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不確定需求下綠色供應鏈發展背景,本文在財政補貼的視角下,以供應鏈利益最大化為目標,探討了促進供應鏈綠色聯合開發的財政協調補貼策略。研究結果表明,補貼力度可有效調控訂單農業產業鏈的綠色度,在合理的補貼力度下,基于“收益共享、成本工單”的契約機制,可協調供應鏈的綠色決策行為。
關鍵詞:訂單農業;供應鏈協調;契約機制;財政補貼
供應鏈融資是一種創新型的融資方式,是以整個供應鏈作為融資主體,聚焦農業長期合作業務,圍繞核心或龍頭企業,覆蓋其上下游產供銷主體,以生產、流通各環節的交易作為“擔保或抵押”,進行統一的融資,改變了單一農戶或企業融資風險大、融資困難的問題,能夠打通貿易與融資環節,在信任與利益公平分配的基礎上,獲得融資服務支持。但農業的弱質性以及農業金融市場的失靈,使得訂單農業供應鏈面臨著“融資難、放貸難”的問題。財政補貼作為宏觀調控的手段之一,可干預經濟發展,彌補市場缺陷,擴大經濟規模,并獲得社會經濟效益,庇古早在《福利經濟學》中就首次指出:“完善市場競爭下,要實現社會資源的最優配置、社會福利的最大化,財政干預必不可少。”
當前,在綠色消費理念的引領下,訂單農業供應鏈綠色生產、銷售成為主流趨勢,綠色供應鏈得以引入,其是1996年由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首次提出,而后,歐盟先進國家以立法形式確定了企業的綠色責任,由此,綠色供應鏈得以深化發展,涵蓋了產品采購、制造、運輸、消費及回收等全過程的綠色發展,而研究以“農業專業合作社+銷售企業”訂單農業供應鏈融資為研究對象,故而,將此處的綠色供應鏈界定為生產、銷售兩個環節。因訂單農業供應鏈的綠色發展需要技術和資本投入,對于追逐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供銷主體而言,生產、銷售綠色產品的動力不足,可見,將綠色發展成本轉換為內部成本,使其成為供應鏈利潤的一部分,是實現訂單供應鏈綠色發展的關鍵。美國經濟學家Arthur?C.Pigou提出:“可通過創造市場和稅收兩種方式,將外部性問題轉化為內部性問題。”我國借鑒該理論,力求通過財政補貼政策的激勵效應,來促進訂單供應鏈的綠色發展。但限于供應主體在進行最優決策時,以各自利益為準,缺失綠色開發的協同性,造成整體供應鏈綠色發展的失調性,而究其原因,是因為財政補貼對于農業生產者的單方傾斜,抑制了銷售者綠色開發的積極性,故而,在財政補貼視角下,以基于供應鏈綠色協同開發的契約機制,來探尋最優的財政補貼模式。
訂單農業是指農戶在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按照與農產品購買者簽訂的契約組織安排生產的一種農業產銷模式。從理論上講,訂單農業是一種生產組織方式的創新,符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有助于農業生產過程中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推動農產品供給結構更好適應市場需求變化,促進農業現代化、產業化發展。從實踐意義看,訂單農業既有助于改變“小農經濟”的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率、低收益等問題,達到緩解環境壓力、增加農民收入等目的,又能有效避免盲目擴大規模化種植帶來的市場波動風險,起到穩定農產品市場價格和糧食產量、促進第一產業發展的作用。
農產品訂單融資屬于農產品供應鏈金融范疇,是農村金融供給側改革的創新舉措,能夠為訂單農業生產主體提供生產所需資金,優化農村金融資源配置,促進訂單農業持續發展。
收益共享契約是一種互惠共贏的交易模式,在供應鏈中是供銷主體預先協商,確定一個雙方均認可的收益比例,來進行期望利益的分配,該種模以供銷主體之間的利益共享、風險承擔為前提,對供銷雙方均有利。
構建由“農民專業合作社+銷售商”組成的兩級訂單農業供應鏈。在財政補貼背景下,作為兼顧經濟及環境效益的綠色供應鏈參與者,農民專業合作社與銷售企業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為消費者提供綠色農產品。在整個訂單農業供應鏈中,農民專業合作社為跟隨者,銷售企業為主導者,農民專業合作社以批發價供給銷售企業,銷售企業再以銷售價格供給消費者,因綠色消費市場的需求不確定,若產品過剩,則以低價售賣,此時,為激發訂單農業供應鏈主體進行綠色生產、銷售,財政應給予相應的綠色補貼。?
