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湘蓉 馮潛

歲月滄桑巨變,不變是精神,它雋永厚重,它蕩氣回腸。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大江大河奔涌不息,一代代人用滿腔澎湃書寫出家國春秋,他們用溫良、堅韌淬煉出的中華文明,使人們能夠始終站立風雨,奮楫篤行。
在文明的傳承和發展中,新時代的人文社會學科建設如何回應社會發展需要,發揮其獨特的價值引領力和育人功能?如何用其豐厚的底蘊濡染人們遼遠的精神世界,使人們始終堅守歷史的信仰,彰顯文科無用之大用?又如何在推動世界文明建設進程中,彰顯中華文明的價值?帶著以上問題,記者就新文科建設采訪了山東大學校長樊麗明教授。
《教育家》:樊校長,自古以來,人文精神發揮了獨特的價值引領力,深遠影響著人類的生活和行為。當下,隨著“四新”建設不斷深入推進,人文學科建設也在傳承中持續創新發展。關于新文科建設,您是如何定義的?我們將如何理解新文科的內涵和外延?
樊麗明:什么是新文科?新文科是新時代文科教育的創新發展,主要任務是構建以育人育才為中心的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新格局,建立健全學生、學術、學科一體化綜合發展體系,培養知中國、愛中國、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文科人才、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家,推動形成哲學社會科學中國學派。新文科的核心要義是立足新時代,回應新需求,促進文科教育的融合化、時代化、中國化和國際化,引領人文社科新發展,并服務于人的現代化發展。
一是文科的融合化。新科技革命與文科的融合化發展已經達成初步共識。新科技催生了以跨界融合為特征的新產業新業態,新產業新業態的快速發展產生了對知識復合、學科融合、實踐能力強的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如何構建世界水平、中國特色的文科人才自主培養體系是新文科必須回答的問題。
二是文科的時代化。中國正處于“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如何以跨學科視野、跨文化視角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進一步加以闡釋、拓展和完善,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增強文化的生命力、感召力和說服力,需要新文科給出答案。
三是文科的中國化。關鍵是基于中國文化根基、立足于中國社會主義實踐,構建具備繼承性、民族性,原創性、時代性,系統性、專業性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教材體系,如何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是新文科必須回應和解決的課題。
四是文科的國際化。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隨著經濟實力快速增強,我國的資本、人員、文化不斷走向世界,如何以創新理念為引領,創新國際經濟政治理論發展,培養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代表中國立場、富有家國情懷的國家急需人才,來應對各類社會思潮交匯激蕩和貿易戰、金融戰的挑戰,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新文科亟須解決的問題。
《教育家》:“學無止境,氣有浩然”,建校以來,山東大學隨著社會的變革,在百年之間砥礪前行,您認為山大精神的核心是什么?新文科建設如何闡釋和豐富山大精神?
樊麗明:百廿山大,薪火相傳。作為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源性大學,山東大學扎根中國大地,厚植齊魯沃土,深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在與時代同頻共振、與民族休戚與共的砥礪前行中,既涵育又受益于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生成了具有山大風格、中國特色的文化氣象。近年來,學校對新時代山大精神進行了凝練,具體表述為“愛國報國、忠誠奉獻的家國情懷;勇挑重擔、開拓奮進的擔當精神;堅韌勇毅、不務虛功的崇實品格;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創新素養”。
新文科建設主要從育人和科研兩個方面闡釋和豐富山大精神。
在育人方面,一是新文科建設啟智潤心,培根鑄魂,培養學生的家國意識、人文情懷。二是新文科建設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培養學生的跨學科交叉能力。三是新文科建設倡導開放共享、協同育人,培養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和實踐創新能力。
在科研方面,一是新文科建設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山大精神不斷闡釋和豐富的寶貴源泉。二是新文科建設推動中國特色自主知識體系構建,是山大精神代代相傳的永續血脈。
《教育家》: 新文科建設以來,山大在學科建設、專業設置、合作交流、師資培養等方面做了哪些特色探索和實踐?
