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雷,張成茂,莊申樂,田相克,劉佳佳
(1.臨沂大學 機械與車輛工程學院,山東 臨沂;2.山東龍立電子有限公司,山東 臨沂)
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是指高校以企業的人才需求為導向,聯合校企合作的教學資源實施柔性化課程體系、多元化合作機制、人才培養保障體系等辦學,建立的一種”產教融合,協同育人”人才聯合培養模式。它是一種追求辦學質量,注重理論學習與企業實踐相結合,打造校企合作資源共享、注重人才就業與創業能力培養的“校-企-人”三方共贏的發展路徑[1]。
大多具有高學歷的高校教師從學校到學校,缺乏工程實踐背景,在現階段下,缺乏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能力等工程技術人才必備的素質的培養和鍛煉,缺乏現代化企業生產、科研、設計、制造、組織管理等工程經驗[2]。而具有豐富實踐的工業企業工程師、研究員因人才引進門檻而與大學教師越行越遠。大多數高等學校沒有專任的創新創業型教師,有的也大多是有輔導員兼任。同時,高校教師的職務職稱晉升體制、教學科研激勵獎勵機制、評教機制而又與雙師型師資隊伍引進和培養背道而馳[3]。
傳統的人才培養存在著手段單一,人才培養目標與定位不夠精準等,特別是教學方式的傳統,學校教師理論或實踐能力存在短板等問題需要解決。如何構建持久高效的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讓培養的高等職業專業人才適應和滿足中國職業人才需求,是高職工程專業亟待解決的問題[4]。作為一種創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高職教育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是社會經濟新常態下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新的模式,具體是指以特色骨干院校和優質專業建設為契機,持續推進優化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模式與機制改革,實現基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于一體的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之辦學模式。
校企合作是培養國內緊缺的應用創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依托高新企業共同開展機械類專業教育及新工科融合教育,通過校企合作辦學,提升地方辦學服務貢獻能力,實現高校跨越式發展、創新型企業驅動發展和學生訂單式人才培養,從而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的創新型、應用型工程人才[5]。在新工科背景下,我們將重新審視校企協同育人長效合作之間的關系,構建的協同育人長效機制和實踐,辯證地分析二者的作用,既要主次分明,更要協同推進。為此,可以從以下方面開展工作。
依托高校職教中心和高校合作的多家企業,校企協同育人培養標準,實施“雙元”育人。緊跟機械產業發展前沿,聯合深度合作企業共同開展調研分析,動態納取機械類新技術、新規范等產業先進元素,共同制定符合崗位雙標準,建設”山東制造”經濟特色的機械類專業共享型教學資源庫,打造有特色、實踐型教師隊伍,創建校企協同交叉培養機械專業人才的新機制,并實施運用以推進機械技術技能人才的專業化培養。
為保證學生高質量就業、創業,結合新經濟條件下“學用結合”的應用型與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為促進高校學生精湛初崗技能,對接企業人才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系統規劃“1+1+1(專業理論課++工作室+頂崗實習)”技能融入機械類專業人才培養全過程,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整體設計[6]。為保證機械專業學生培養質量的穩定性,依托“1+1+1”技能制度,對接職業標準,開展職業教育課程標準、專業教學標準、頂崗實習標準的建設,打造一只符合”校企深度融合”方式的新工科專業標準化人才培養模式,促進新形勢下新舊動能轉換產業的更新換代升級。
傳統的產教融合模式人才培養模式,是高校以人才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現有的辦學資源為基礎,并充分利用現有的辦學條件,采取各種措施加快教學改革步伐滿足行業需求的培養模式,但學校和企業由于缺乏足夠的交流與合作,校企合作不能深度融合[7]。新的高職教育“產教融合”模式則是以特色骨干院校和優質專業建設為契機,持續推進優化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模式與機制改革,實現基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于一體的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之辦學模式。
目前機械類專業的人才培養中存在著諸多問題,學生畢業后不能適應市場和崗位的需求,需要崗前培訓和技能培訓,不具備與崗位相適應的知識與能力。本文提出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專業創新型人才,打造一支能實踐教學、打造創新型師資隊伍,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的創新型、應用型工程人才。
“三階遞進”是指根據招聘企業根據企業發展或實際生產任務的需求設置崗位,提出培養“以產定學,以學導創,產學合一,創以提升”的發展型、復合型、創新型機械類應用型與技術技能型人才,以滿足合作企業對不同人才的需求[8]。在此過程中,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打造”立體化”的優質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資源,培養專業創新型人才,推進創新型工科人才的教學改革。如圖1所示,為“三階遞進”融合的產教研融合模式理念與運行機制框架圖。

圖1 “三階遞進”融合的產教研融合模式理念與運行機制
其中,校企協同的產教研融合建立“產學研”科創中心,組建多個“產學研”小組,依托科創中心,實現高校與企業教學、科研、實驗室及工廠資源的高度共享,校、企、師生共研創新產品,申報相應的實用新型或發明專利。
相對來說,機械類專業屬于傳統工科專業,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理念向成果導向不精準,迫切需要重構全方位復合型的人才培養模式。如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打造“多維度立體化”教學資源平臺,制定符合高職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標準,將成為機械類人才培養的關注點。“多媒體多維度立體化”教學資源的整合開發建設和應用,解決了過去教學資源零碎分散、針對性差的問題。從而有力支撐了高質高效的課改,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在潛移默化中增強了學生的雙創意識[9]。基于“多維度立體化”教學資源,構建面向產學創融合的“一二四五八”驅動的機械類人才培養模式,如圖2所示。

圖2 機械類人才培養模式框架
創新是社會進步的靈魂,創業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將“雙創”教育實踐有機融入機械類專業建設中,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專業知識、社會實踐與市場經濟相結合,增加學生社會實踐教育內容,強化學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及實踐能力,為學生適應就業、創業與行業需求奠定了堅實基礎。因此,雙創能力的培養在本專業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以培育創新創業意識、精神和膽識為起點,提倡創新思維與主動意識為突破口,打造一批具有創新精神的高級職業技術人員。在培養過程中,運用教學維、方式維和發展維等方法,構建并實施了集“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理論+實踐”“實訓+實戰”于一體的“四位一體”機械類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實踐教學體系,使雙創貫穿于整個協同育人人才培養環節。如圖3所示,為基于四位一體的機械類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實踐教學體系結構圖。

圖3 基于四位一體的機械類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實踐教學體系
校企協同育人是當前社會形勢下的一種必然趨勢。通過分析山東省內高校和企業協同育人培養模式的發展現狀和存在的諸多問題,從促進就業與創業能力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探索最大程度實現經濟新常態下的高職教育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對策。當前山東省對創新型、應用型工程人才的渴求,需要高校應該不斷調整自身的育人模式,以不斷適應市場經濟的新變化,從協同創新的視角出發,探索最大程度實現山東省高等職業教育的創新模式和對策。
在實際應用方面,面對當前省內經濟社會發展中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本課題通過借助高校和企業開展協同創新計劃的良好契機,對相關的高校進行調研,總結職業教育建設過程中專業及其培養機構在產教融合模式人才培養模式方面的經驗和不足,探索提升職業教育的協同創新模式和對策,為企業和社會提供高質量的人才,以適應現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