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高斌
摘要:馬鈴薯作為常見蔬菜種類之一,營養豐富,廣受歡迎。為滿足基本生活需求,應不斷提高馬鈴薯產品種植質量和農作物產量,對新型技術進行合理開發和規范,加強施肥技術規范的應用,嚴格掌握施肥技術和參數指標,以此提高馬鈴薯產品質量。本文將對馬鈴薯基本原則進行分析,并提出施肥技術應用的措施。
關鍵詞:農業發展;營養價值;微量元素
水稻、小麥、玉米、馬鈴薯是我國四大糧食產物。在我國多數地區,將馬鈴薯種植作為一種重要發展產業,通過培育馬鈴薯,協助脫貧致富,政府部門給予了高度重視和關注。為滿足發展需求,應加強對馬鈴薯平衡施肥技術應用的重視,提高其產品質量,促進農業經濟建設的發展。
在幼苗發育的初期階段,馬鈴薯吸收肥料的數量較少,到發棵期,吸肥量會大大增加,到結薯階段,吸肥量會達到峰值,之后吸肥量會大幅度下降,前中期階段馬鈴薯所需施肥量占據總體施肥量的70%以上。應堅持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的理念,建立以大量元素為主,微量元素為基本原則。為了實現施肥效果的平衡性和規范性,應做到前期促進、中期掌控、后期保障工作,前期應注意施加磷、氮等,促進馬鈴薯可以快速生根發芽,進行分枝,以此達到豐產。在馬鈴薯生長中期階段,不需要施肥,以此防止馬鈴薯莖葉快速瘋長,確保馬鈴薯在地下可以合理科學形成。到生長后期,應合理對葉面進行肥料噴射,避免馬鈴薯葉色因過黃導致早期脫落,以此加速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為馬鈴薯生長提供充足的養分。
2.1 加強高度重視
各級政府應大力加強對目標任務的關注度,應把馬鈴薯生產當作現代農業產業發展首要目標,要求將馬鈴薯生產抓好、抓牢。通過科學化設計和產業布局,充分挖掘山區耕地資源,實現馬鈴薯種植面積的大量翻產,同時做到菜用和加工兼顧共同發展,堅持以加工類產品為主,菜用型產品為輔的種植原則,縣城和鎮周邊區域可主要發展菜用型產品,緊緊抓穩面積落實,保證種植空間規模生產,將種植任務有效落實至農村專業合作社中,合理規劃農民地塊,確保種植面積。縣級政府應制定出馬鈴薯合理生產的考核方案,認真檢查每個生產環節,嚴格進行問責,建立獎懲制度。以示范標準戶、繁育良種農戶作為考核重點,農業技術人員應對地區進行劃分,選擇重點培育鄉村,完善措施,實現技術人員可直接入戶展現科技成果。
2.2 規劃配套技術
全面推廣改良配套種植技術,即良田灌溉、土壤灌溉、良品灌溉,將劣勢雜質品種改進為優良,改進玉米和馬鈴薯套種為凈種,將普通種植改為聚土壟作栽培,將施肥不足現象改進為施足底肥,增加磷鉀肥的使用,將粗放管理改進為精細管理。土地肥料的技術推廣應將測量土質配方施肥作為重點,進行針對性的施肥,以此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合理增加農業產品的用種量,適當增加種植密度,還應加強各類病蟲害的預報,制定相應的馬鈴薯病蟲害治理方案,并及時召開現場展示會,依據各鄉鎮的專業技術團隊統一進行用藥,統一時間管理方案,提升防治效果,降低損失率。
2.3 選擇適當的管理模式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大科研資金投入力度,積極引進早期優良品種,加大馬鈴薯脫毒以及原品種生產工作。加大生產投入力度,建立以推廣標準化栽培技術為重點的工作體系,提高技術的普及率,在保證施肥充分的前提下,全面推廣使用專業配方肥料。加大技術創新培訓力度,通過建設高標準、高規范的體系,加強馬鈴薯種植技術病蟲的防治工作,適當的采納和收集有關技術宣傳培訓案例。有計劃有目的對技術人才進行調配。?
為提高馬鈴薯種植經濟水平,提高馬鈴薯種植產量,為種植戶尋求更高的經濟利潤。為滿足該項指標,應及時加強對施肥技術平衡的科學應用,設定科學化的施肥計劃和治理方案,嚴重把控施肥參數,為馬鈴薯的生長提供所需的營養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