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小輝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北京)
“雙一流”是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簡稱。教育部印發的《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點》要求加快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制訂“雙一流”實施辦法。可以認為,啟動實施的“統籌推進兩個一流”戰略,是中國大學沖刺國際前列、打造頂尖學府的“沖鋒號”。建設雙一流大學是985工程和211工程后我國實施的一個國家戰略。按照公布名單的情況,我國有42所首批一流大學建設高等院校,含A類36所,B類6所,建設一流學科高等院校有95所,建設雙一流學科465個,其中含自定學科44個。自2016年8月以來,高等教育學術界圍繞“雙一流”高等院校建設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研究熱點大多集中在“雙一流”高等院校建設、建設路徑、人才培養、圖書館建設等方面。本文從文獻計量學研究的角度,對我國中國知網2016年8月以來發表的CSSCI收錄期刊發表的論文進行深入的數據挖掘,力求在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提出創新驅動發展背景下,深入探討我國 “雙一流”高等院校建設研究的現狀,多以期為“雙一流”高等院校建設提供有益的參考。
本文主要對中國知網發表的257篇有關“雙一流”高等院校建設主題文獻進行文獻計量學分析,對其中142篇被引文獻為重點分析。文獻計量學分析主要采用對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主要分析了其年度論文發表情況(包括刊發文獻、參考文獻和引證文獻)、文獻互引網絡、關鍵詞共現網絡。
科研工作中應規范的引證文獻,這不僅是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更可以從中體現出作者自己進行知識產出的過程和使用狀況,因此,規范引證文獻較為重要。在大量的引證文獻中作者的文獻被引證的次數多,說明該作者的文獻越有使用價值。
圖1為142篇CSSCI收錄被引文獻關鍵詞共現網絡圖。由圖1可以看出,142篇被引文獻出現的關鍵詞關系結構圖,關鍵詞圍繞“雙一流”建設、一流學科、高等教育和人才培養、一流大學建設和優勢學科等關鍵詞形成集群。關鍵詞出現的頻次越多圖中所示的圓形面積越大。

圖1 142 篇CSSCI 收錄被引文獻關鍵詞共現網絡圖
圖2為142篇CSSCI收錄被引文獻互引網絡分析圖。圖中顯示出文獻間的引用關系。圖的右邊為關鍵詞出現頻次靠前的排序。在圖中形成了高等教育和比較教育、高等教育和教育理論(因顯示比例問題圖片未顯示)、世界一流大學和大學定位四個藍色大圓圖標,示意上述四領域內容文獻被引用的頻次較高,根據關鍵詞特征可以命名為教育理論類集群。此外在圖中形成了雙中國大學模式、大學辦學自主權、學術制度的一個集群,根據關鍵詞特征可命名為制度類集群文獻。同時在左側形成了以世界一流學科、雙一流建設、一流大學和本科教育為代表的集群,根據關鍵詞特征可命名為學科教育類集群。在右側形成了“雙一流”建設、研究生教育等關鍵詞集群,可命名為高層次辦學集群。在圖下方(未在圖中顯示)形成了教育經濟學、財政學等關鍵詞的集群,根據關鍵詞特征可以命名為經濟財政集群。由于篇幅所限制,在該部分僅對主要的文獻集群結構做分析,在后續將對高頻次引用的文獻進行總體分析。

圖2 142 篇CSSCI 收錄被引文獻互引網絡分析圖
為深入研究142篇CSSCI收錄被引文獻互引網絡,研究中將被引頻次設置為10次以上入選數據分析(見圖3)。在圖中我們觀察到10個互相關聯的網絡群。“1”為以(美)克拉克(Clark,Burtonr.)著;王承緒等譯;《高等教育系統》.杭州大學出版社版,1994[5142](圖上大藍點)為核心,排位第二的為(美)羅珀特.伯恩鮑姆(RoberBirnbaum)著;別敦榮主譯;《大學運行模式》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3[894](圖中第二個藍點);排位第三的孔繁民等編著;《建設應用型大學之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311];排位第四的是龐青山著;《大學學科論》廣東教育出版社,2006[256]等(以后排位略)。從該群高頻引用文獻特點可以看出該群體是涉及高等院校建設的運行、組織、架構和學科等系統結構文獻群,是“雙一流”高等院校建設的核心要素;“2”為以周海晨;陸和建;“985工程”高等院校圖書館微信公眾號研究.