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曦

驅逐艦是一種具有防空、反潛、對海作戰等多用途的軍艦,裝備導彈、魚雷、艦炮等多種武器,可擔任海軍艦艇編隊中進攻性的突擊任務。驅逐艦是現代海軍艦艇中,用途最多、數量最多的艦艇,有“海上多面手”之稱。
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尚無建造千噸級以上驅逐艦的能力,從蘇聯購買了4艘07型驅逐艦——鞍山艦、撫順艦、長春艦、太原艦。這“四大金剛”組成了人民海軍第一支驅逐艦部隊。
1971年12月,由中國設計制造的第一代國產導彈驅逐艦——濟南艦,交付人民海軍使用。它的服役,標志著中國有了自行研制大型水面艦艇的能力!

本文的“主人公”珠海號驅逐艦(以下簡稱“珠海艦”),因舷號為166,也被稱為166艦,是中國自行研制的051型第二代導彈驅逐艦。
在人民海軍的發展史上,051型驅逐艦占據了非常重要的歷史地位。051型驅逐艦以蘇聯科特林級驅逐艦為參考樣本,做了一系列放大和改進。人民海軍裝備的十多艘051型驅逐艦,一度作為絕對主力撐起了中國的海防任務。
但隨著時間推移,051型驅逐艦已經無法適應現代戰爭環境,必須進行發展升級,于是珠海艦應運而生。
1987年10月31日,珠海艦在大連造船廠開工,1990年10月18日下水,次年11月21日交付南海艦隊,1992年6月6日被正式命名。
珠海艦標準排水量3250噸,滿載3670噸,長128.6米,寬12.4米,最大吃水4.97米。其主機改進并不多,包括2臺鍋爐、2臺蒸汽輪機,總功率達到72000馬力,雙軸雙螺旋槳驅動,14.5節狀態下巡航力達到3640海里。
該艦的艦橋結構做了重新設計,形成不同于老式051型的封閉式艦橋,以加強核生化作戰能力,并增大內部空間。這樣一來,方便換裝新型艦載指揮系統,指揮控制能力大大提升,也便于雷達、電子戰等船電系統升級。

珠海艦最大的升級改進就是拆除了7222式三聯裝回轉式發射裝置以及所配用的“上游”系列反艦導彈,代之以4座雙聯裝箱式導彈發射架,采用射程85千米、長圓柱形彈體的鷹擊-8A反艦導彈。該款反艦導彈目標小、抗干擾能力強,因此突防能力強,敵艦較難防御。為滿足新型導彈需要,取消了352系列對海搜索和火控雷達,換成比較新型的347型對海雷達。全新反艦導彈的換裝,將該艦主要戰斗力提升了一個檔次。
2003年珠海艦進行了大改裝,換裝了2座雙聯裝100毫米隱身外形主炮,反艦導彈進一步更換為4座四聯裝鷹擊-83型反艦導彈,導彈的射程和精度又上了一個檔次。
同時,珠海艦前部艦橋兩側,各加裝了一具三聯裝輕型324毫米口徑魚雷發射裝置,用于發射魚-7型輕型反潛魚雷。輕型魚雷結合驅逐艦的航速,可有效針對柴電潛艇作戰,面對核潛艇也有基本自衛能力。
珠海艦艦尾部則取消了深彈發射炮,增加了一具拖曳式變深聲吶,艦尾空間用于容納放線拖線系統以及聲吶拖體。新聲吶系統取代了原來的601型和675型聲吶。另外,該艦保留了兩具FQF-2500型12管深彈發射器。
上述這些改裝,賦予該艦搜潛、反潛能力,可在近距離、淺水區與潛艇對抗。

在防空作戰方面,珠海艦以精度更高的517A大型對空搜索雷達,取代了老式515雷達,并裝備381甲型三坐標型對空警戒雷達,不僅提升了雷達精度,更好地為武器指示目標、裝訂火控數據,更是大大加強了防空值班和對空預警搜索能力,尤其是加強了與航空兵協同作戰能力。
珠海艦就是現代化改造后的051型驅逐艦的縮影,是人民海軍在世紀之交裝備的中型艦只中的典型,可以作為海上雷達站,外推防空圈,保證岸基航空兵實際作戰效能。珠海艦是一員忠誠的“老兵”,時刻枕戈待旦,保衛著祖國海疆。
1997年,由珠海艦、哈爾濱艦、南昌艦組成的艦艇編隊,歷時98天,橫渡太平洋,創下中國海軍對外交往史上出訪規模最大、時間最長、航程最遠、訪問國家和城市最多的紀錄。