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榮
長春市第二實驗中學1963年建校,時稱“六一”學校,是長春基礎教育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學校目前設有初中部、高中部、國際部,現有84個教學班,近5000名學生。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為了實現學校精神的再提振、質量的再提升、發展的再突破,學校從發展硬實力和軟實力兩方面著手,全面實施創建特色化發展,力求把學校建設成為“四高”“三特”的實驗性、示范性、國際化、現代化的國家級素質教育示范校。
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確立三個發展目標
目標是前行的方向和動力。學校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重大使命,明確三個發展目標,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學校發展目標。學校全面踐行“以人為本,自主發展”的辦學理念,力求把學校建設成為“四高”“三特”的實驗性、示范性、國際化、現代化的國家級素質教育示范校。其中,“四高”即管理高效益、隊伍高水準、學生高素質、學校高層次;“三特”即學校有特色、教師有特點、學生有特長。
學生培養目標。面對新時代的教育發展形勢與教育訴求,學校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重新修訂學生培養目標,力求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逐步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對初中生而言,達成“四學會”的目標,即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學生生存;對高中生而言,力求達到“具有學習精神,勵志成才;具有文明素養,誠信友善;具有創新精神,奉獻愛國;具有實踐能力,求真務實;具有健康心靈,公正無私”的培養目標。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達到“具有良好的學習素養和優秀成績;具有奉獻國家和社會的公益之心;具有領袖的胸懷和氣質”的培養目標。
特色發展目標。學校立足“以人為本,自主發展”的辦學理念,形成三大特色發展的格局,即建成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成國內一流的全國數字化校園示范校,建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國際化基地校。
堅持五育并舉教學原則,實施三項教學改革
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學校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新課標、新課程、新教材的理念和要求,找準目標、統籌規劃、科學施策、追求實效,全面提高學校的辦學水平和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
新課程改革。學校秉承“以學生發展為核心”的全課程理念,開發出信息技術類、人文素養類、心理健康類、德育國學類、國際教育類、科技創新類、體育藝術類、社團活動類等八大類校本課,并相繼編寫了相應的高質量校本教材86本,逐步形成了課程、教材、課題、教師的四位一體的發展大格局。
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在“以人為本,自主發展”主體性教育理念下,課堂教學永遠是落實教育目標的重要渠道。為此,學校不斷改革課堂模式,先后歷經構建主體性“12345”課堂教學模式、構建主體性課堂教學模組、構建主體性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向主體性智慧課堂過渡四個階段,力求讓學生核心素養培養落地生根。
新高考改革。自2014年上海、浙江實施新高考以來,學校密切關注新高考動向,深入研究新高考改革的發展與變化,并于2017年選派教師到浙江、上海考察學習,研究應對新高考改革的對策,并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建立新高考組織機構,成立學校改革與發展學術委員會,聘請校內外專家指導新高考各項準備工作;成立課程與教材研發中心,對接國家課程開發八大類168門校本課程,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求;成立教師專業發展指導中心,加強對教師新課標、新教材的培訓,組織長春市第六教學聯盟開展課標解讀系列活動;成立學生自主發展指導中心,對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生涯規劃指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開展積極探索;成立大數據信息技術管理中心,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質量分析與評價,開展基于課程標準的精準教學研究。
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三大特色建設
學校聚焦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培育,大力開展特色創建活動,致力培育“具有健康和諧、修身雅德之才,懷有科技創新、未來有為之才,富有國際情懷、全球視野之才”的新時代少年。
建成長春市青少年心靈港灣。學校積極參加長春市教育局局長黃憲昱直接領導的“護蕾行動”,參與國家級規劃課題《青少年自我傷害的研究》,建設“長春市青少年心靈港灣”,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建成高標準智慧校園。學校以《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為指南,以信息技術為突破口,充分運用新機制、新模式、新技術大力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發展,激發教育發展活力,以信息技術的現代化促進教育的現代化。學校獲得千所數字化校園建設示范校、全國百所數字化校園項目建設基地校等稱號。
建成國際交流示范校。目前,學校已與美國、德國、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的學校建立了姊妹學校關系,并利用假期組織60名學生分別赴美國、新加坡、英國、日本參加夏令營游學活動,先后成為加拿大魁北克文化交流及中加國際化人才選拔基地學校、法國大學科技學院聯盟生源基地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俱樂部成員、國際夏令營基地校、托福考試基地、吉林省孔子學院(課堂)聯盟單位。
堅持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打造三大提升工程
一支德藝雙馨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潛力。為此,學校針對教師不同的發展階段提出了“二五七”藍青工程、“八個一”教師素質提升工程、“星星之火”卓越教師提升工程。
“二五七”藍青工程,即兩年成為合格教師,五年成為骨干教師,七年成為優秀教師。“八個一”教師素質提升工程,即制定一個《教師職業生涯發展規劃》、上一節研討課、參加一項課題研究、讀一本與自身發展有關的書、寫一篇與專業發展有關的論文、開一門選修課或指導一個學生社團、做一次教師論壇發言或給學生開一次講座、編寫一部導學案或制作一部課件。
“星星之火”卓越教師提升工程,即經過三年的努力,學校的骨干教師隊伍翻一番,達到在崗教師的60%,發揮出省級示范性高中的示范和輻射作用,以優質教師“星火”之勢助燃教師專業發展的繁榮昌盛、蓬勃永續,為長春基礎教育的發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作出更大的貢獻。
堅持與時俱進創新發展,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吉林省全民閱讀。2003年,學校向全校師生發出“校長讀書,教師讀書,學生讀書,水滴石穿,積淀數年,共筑書香校園”的倡議,并與吉林省全民閱讀協會共同合作,帶領全省33所學校共同開展省級規劃課題《以讀寫講做成才計劃推進未來新型學校建設》研究,不僅為本校學習型學校建設強基固本,也為莘莘學子搭建了實現夢想的金橋。語文組以閱讀為核心,開展大單元教學設計研究,有16位教師參加“先生講壇”活動;長白山文學社團開展48期“經典有約”師生讀書推介活動;并組織“閱讀經典,書香校園”讀書報告會。在全民閱讀活動的引領下,學生參加葉圣陶杯作文大賽,每屆都有100多人榮獲一等獎。
校園文化建設。學校在長期的發展中,提煉并形成了符合自身發展和特色的校園文化體系:確立了“以人為本,自主發展”的辦學理念,明確了“愛校如家的奉獻精神、忠于職守的敬業精神、從嚴治校的負責精神、克己奉公的自律精神、勇于開拓的創新精神”五種精神,提出了“以主人之心愛學校,以父母之心愛學生,以手足之情愛同事,以祖國之需育英才”的職業操守;形成了“求實 創新 修德 博學”的校風、“敬業 務實 嚴謹 求新”的教風、“勵志 刻苦 勤思 博學”的學風。
成為吉林省基礎教育的領頭雁。由于辦學質量突出,辦學特色彰顯,學校先后榮獲長春田家炳教育共同體理事長單位、長春市教育第六聯盟龍頭學校、吉林省BEST教學協作體理事長學校、“兩學一做”學習教育聯合體理事長學校等稱號,不斷引領吉林基礎教育走向更美好的未來。近年來,學校已為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50多所高校提供了優秀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