大學圖書館學報,2017[41]為代表的群體,結合三篇文獻特征可以認為該群體為微信公眾媒體研究群體,該群體文獻是獨立在“1”系統結構群體之外的;“3”為以陳學飛等.中國式學科評估:問題與出路.探索與爭鳴,2016[48]為代表的高等院校評價研究文獻群;“4”為以孫雷.“雙一流”大學建設視域下高等院校后勤綜合改革研究.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8]為代表的后勤管理文獻群;“5”為以李蓉;陳志剛.“雙一流”創建背景下的高等院校大部制改革建設研究.江蘇高教,2016[25]和潘穎;盧章平.高等院校圖書館主推高等院校“雙一流”建設探討.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8[12],從文獻的特點看該群體文獻應為圖書館改革建設相關文獻群體;“6”為張曉樺.國內外圖書館床客空間研究綜述.國家圖書館學刊,2016[63]為代表的圖書館創客空間研究文獻;“7”為以趙炬明.精英主義與單位制度—對中國大學組織與管理的案例研究.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6[112]為代表的組織人才管理文獻群;“8”為鐘秉林;方芳.一流本科教育是“雙一流”建設的重要內涵.中國大學教學,2016[184]為代表的本科教育及校園文化建設文獻群;“9”為以周海濤;景安磊.高等院校教師流動難的制度瓶頸和調整對策.江蘇高教,2014[19]為代表的高等院校人才流動制度文獻群;“10”為郭洪林;甑峰;王帆.我國高等教育人才流動及其影響因素研究.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6[49]為代表的人才流動影響因素文獻群。

圖3 142 篇CSSCI 收錄被引文獻互引網絡分析圖(被引10次以上文獻)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發現“1” 文獻群(高等院校建設的運行、組織、架構和學科等系統結構研究)占了“雙一流”高等院校建設研究的主體,文獻互引網絡復雜。而在獨立與該網絡之外的研究群體明顯存兩次與圖書館(圖書館改革和創客空間)和三次與人才管理(人才管理、人才流動影響因素和人才流動制度)的文獻交互群體。這從另一角度說明“雙一流”高等院校建設除了要建設自身的運行系統結構外,應當尤其重視圖書館建設,重視人才的管理,建立用才制度和流動機制。
(1)對142篇CSSCI收錄被引文文獻計量分析發現關鍵詞圍繞“雙一流”建設、一流學科、高等教育和人才培養、一流大學建設和優勢學科等關鍵詞形成集群。數據特征表明:應重視“雙一流”高等院校建設重點應圍繞學科建設、人才培養。
一流學科是一流大學建設的基礎所在,只有通過學科專業建設的完整性,才可進一步彰顯出一流大學在整個社會體系中所起到的效用[1]。在一流學科建設時,一流學科與一流大學之間呈現互相促進的趨勢,學科發展能提高大學在相關教育體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一流大學的品牌效應對一流學科建設起到反向推動作用,有效地保證高等院校在開展學科建設體現出一定的專業化特點。
針對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研究,有學者研究指出:近年來,中國高等教育越來越重視人才培養體系優化和創新,并提出了不少改革舉措,但真正系統性作出優化的不多,究其因主要是教學改革不夠深入,教學質量體系尚未完全形成;重科研、輕教學的情況依然存在,但科研成果未轉化為人才培養的優勢;高等院校人才培養作為高等院校管理工作的中心工作,其的根本任務反而被邊緣化[2]。在“雙一流”高等院校建設背景下應充分重視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
(2)對142篇CSSCI收錄被引文獻互引網絡分析。研究表明:應重視“雙一流”高等院校的教育理論建設、制度建設、高層次辦學建設和經濟財政建設。
首先,教育理論建設是“雙一流”高等院校建設的核心工作,建國初期我國的教育理論建設是以理解和宣傳教育方針政策為主,演化到學習蘇聯的教育科學、發展成總結解放區的教育經驗和最后批判舊學術思想為自己的四大任務,到現代《教育研究》創刊時開始存在“允許和鼓勵學術爭論、保護學派”。到2019年全國教育科研工作會議召開之時,我國提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學習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堅持改革創新,不斷提升教育科研質量和水平,推動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理論體系。因此,在不同的歷史發展時期對教育理論基礎問題的認識有差異,深入分析最終歸結到以下教育的基本問題:教育的本質、教育的服務對象、教育的目標、培養路徑、教育培養的主體等。這些基本問題的探索是建設“雙一流”高等院校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其次,制度是在一定條件下形成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理論體系,高等院校的制度是其它工作的核心,高等院校制度的制定應從我國的發展狀況和高等教育發展規律出發,體現中國國情和特點。具中國特色的現代大學制度是在符合現代大學發展的一般規律的基礎上將現代大學制度本土化,這將會促進中國高等院校的科學化、正規化,為人才培養提供良好的育人環境,提升高等院校水平和和人才培養的質量。
