和帶動下來我校招聘,但由于在前期和學校銜接不夠緊密,往往存在招聘會上無人問津的情況,從而失去了很多的潛在員工。而畢業生最終所簽大多為我國幾個著名的國有施工單位,或者個別持續和本專業互動比較頻繁的企業,學生就業的選擇余地大打折扣。
以上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任課教師均為專職教師,工程經驗稍有欠缺,且在校生與專業相關企業互動較少,信息互通力不足,缺乏前期系統的“應用培養”和“情感培養”。為了解決以上問題,充分發揮專業教師與知名校友、社會力量在育人工作中的作用,我校推出“三全育人”重要舉措,意在逐步形成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三全育人”很好地彌補了以上不足,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專業素質,還可以在交流中全方位提升其綜合素質,并激發學生的進取心,明確職業發展方向。“三全育人”導師團校外導師和知名校友、企業是非常有利的資源,將其與專業培養計劃有機結合,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形成我校育人特色。
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本科課程體系配置流程圖如圖1 所示。在圖1 所標注的黃色課程配置中,可以加強學生實踐環節以及未來職業規劃的培養。計劃引進政府職能部門(節能或能源研究中心)、設計研究院、建筑工程公司、物業管理公司、房地產公司、設備制造廠及相關的科研、生產、教學等單位的骨干參與到課程中,將職業發展規劃及技能培訓與今后的用人單位進行接軌,立足學校對人才培養的定位,強化專業特色。

圖1 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本科課程體系配置流程圖
本校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建有“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省級教學團隊。學院擁有土木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土木水利類別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建筑與土木工程學位點為“陜西省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試點”項目。該專業畢業生人數達數千人,分布在全國各企事業單位。其中不乏多名優秀校友,可以為母校的教育事業獻計獻策,在本專業建設過程中可發揮其巨大潛力,參與到人才培養和就業招聘中。其技術路線如圖2 所示。
根據圖2 所示技術路線,可通過以下具體措施來加強學生實踐環節以及未來職業規劃培養:
(1)利用導師團校外導師、往屆畢業生及教師校外資源,與校友所在企事業單位簽訂校企合作協議,建立校企合作基地。
我校“三全育人導師團”實施辦法中明確規定了導師團人員構成、聘任條件、工作職責、工作機制、考核及運用等內容,為導師團工作順利開展提供了保障;學院搭建的校友會吸納了來自中建、陜建、各省市熱力公司、設計院以及美的、格力、天加等30 多家著名企事業單位的數百位優秀畢業生加入;已有合作的用人單位迫切希望與學校共同培養人才,吸納優秀人才;我院已成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研究中心”,“德國威能暖通人才西安培養基地”,并擁有澳藍(福建)實業有限公司、昆山臺佳機電有限公司、西安唐華精工環境工程有限公司、西安秦華熱力集團等多個實踐基地,與中國水電三局、陜六建、中建新疆建工、四季沐歌等企業代表簽訂了就業基地合作協議。這為今后的工作開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2)開展多元化校企合作師資團隊建設。大多教師缺少工程經驗,教學實操性和工程實踐能力不足,導致專業理論與工程實際有所脫節。因此,利用校友會和三全育人項目,邀請優秀企業專家、一線技術人員或管理人員參與教學和實踐指導,同時鼓勵專業教師到企業掛職工作或交流合作,帶領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挑戰杯、大學生競賽和創新創業項目等各種學科競賽和活動,切實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提高教師在工程項目和產學研合作等方面的工程創新實踐能力。因此,不斷加強校企深度合作,師資團隊多元化發展,才能逐步優化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實踐教學師資隊伍。
(3)在“育人”環節,校外導師在講座、交流會以及實踐課程指導過程中,與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互動和交流,通過言傳身教,以嚴謹的工作態度、良好的職業道德感染學生,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通過自身職業經歷和心歷路程激勵學生,激發學生學習潛能和學習興趣,端正專業思想和學習態度,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通過答疑解惑,為學生的專業學習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
(4)在職業發展規劃環節,邀請不同類型的企事業單位優秀代表參與授課,開設系列講座,為大一新生進行職業發展的專業輔導,為大三即將就業學生進行職業規劃咨詢,熟悉不同就業單位的用人需求和技能要求,精準梳理個體特點與用人單位的匹配度。
(5)在實習實踐環節,利用校外資源擬定可實習單位,制定校企協同育人實習實踐科目清單,實現菜單化管理模式,每屆生產實踐和畢業實踐可在清單中進行不同類別的合作單位篩選,校企雙方共同擬定培養方案,并根據學生所在年級制定不同的培養策略,低年級學生(如認識實踐環節)以專業認知參觀為主,高年級學生(如畢業實踐環節)以具體項目和案例培訓為主。
(6)在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環節,可選擇一位校內專職教師搭配一位校外導師,從選題到設計過程進行全程輔導。借助校外導師的豐富工程實踐經驗及校內專職教師豐富的教學經驗,使學生在設計過程中融合理論知識與工程經驗進行設計培訓。篩選經典案例,以貼近實際工程項目為出發點,使學生掌握更為實際的專業知識。
(7)在畢業設計環節,專職教師根據自己的選題領域選擇合適的校外導師,結合校外導師實際工程設計案例,對學生進行設計培訓。在此過程中,學生可在校內外老師的共同指導下,將專業知識與工程設計進行有機結合,加深學生對大學四年所學內容的系統梳理。 同時,可增設1~2 周的單位實習環節,深度體驗用人單位工作環境、工作流程以及工作內容,幫助畢業生明確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
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機制與學生職業發展規劃進行深度融合,將使教學過程有效銜接工程實際和用人單位,落實“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增加學生就業率,促使就業選擇更加多元化,加強學生專業素質和綜合素質的培養,明晰學生的職業發展規劃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通過行之有效的教學改革措施,預計可以達到以下效果:
(1)充分帶動校外資源,建設系統化校企合作基地,制定校企協同育人實習實踐科目清單,實現菜單化管理模式,校企雙方共同擬定培養方案,固化校企合作體系和機制。
(2)深入貫徹落實我校“三全育人”目標,強化校外導師的全過程輔導教學,深度參與育人全過程培養,拓展校內外教師的合作方式和合作領域,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全面提升學生專業素質和綜合素質,深入貫徹協同育人機制。
(3)通過校外導師“引進來”和校內專職教師“走出去”的方案,可在教師的帶領下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提高專職教師在工程項目和產學研合作等方面的工程創新實踐能力,強化校企深度合作,促進師資團隊多元化發展。
(4)教學與職業規劃深度融合,將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等多個環節與系列講座、企業參觀、設計培訓等有效結合,在不同階段逐步明晰職業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