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睿
隨著我國農業的快速發展,農民的收入也因此提升。近年來種植戶在提高產量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為減少病蟲害的發生,種植戶積極采取病蟲害防治策略,以求達到增產的目的。因此,對病蟲害防治技術和種植技術不斷研究創新,不斷促進我國玉米產業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1 菌源豐富
大量的菌源是玉米銹病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來,隨著玉米秸稈還田技術的廣泛應用,多數玉米田在收獲后不及時騰茬,或者騰茬不徹底,直接導致大量秸稈滯留在田里,從而使病原菌不斷積累,成為了感染源,為病害的發生打下了基礎。而病殘株也因為得不到及時清理,以冬孢子越冬,成為了翌年感染的源頭。
1.2 品種抗性差
玉米銹病是一種不常發病害,由于具有發病輕、危害不嚴重的特點,因而在病情開始階段不易引起種植戶的重視。當今市場上的抗銹病玉米品種比較少,這為玉米銹病的爆發奠定了基礎。
1.3 適宜的氣候
適宜的氣候條件是玉米銹病大爆發的主要原因之一。建昌縣7~8月份的平均溫度為25℃左右,若遇到連續降雨,田間濕度會達到85%以上。適宜的溫度和濕度,加上降雨前后多會出現大風天氣,銹菌孢子會隨風擴散,非常利于病害在田間反復傳播、侵染,造成玉米銹病大爆發。
1.4 防治意識淡薄
由于玉米銹病在本市不常見,因此農民對此病缺乏足夠的認識。玉米銹病主要危害葉片、苞葉、雄穗等。受害初期葉片會出現黃白色斑點,此時由于玉米的植株或者果穗過大,會導致發現病害不及時,延誤治療。
1.5 管理措施不合理
田間的管理措施不夠完善,也會直接減弱植株的抗病性。首先,種植的密度過大。建昌縣玉米的適宜種植密度是3400株/畝,但有的地塊可以達到4500株/畝,這樣直接造成了植株間互相遮蔽,通風、采光效果不好,使田間濕度增大,為細菌的繁殖創造了適宜的環境。其次,施肥不合理。田塊有機肥用量不夠,一些種植戶會將磷肥、尿素當作基肥施入,導致偏施氮肥的現象發生,加重病害。最后,土壤板結嚴重。玉米田定苗后耕培土次數過少,加上持續降雨,排水不暢,導致根系發育不良,濕度的增加有利于銹菌孢子對玉米的侵染,影響玉米的正常生長,使植株抗性降低。
2.1 清潔田園
玉米銹病可以在殘株上存留孢子,第二年即可成為浸染源,擴散病毒,因此清潔田園工作十分必要。當玉米收獲后,要徹底清除田間的病株殘體,可采用深埋、焚燒等方式,減少菌群數量,降低發病概率。已經發病的植株要立即拔出,遠離玉米田進行銷毀,避免病菌孢子擴散蔓延。
2.2 選用抗病品種
不同的玉米品種對玉米銹病的抗性也是不同的。已有多支科研團隊對不同品種的玉米對玉米銹病的抗病表現做了抗病實驗,結果顯示,鄭丹958、農大108等品種具有很好的抗病性,可以大面積推廣使用。
2.3 加強栽培管理
一是科學施肥。將磷鉀肥合理搭配使用,減少氮肥的施用。底肥應選優質農家肥3500公斤/畝、三元復合肥55公斤/畝、磷肥50公斤/畝。追肥應依據看苗施肥的原則,苗肥輕、穗肥重。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施用三元復合肥,主要是為了避免玉米后期出現早衰。二是合理密植。合理的密植不但可以使玉米增產還可以降低濕度,抑制銹病發生,同時還能使田間通風透光,玉米種植密度以2900株/畝為宜。以玉米為主的間作套種模式也可以很好的降低玉米銹病的發生概率。三是在玉米生長期間防漬降濕。如遇到土壤板結田,要及時松土,才能確保根系的生長發育。
2.4 化學防治技術
當田間出現發病情況時應及時用藥,25%的粉銹寧800倍液,即時噴灑,可有效治療玉米銹病的癥狀。15%的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克/畝或12.5%禾果利可濕性粉劑100克/畝兌水50公斤均勻噴灑也有同樣的效果,間隔8天,連續噴3次即可。如果噴藥后的24小時內遇到下雨的情況,應雨停后立刻重新噴灑。
2.5 合理密植
在種植玉米的過程中,要嚴格控制植株間的距離,避免植株間距過小,影響生長,適當的距離可以使植株葉片均勻地得到陽光照射,充分進行光合作用,提高玉米生長環境的通透性,進而使玉米苗快速生長,提高品質和產量。玉米植株間的距離要優化調整,窄間距保持在32厘米左右,寬行距保持在68厘米左右,以達到玉米最佳的生長距離。DCAB3F58-CF02-46B0-B4BC-A64DB596D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