樊麗明:自新文科建設以來,在教育部的指導下,山東大學在全國率先制定實施“人文社會科學振興計劃”和《山東大學新文科建設工作方案(2019—2021年)》,提出“新專業(方向)、新模式、新課程、新理論”四位一體建設模式,形成了新文科建設“山大模式”,取得了階段性建設成果。
一是積極培育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山大學派”。培育“儒學研究”山大學派。山東大學素以“文史見長”,文有“馮陸高蕭”,史有“八馬同槽”。“十三五”期間,學校聚焦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大力實施“學科高峰計劃”,把“中國古典學術”學科群納入“雙一流”重點建設,著力推動文史哲學科融合發展,從戰略高度謀劃建設儒家文明部省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等一批國家級平臺,承擔了“儒學重大基礎研究”等一批國家級重大研究項目,產出了“百年易學菁華集成”、《中國美育思想通史》等一批具有時代高度的研究成果,確立了“古文、古史、古哲、古籍”學科優勢。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牽頭承擔“全球漢籍合璧”國家重點文化工程,發現古籍珍本《鐵冶志》,圣彼得堡國立大學作為禮物贈送習近平總書記。持續打造“海岱文化與齊魯文明”考古品牌,“焦家遺址”獲評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實施“鄉村儒學”和“社區儒學”計劃,推動傳統文化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深度融合。
增進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深化與國際儒學聯合會的合作,揭牌成立國際儒學聯合會山東大學研究基地,打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際性交流平臺。舉辦世界歷史科學大會、世界儒學大會、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全球儒學論壇,彰顯中華文化魅力,不斷增進中華文化與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為堅定文化自信、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作出山大貢獻。23723389-85C2-460D-A687-A974EA9E10AE
二是創新人才培養體系與模式。實施文科專業現代化工程,調整文科專業布局,大力推進推動人文社會學科內部以及人文社會學科與理學、工學、醫學的交叉融合發展,重點建設科技考古、社會信息學、神經語言學、數字檔案、應急管理、知識產權管理、社會信息學等新興交叉領域和專業。持續建設金融數學與金融工程、PPE、計算法學、國際組織人才培養等新文科特色人才培養項目以及雙學位項目、輔修項目。創新輕量型學科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立項建設18個文科類微專業項目,構建“3M”(主修Major、輔修Minor、微專業Micro)人才培養模式。
三是搭建新文科建設合作與交流平臺。山東大學堅持融合蓄能,充分利用全國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平臺作用,承擔新文科建設的理論與政策研究、項目管理、信息服務、師資培訓等職能,指導服務全國新文科建設。承辦全國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舉辦新文科建設高峰論壇2021、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給《文史哲》編輯部重要回信精神研討會等系列高端學術會議,聚焦新文科的時代性、中國化、國際化、融合化問題開展理論研究,促進理論研究與實踐探討相結合,促進學界、業界、政界的交流與合作。建立年度發展報告制度,發布2020、2021《新文科年度發展報告》。創辦《新文科理論與實踐》學術期刊,刊載新文科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成果,推動新文科建設的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
四是組建高水平創新型新文科教師隊伍。堅持學科交叉融合原則,實施精準引才、柔性引才,既要通過與國內高水平大學和學術機構的實質性合作聚集新文科人才,也積極聘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實務界名師大家,開設學科前沿講座、大講堂等活動,建設“學界+業界”雙師型教師隊伍。此外,在校內實施教師跨學院雙聘制度,打破固有的學科領域界限;加強新文科教師隊伍培訓,通過教師能力提升培訓、教學技能工作坊、國內外研修等多元方式,提高跨學科教學能力;建立健全人才評價體系,樹立科學的教育發展觀、人才成長觀、選人用人觀。
《教育家》:作為文化大國,傳統文化不僅彰顯中國人的人文底蘊,也在跨民族文化交流和外交事務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您認為新文科建設要如何回望傳統,面向未來?
樊麗明:這個問題非常好,傳統文化既要注重傳承,又要在傳承中創新發展,高校要發揮主力軍作用,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方面做好工作。2021年5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的回信中強調:“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讓世界更好認識中國、了解中國,需要深入理解中華文明,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深入闡釋如何更好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回答好這一重大課題,就是要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一是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研究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實踐邏輯,汲取其中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學理化闡釋、學術化表達、大眾化傳播。
二是要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堅持守正創新,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古為今用、借古鑒今。將中國發展優勢轉化為國際話語優勢,為全球發展事業提出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的理論、思想和方案,增強中國在外交事務中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
三是要著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將世界文明交流互鑒與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緊密結合,深化與國際儒學聯合會的合作,打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際性交流平臺。以舉辦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儒學全球論壇、國際孔子文化節等文化交流盛會為契機,推動人文領域對外學術交流和文明對話,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教育家》:在當下,文科常被認為并不能直接推動和影響世界的發展進程。您認為新文科教育要如何彰顯文科的社會價值和公共精神?
樊麗明:文科對一個國家民族精神、文化自信、社會發展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離開精神、文化、文明層面的內容,也難以實現真正的發展。新文科的提出,推動了文科教育創新發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推動世界文明建設進程。
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層面,新文科必須適應時代變革,與新時代要求相融合,與新科技革命形成合力,對研究領域、研究方法進行調整,進而為國際文明交流提供新機遇、為國內未來發展培養新人才,以新姿態承擔新時代賦予的新使命、新擔當。新文科要識變應變求變,為構建中國自主的哲學社會科學知識體系,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23723389-85C2-460D-A687-A974EA9E10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