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彩麗
2018 年 10 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等文件,決定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該計劃全面推進“四新”(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新文科建設“新”在哪?師范院校新文科建設的重點是什么,如何實踐落地?就這些問題本刊采訪了首都師范大學黨委書記孟繁華。
新文科之“新”
《教育家》:您認為新文科新在哪些方面?
孟繁華:新文科之“新”,我理解主要是新在認識學科的思維方式和學科的研究范式上,新在對文科的使命與責任的理解上。
傳統文科強調分科治學。分科本身沒問題,不分科很難實現專業化,但過于強調分科、強調學術上的精細分工,會造成過于鮮明的學科界限和壁壘,每個群體都在自己的領域里精耕細作,缺乏大視野、系統觀,缺乏切實解決問題的綜合素養。新文科之“新”,最重要的就是倡導學科融合,甚至創生全新的、帶有交叉性質的學科。這需要對傳統文科進行學科重組。
新文科之“新”的第二重理解,甚至說更為本質的理解,在文科的使命與責任上。必須承認,傳統文科在解決層出不窮的社會現實問題上、在培養面向未來的人才方面,逐步顯現出“力所不能及”的情況,無法很好地回應國家和社會的重大關切,也很難滿足智能時代人的精神世界的訴求。進入新時代,我們期待文科達成什么樣的使命?至少有三點。一是對現實敏感,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力圖解決現實問題;二是更關照“人”。伴隨著技術的更迭、自然科學的發展,從功利主義的角度看,文科常被認為是“無用”的。但文科指向人心靈世界的豐盈,重在培養人的批判意識和人文關懷,這是其他學科無法取代的,在現代社會越來越關鍵;三是講好中國故事。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談到,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一定是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的時代。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這是時代賦予文科的重要使命。
《教育家》:您提到“文科常被認為是‘無用’的”,新文科如何解決“文科無用論”的困境?
孟繁華:新文科建設,其根本在于對文科的內涵理解和價值認同。文科是重視體現價值性、思想性的學科,追求價值性、思想性和知識性、學理性相統一,這在任何時代都是必不可少的。文科的培養關注價值觀的塑造、精神世界的豐盈、思維品質和批判意識的提升,弘揚正義、美德和善,為國家和社會發展提供思想指引和價值選擇,解決信仰危機和意義缺失,這是很難用日常職場之“用”來衡量和判斷的,其奠基的是人的基本素養。新文科之“新”,一個方面也在于更重視文科塑造精神的責任與使命,重視其“無用之用”。
在現實層面,新文科也可以做到更“有用”。新科技催生了以跨界融合為特征的新產業新業態,產生了對知識復合、學科融合、實踐能力強的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這對于文科的發展與革新是重要的契機。傳統文科的學術視野和研究范式要變化,研究內容和方法要融合創新,可以首先從新科技發展與文科融合的領域謀求新的增長點。比如,首都師范大學自設的二級學科——智能教育學已經開始招生。下一步,學校會持續培育跨學科特征明顯、具有戰略意味的新專業,抓好新文科課程建設,把握文科教育的價值引領性,充分體現新文科融合化、時代性、國際化特征。
新文科下的新探索
《教育家》:推進新文科建設以來,首都師范大學在專業調整、課程設置、人才培養方式等方面有哪些新探索?
孟繁華:推進新文科建設以來,首都師范大學著力打造“學科特區”,以學部制改革為引領,加強教育學部、人文社科學部、理工學部、藝術學部建設,統籌推進學科交叉,努力形成深層次的學科融合,重點破解體制機制障礙及難點問題。建設交叉科學研究院、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創新研究院、藝術與美育研究院,重在培養跨領域、跨學科、跨單位的高水平學科創新力量和教學科研團隊,避免文科的創新仍然停留在傳統的人文學科之間表層的交流上,努力實現人文、社科與自然科學基礎學科的深層互動。
在人才培養方面,首都師范大學姓“師”,一直堅持高水平的學科建設支持高水平教師教育。根據新文科建設學科融合的要求,學校創新師范生多學科交叉培養模式,搭建跨院系、跨學科門類的交叉學科建設平臺,大力支持高水平、有特色交叉研究機構的建設和發展,充分發揮學校美術學、音樂與舞蹈學、書法文化及審美教育相互聯通的學科群建設合力;鼓勵和推動院系、導師開展師范生學科交叉培養,造就更多以學科交叉融合為基礎知識復合、能力復合、思維復合的創新型優秀師資人才;高度重視人工智能與教師教育的深度融合,尋找新的學術生長點,促進理論、技術和實踐三者聯動。同時,首都師范大學堅持國際化戰略,積極吸收國外先進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的有益經驗,進行跨地域、跨國別的研究,加快培養具有全球視野、中國立場和通曉規則的高素質人才。
新文科倡導融合,而目前學校里教師的主體力量是在分科的體制下培養起來的。學校創設機制鼓勵教師打破傳統學科邊界、形成學術共同體,培養真正有人文素養、跨學科視野和能力的教師,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教育家》:您的《構建智能時代高質量教師教育體系的實踐研究》入選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智能時代,各種新技術正深度參與、改變學科與教學,新文科建設如何回應?
孟繁華:師范院校在我國教師教育體系中具有主體地位,是培養高質量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的重要基地。要實現以高水平學科建設支撐高質量教師教育,需解決三個方面的關鍵問題,一是構建完善的智能時代教師教育理論體系,為教師教育實踐提供充分的理論支撐;二是積極回應人工智能時代信息技術的挑戰和新的教育需求,實現教育與科技的雙重建構,培養“未來之師”;三是形成雙向激活、系統聯動的教師教育人才培養實踐體系。這些都需要以新文科的思路展開,如實現教育學與其他學科整合,幫助學生達成教育學素養和學科素養的融合;致力于文理、文工融合,基于哲學、教育學、信息科學、心理學等學科交叉,通過人—技術—教育三維本質、功能—聯通—時空三重本體、關系—結構—場域三維方法論研究,構建適宜智能時代人的素質及其養成的教育理論體系;基于“教育要素+人工智能技術”的系統工程思維方式與立場,聚焦真實教育場景所需產品的功能設計及其智能化技術研發與應用,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
《教育家》:新文科強調文化自信,提升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話語權;強調發揮人文社會科學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中的作用。在這方面,首都師范大學有何作為?
孟繁華:從根本上來說,基于中國文化根基的、立足于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的中國特色教師教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和教材體系仍需構建,首都師范大學在教師教育領域具有堅實基礎和廣泛影響力,做好新時代教師教育體系建設,提升話語權,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事情。
在科學研究領域,我校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中華古詩文吟誦和創作傳承、敦煌學、考古學、全球史、文明區劃研究、俄羅斯語言文學研究、美育研究等特色研究領域已經具備雄厚實力,會在未來持續發力。
在人才培養領域,持續發揮教師教育優勢,創新形式做大做強國際中文教育,為中國文化對外傳播培養本土漢語師資,為海外漢語教學提供中國方案。建立“一帶一路”校長培訓基地,促進國際間優質教育模式的互學互鑒。積極參與中華文化“走出去”工程,集中遴選推出一批代表中國學術水準、體現中華文化精髓、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學術文化精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在社會服務領域,統籌學校教育部國別與區域研究基地、文化研究院等研究機構,在“一帶一路”教育行動、中外教育人文交流等重點領域,建設集咨政服務、前瞻性基礎研究和人才培養為核心的開放性學術共同體,打造高端引領、影響廣泛的新型高校智庫品牌,形成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