與此同時,高等學校應重視人才培養,人才培養同時也是研究型大學的核心任務。從我國的重點大學、“211工程”和“985工程”大學建設,可以發現我國正在不斷地在分類分層推進高等教育的發展進程。研究生教育是高等院校高層次教育,它代表了高等教育的發展水平因而多年來受到重視,有學者研究認為“研究生教育在根本上決定著中國學術能否獨立,決定著中國能否建成世界一流大學,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國家崛起和民族復興”[3]。回顧全球高等教育發展的狀況,世界一流大學在研究生教育上大多體現出一流水平,因此建設“雙一流”高等院校有必要大力發展研究生教育。
此外,經濟財政建設是黨和國家的重要執政資源,體現了經濟財政優化管理與機構職能轉變的協同關系。在這個體系里要求優化管理,本質上就是在高等院校各部門、各層級之間實現經濟財政資源的科學配置、體現最大效能。以此外目標,高等院校的經濟財政應按照頂層設計為主線,尋找“精細管理”的措施與手段。
(3)通過對142篇CSSCI收錄高頻次引文獻互引網絡上述分析發現10個關聯的文獻群,分析其構成提示應當尤其重視圖書館建設,重視人才的管理,建立用才制度和流動機制。
當前建設“雙一流”對高等院校自身進行重新定位,進入“雙一流”高等院校或“一流”學科的梯 隊的高等院校,其圖書館也應當成為“一流大學圖書館”或“一流學科圖書館”。同時,各高等院校圖書館建設存在不同。作為高等學校首先應考慮調整學校發展的整體定位,確定自身的發展目標,調整圖書館的資源配置與發展重點,適應時代的發展,高等院校圖書館應調整自己的服務定位以更好地配合學校發展目標。為適應新時代的發展,高等院校圖書館應抓住當前高等院校“雙一流建設”的契機,引入高素質人才,抓緊培養專業人才,應用各項新型信息技術,在組織、管理和協調上下功夫,以促進高等院校圖書館事業發展。
人才是高等院校發展的基礎,在高等院校發展中處核心位置,當前在我國建設 “雙一流”高等院校背景下,如何管理高層次人次尤為重要。“雙一流”高等院校建設是新的社會背景下的一項重要工作,要達到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人才來保障。誠然“雙一流”建設需要有國家政策的支持,客觀上講更需要“雙一流”高等院校建設和培育人才隊伍。培育和建設人才隊伍與“雙一流”高校建設總體布局、高層次人才培養及人才流動等多方面工作有著緊密的聯系,為此我國制定了許多相關政策。例如:國務院于2015年10月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標志著“雙一流”高等院校建設正式開始。2017年1月,教育部等多部委聯合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標志著“雙一流”高等院校建設步入正軌。這些文件的制定和實施將為我國“雙一流”高校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142篇被引文獻出現的關鍵詞關系結構圖提示關鍵詞圍繞“雙一流”建設、一流學科、高等教育和人才培養、一流大學建設和優勢學科等關鍵詞形成集群。
2.142篇CSSCI收錄被引文獻互引網絡分析圖顯示形成了高等教育和比較教育、高等教育和教育理論、世界一流大學和大學定位四個高頻次引用集群,根據關鍵詞特征可以命名為教育理論類集群文獻、制度類集群文獻、高層次辦學集群和經濟財政集群。
3.通過對文獻群結構分析表明(高等院校建設的運行、組織、架構和學科等系統結構研究)占了“雙一流”高等院校建設研究的主體,文獻互引網絡復雜。而在獨立與該網絡之外的研究群體明顯存兩次與圖書館(圖書館改革和創客空間)和三次與人才管理(人才管理、人才流動影響因素和人才流動制度)的文獻交互群體。深入分析提示“雙一流”高等院校建設除了要建設自身的運行系統結構外,應當尤其重視圖書館建設,重視人才的管理,建立用才制度和流動機制。
4.建設“雙一流”高等院校應重視高頻引用集群以及高頻關鍵詞相關領域的建設。
我國“雙一流”高等院校建設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本文采用情報學研究手段切入熱點論題,期望能拋磚引玉,為我國“雙一流”高等院校建設提供一些建設性意見,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