財政補貼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綠色研發行為存在“激勵效應”。農產品綠色度的提升,促進了供應鏈供銷主體利益的提升。由于銷售商的訂購量是影響農民專業合作社利益的關鍵要素,最優訂購量又是綠色度的增函數,為此,在訂單農業供應鏈背景下,銷售商應發揮出主導作用,基于最優訂購量來驅動農民專業合作社決策出一個最優綠色度來保證雙方的利益,是財政補貼機制創新發展的著力點。
訂單農業供應鏈可規避盲目生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適應性生產,可以緩解“小生產、大市場”的矛盾,解決農產品賣難的問題,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然選擇。而當下,隨著農業適度規模化經營,農民專業合作社這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得以深化發展。為此,研究“農民專業合作社+銷售商”模式替代了以往的“農民+公司”模式,以該訂單農業供應鏈的協調性來研究財政補貼機制,基于分散和集中決策求解供應鏈績效的最優解,通過對比分散可知,財政可基于對綠色度的“激勵效用”,影響供應鏈的績效。在供應鏈協調補貼下,供應鏈整體及各主體的期望利益更高,財政補貼投入更小,具有較高的補貼效率,可優化訂單農業供應鏈的融資效用。為此,文章引入“成本共擔、收益共享”契約機制,通過補貼力度來調控供應鏈的協調性,將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銷售商的利益沖突轉化為內部利益協調,驅動其進行綠色聯合開發,更好的提升農產品綠色度,以尋求供應鏈利益最大化發展。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產品價格的穩定關系民生,而農業又極易受自然條件影響,所以,國家財政應當向農業進行補貼。在制定補貼政策時,必須遵循按照“總體穩定、審慎探索、精準有效”的原則。
在制定訂單農業補貼政策時,需要對針對不同的農產品訂單融資業務模式制定規范標準的操作流程和細則,明確違約處理機制和各級主體風險責任。此外,還需要探索建立農產品訂單登記制度與農產品訂單信息登記查詢系統,解決農產品訂單價值真實性核實難問題,讓買賣雙方對農產品市場的公允價值都有清楚的認知。政府相關部門還要出臺農業訂單價值評估制度,建設農產品訂單第三方評估體系和標準,解決農產品訂單價值評估難的問題。
從補貼效率和供應鏈期望利益最大化來看,供應鏈協調的補貼是最優選擇。通過調控補貼力度可有效規避供應鏈主體“隨大流”的行為,促使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銷售商聯合進行綠色研發,從而達到供應鏈最佳協調狀態,確保訂單農業供應鏈整體及各主體企期望利益的最優化發展。
結合上述分析可知,分散決策下,財政針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或銷售企業的單一補貼,雙方作為“理性經濟人”,均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為根本目標,容易造成“搭便車、道德風險”等問題。農民專業合作社綠色研發投入的增加,將提升訂單農產品綠色度,進而增加銷售商的收益,但是,此時銷售商并未承擔研發成本,收益共享占比較高,減少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期望利益,這將抑制其綠色研發積極性,且在財政補貼的情況下,容易引致“道德風險”,無法確保農民專業合作社將補貼全部用于綠色研發之上。可見,通過引入成本共擔的收益共享契約機制,可將供銷主體納入一個“共生”的價值鏈體系之中,不斷增強合作,聯合進行綠色度開發,從而達到集中決策供應鏈績效,而且許多研究也證明了該契約機制的效用性。在訂單農業供應鏈融資過程中,財政補貼機制應以供應鏈的最佳協調為目標導向,通過補貼力度的調控,基于最優綠色度和最優訂購量的集中決策,來協調訂單農業供應鏈協同的成本及收益問題,解決針對單一主體、高投入補貼帶來的風險,以達到集中決策下供應鏈整體績效及各主體利潤的最優化。
作者簡介:董煜(1981-),女,碩士研究生,講師,會計師,注冊稅務師。研究方向:農村經濟體制改革、鄉村振興戰略研究、中小企業財務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